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
2021-01-14苏莉萍
苏莉萍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宁530007)
0 引言
2019 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即“职教 20 条”,提出到“2022 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 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 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受到了全国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我院党委提出了关于建设“广西领先、全国一流、国际水准”高职名校的十四五建设目标,实现“办学规模翻一番、土地面积翻一番、国有资产总值翻一番”。学院的发展呈现出新形态,新形态带来新挑战,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这里主要探讨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 课程现状
1.1 生源现状
高职的扩招,导致了生源的多元化,一大批非传统生源进入高职(中职毕业生、高考落榜生、退役军人、 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我院生源也由原来的普招生,逐渐转变为单招生、对口生、普招生。生源的多元化,也导致了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渐成为普遍现象[2]。同时,文理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跨文理选择专业,比如选择报读电子类专业的学生里,有文科的学生,而报读会计专业的学生里,有理科的学生,也导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困生”占了绝大多数。
1.2 课程教学现状
《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是我院电气工程系中应用电子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移动通信专业以及其他“机电类”众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包含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内容。这门课程的一些知识点抽象,要求学生对中学《物理》《数学》有一定的基础,且有一定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因此,该课程一直都是学生们头疼的“魔鬼”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是专任教师持续研究的问题。经过近年的建设,教学模式也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但随着“双高”建设推进,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随之课程结构变化,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也会不断调整。
2019 年,学院与其他院校联合开发了“机电云”教学平台,并在全院范围内,推进了“机电云”的使用。《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的教学中,也引入了“机电云”教学平台,形成了基于”机电云”的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老师对“机电云”平台的使用不熟练,仅仅停留在“点名签到”“课件展示”上面,无法充分运用新科技手段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作智能化的“评价”。此外,原创性的微课视频、动画少,没能充分的发挥科技的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 混合教学模式
图1 《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模拟电子技术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产教融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命题,深化产教融合也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院“双高”建设,提出把“理论知识传授课堂”转变为“实践知识应用能力产出课堂”的目标,把企业引入学校,实施以实际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项目驱动教学、“机电云”、伴随学习,形成“项目式”“混合式”“工作室”等应用型混合教学模式。
2.1 教学内容设计
《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目标,在原基础上改进,设计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模拟电子技术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如图1 所示。每一个项目按照工作过程六步骤(任务分析、方案设计、电路设计、电路制作、电路调试、项目评价)进行实施。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2.2 教学微课的打造
根据课程的内容,联合企业拍摄适合本学院教学的课程视频、动画。运用“机电云”教学平台,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线上线下教学组织工作。清华大学的张学政教授提出,上好课程的两个黄金时间是“黄金第一节课”和“每节课课前黄金五分钟”。利用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设计好课程的第一堂课,讲述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实际应用领域等等;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概述本次课讲授的重点难点、 应用的知识点等,通过学习内容生活化、职业化、趣味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心收拢到课堂上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我学院实验室不断改进,全方位辅助教学,积极推广实训室信息化,把实训室的元器件、设备赋予二维码,实训内容制成展示板,同样赋予二维码。二维码地址与“机电云”教学平台中对应内容相连,学生实验过程中可以随时用手机扫码学习新知识或查阅教学重点、难点,实现了学生实验室自主学习的无缝化衔接。
2.3 企业融入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三个“对接”[4],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学院“双高”建设的工作部署,拟建设产业学院,引入大师工作室,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教学。《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中模拟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的内容分别开始在两个学期进行教学,每部分课程结束后,开设一周的课程实训周。把课程的实训周安排在产业学院进行教学,由本院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实训任务,并且由企业人员承担实训教学工作,使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学生能快速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企业实践中,提高课程的效能。
3 结语
根据学院“双高”建设的目标,积极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教学改革紧贴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调整。《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应用型混合模式设计理念,已经在2019 级学生中初步实施,计划在2020 级、2021 级全面铺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模式,把企业引入学校,实施以实际项目为导向,形成的“项目式”“混合式”“工作室”等应用型混合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真本领,并且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质量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