“见贤思齐”的下半句
2021-01-14游宇明
游宇明
我们为人做事著文,大都喜欢参照哲人名言。它们或优美或深刻,总能给人启迪。不过在引用中,笔者却发现许多人喜欢取半截。比如“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耳熟能详,它的后半句——“但没有这1%的灵感,那99%的汗水也是徒劳”,流传度却没有那么广。类似的还有“见贤思齐”,为无数人津津乐道,可紧跟着的那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名度就略逊一筹了。
所谓“贤人”,就是品性、素养、才华、情商等都引人注目之人。能达此标准并得到广泛关注的,并不多。并且,越趋于完美或优秀的贤人,品行往往都有相似之处,思“齐”时的要求也差不离。“不贤”之人,则不同。他们的品行特质各有缺陷,相对来说,能给人以警醒之处更多。
见贤思齐,或许有一定压力,但一般不会有什么阻力。“贤人”嘛,人缘或者知名度都不差,社会地位往往不会低。即便从“成功学”角度看,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跟着他们学一学,也不会吃什么亏。不过,想做到“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没那么容易了。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许自恋,光是发现自己的错误、“向自己开刀”就需要一定的智慧,对自己没有的毛病过筛子、提前预警,更需要非同一般的素质。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况,见了“不贤”之人,尤其是那些明显不如自己的,内心里先冒出来的很可能是优越感,而非自省之念。
“见不贤而内自省”,得有勇气。缺点、不足都不光鲜,没有谁会为它们骄傲,能藏起来不被人发现最好。能够坦然将其摆出来,起码说明一点:有改正的诚意。此处不得不提到汉太祖刘邦。他起于草莽,少年时行为粗鄙,但读了一些历史书籍了解到一些负面案例后,加上身边贤臣众多,经历诸多世事,不断修正不良言行,最终奠定了汉王朝百年基业。
“見不贤而内自省”,也需要耐心。一个人放纵自己往往在一瞬间,约束起来却必须长久磨砺。周作人早年是个德行不错的文人,在“五四运动”和“三一八事件”中,同情学生的爱国行动,犀利抨击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但20世纪30年代北平沦陷时,他没有南下,看到当时抗日人士流离失所,少数汉奸吃香喝辣,“见不贤”而“内不自省”,反而选择投敌叛变,不仅落下人生污点,更直接造成了其后半生的不幸。
“贤”与“不贤”不是固定不变的,“贤”可以因不自省变得“不贤”,“不贤”可以由于不断的自省和精进抵达“贤”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