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写随笔干吗之乎者也?
2021-01-14王乾荣
王乾荣
标题中这个问题,是一位半生不熟的朋友在给我的电话里提的。谢谢这位哥们儿。
我小时候,景山公园里有一个“少年之家”。这里的“之”正属于文言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少年之家”是一座现代机构,它干吗不叫“少年的家”呢?没人提这样的问题,大家都觉得“少年之家”恰如其分,说着顺口,听着悦耳,就行了;你叫“少年的家”,人反而觉得怪异。
是的,咱们现在用的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相对于古代汉语而言的。如果从夏商周到今天,咱们华夏人一直沿用文言写文章,用同样的发声说话,就无所谓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了。文言和现代汉语差别甚大,却又有着拉扯不断的关系。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几千年间,正统文人都是用文言作文表情达意,或用以求功名的,现代人阅读四书五经、欣赏古典文学、研习二十四史,都要先学文言,懂得文言。古代也有用老百姓口语作平话、写传奇的,叫“白话”——现代汉语基本上属于口语,是承继了古代白话的。虽然现代汉语脱离了文言,但它跟文言毕竟同源,不能没有这样那样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比如都巧用“之乎者也”之类。
作为一位旗帜鲜明的白话文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与文言是相去甚远的。其实不然。他早年写的《人间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均是文言文。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散文创作,当然多用现代汉语,这在当时属于新生事物,其中文言痕迹,比比皆是。据说现今中学生上语文课,“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这“两怕”,都有鲁迅的影子作祟,因为他的文章有时候是文白夹杂的,比如他在《而已集·小杂感》中说,“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則是盗贼”,很叫娃娃们觉得生涩——但这是时代使然,没有办法。鲁迅其实一直努力在新旧语言之间保持着一种历史的延续性。
而被称为通俗文学之王的当代大作家赵树理,有时故意不用纯粹口语,如他在小说《李有才板话》中写道:“每丈量完了一块地,休息一会儿,广聚给大家讲,方的该怎样算,斜的该怎样算,家翔给大家讲‘飞归地亩’之算法。”这里的“之”不就是“的”吗?赵树理语言原是最生动、最精炼的民间口语,他干吗突然“之乎者也”一下子呢?显示他懂得古文?不。他是用文言的句式,俏皮地点出了广聚和家翔这两个坏种,别有用心蒙骗农民的伎俩,生动之极。赵树理对于古汉与现汉的交融及其复杂微妙的含义,心领神会,用得得心应手,其背景,是深厚的古文修养。
至于鄙人这样的小力巴儿,作文时偶尔用个文言虚词,完全是情不自禁,或者胸中没有更加恰切的词语应对,便稀里糊涂地写出去了。有没有“抖机灵”的成分?或许别人看着有,比如我这位友人,我却觉得没有。这种雕虫小技,不是什么大学问,也不是什么大智慧,只是行文的一种调剂,在平静水面激起一个别样的小浪花,不以词害义便好,有啥可“抖”的?咱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大多为文言,一个用几十个字说明的事或理,一条四字成语搞掂,为免被人訾议,就把这些汗牛充栋般的成语束之高阁吗?
当然你写文章并且发表,是给人看的,否则藏在自家抽屉里得了。看官们不喜欢你文章的某些方面,很自然,提出意见,更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