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谋篇,善布局

2021-01-14司艳平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巧思季老呼唤

司艳平

左读范文

黄 昏

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他们渴望着黄昏的存在,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么?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待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儿凄凉;但仍然掩不了黄昏的美丽。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么?

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

(选自《季羡林散文》,有删节)

亮点借鉴

季羡林的《黄昏》一文,以独特的视角、瑰丽的想象展现了一幅轻梦如纱、疏密有致的黄昏图。倘若要说读后的最大愉悦处,莫过于行文的逻辑有序、衔接自然、过渡巧妙,读来一气呵成,畅快淋漓。季老布局谋篇的能力之强,值得研究。

1.定点。散文讲究聚焦精神,有了聚焦,散文便不会凌乱。情绪可以游移变化,但变化的根基应当稳定。《黄昏》中,季老在文章的起始便告知我们,这篇文章的定点在于黄昏的“神秘”。他紧紧围绕“神秘”二字,对黄昏展开追问与探寻,因其神秘,才有探寻的必要。

2.逻辑。《黄昏》虽然属于想象力丰富的写景散文,但是并未让人产生虚无缥缈之感,在季老笔下,黄昏像长了脚似的,有迹可循,这个痕迹便是布局的逻辑性。先是疑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再是茫然,“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然后探寻,“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最后思索,“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疑问——茫然——探寻——思索,细究其联系,便会探求出对事物认识的客观规律,由浅入深,逻辑严密。

3.衔接。看文字要看行文的衔接。好的衔接能让文章紧凑自然,浑然天成。季老的《黄昏》处处衔接紧密,严丝合缝,无懈可击。前段文字的结尾与后段文字的开端,文脉相连,起承转合处,耐人寻味时。“黄昏不觉得寂寞么?”作者问完以后,你刚想停下来思考,却发现,他已将自己的想法呈现于你——“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然后再细致描摹,让你忍不住恍然大悟:原来黄昏就是这样的啊!

4.回应。前有呼唤,后有应答,写文章就是呼唤与应答的过程,文章的情与思、理与趣会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这是文章一开始的呼唤,有了这样的呼唤,便有了文章的垫脚石,果不其然,作者在文中不断回应,“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寂寞的轻梦若想得到黄昏的回应,应当是天涯孤旅的寂寞者吧?

5.巧思。布局谋篇,讲的是文字须排兵布阵,而排兵布阵的首要前提便是巧思。仔细琢磨《黄昏》,会发现季老的巧思所在。文中有实在的人物,比如“我”;也有虚化的人物,比如“他们”。这一实一虚的交错与表达,将散文巧妙地连通起来,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文章的外形与内在一体,语用与精神打通,将那种青年寻求世界的寂寞之感写得如影随形。

右寫作文

善变的海洋

◎蔡雨阳

大海是善变的,它不像窗边的那棵松树一样静静地站着,也不像树上的鸟窝一样平稳地躺着,更不像鸟窝中的小鸟一样安心地睡着,它永远卷动着属于它的波涛,推动着浪花,拍打着岸边的石壁。但是大海真的会永远保持它的高傲吗?

显然不是的。抬头眺望金沙旁的大海吧!那是何等的平静,夹杂着和缓的海风向你轻轻走来,又悄然离去,如最透亮的那片蓝色天空般吸引着无数的生灵。那从海面滑过的白色身影是海鸥,它在离海岸不远的舞台上翻转着,翩翩起舞,好似舞台上全身心投入的舞者。那从海波中跃出的是蜻蜓,它认真地巡视着,沿着海岸向远处飞去。难道汪洋只对动物如此?

是小船代我回答了这个问题。它扭动着身躯从平静的海面驶过,青山从它身边退去,白浪沿着它的倒影向船尾走去,海风带着温柔、清凉和独特的清香推动着岸边的白色风车。那蓝色的海风与白色的风车、小船好像成了最好的搭档。那么慈祥的大海又哪儿来的“善变”一说呢?

是因为那呼啸的狂风,它从和蔼的海面冲来,大海瞬间换了模样。那曾经跃动着的海浪从大海温暖的臂弯中跳起,身边的明镜变成了尖山,惊涛骇浪是千万把利刃,大踏步向娇小的小白船跑来,一头撞在小船上,小船也随着巨浪的撞击而颠簸不已。眼前的青山不再静静地后退,而是晃动起来,似乎快要崩塌。哪还有什么动物?那泛着恐怖笑脸的海面拒绝一切懦弱生灵的靠近,浩渺的海面上,除了利刃般的海浪便什么也看不到了。

可是一旦靠近海岸,那呼啸的狂风便会立刻平静下来,而那悬浮着的千万刀锋也将坠入海底。快乐的生灵再次出现在视野中,耳边也照常响起交响乐。仿佛那恐怖的经历只是一次不愉快的梦境。

是汪洋执意如此吗?那只不过是千万矛盾中的沧海一粟罢了。就如同四季更替一般,没有永远的春天,但也没有永恒的冬天。我们感到遗憾的只不过是善变的生活和善变的命运而已。可正似那善变的大海一样,当你遭遇惊涛骇浪的时候,无须恐慌,鼓足勇气向前冲吧,因为呼啸的狂风前面不正是温柔的海岸吗?

(浙江永康市外国语学校)

点评

谋篇布局的能力是衡量写作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不得不说,雨阳同学的这篇作文深得《黄昏》之精髓,起承转合自然,过渡衔接巧妙,整篇作文如行云流水,流畅自如。抓住大海“善变”之特点,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对景物的细腻描摹中,渗透“我”的思考,也让文字充满了人文之气。

猜你喜欢

巧思季老呼唤
呼唤生命
无声呼唤
常规之外
与你相伴
The Dream of Art
“包”罗万象
又见季老
二十一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高标
看望季羡林老先生
巧思序盘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