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乎平台关于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在线书写

2021-01-14孙星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5期
关键词:回答者汶川集体

孙星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08 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5·12 特大地震,灾区以及灾区人民让全国人民牵挂。十多年来,每年的5·12 纪念日,传统媒体会推出相关报道进行纪念,网民也会利用网络平台记录汶川地震的故事,书写关于汶川地震的民间记忆。本文将知乎看作是在线集体记忆空间,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借助知乎平台汶川地震相关话题下的回答,探究知乎用户对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在线书写。

一、引言

20 世纪20 年代,法国学者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这个概念强调了记忆的建构性和社会性。因为集体记忆需要依托于一个具体的群体才能够形成和显现,群体中个人的经验、理解和表述,即个体的记忆书写构成了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集体记忆研究有两种研究范式,其中功能主义研究范式强调集体记忆对群体、社会的作用,建构主义把集体记忆看作是某一群体对过去的重建,探讨集体记忆是如何被建构的。本文借鉴建构主义的视角,研究知乎用户对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书写。

关于互联网时代的集体记忆,有学者将其分为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其中官方记忆为集体记忆研究中的重点,民间记忆的研究较少。有关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研究中,多数研究以传统媒体的官方记忆为主,民间记忆研究数量较少。知乎话题下的回答多为用户的亲身经历或个人表达,也隶属于汶川地震集体记忆。

知乎平台是于2011 年1 月26 日上线的网络问答社区,所有注册用户都可以主动发起提问或回答话题,公众可以用“提问—回答—讨论”的形式展开话题讨论,通过点赞、评论等参与互动。知乎话题“5·12 汶川地震”下,网民提出与汶川大地震相关的问题,其他感兴趣的网民选择性回答,记录地震发生时的个体故事。

本文从记忆书写主体、书写方式、书写内容三个方面,研究知乎用户对2008 年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在线书写。知乎话题“5·12 汶川地震”下有很多问题,并且还在不断更新,这为研究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在线书写提供了可能。其中,知乎用户定义为个人用户或专业的自媒体用户,不包括传统媒体的官方账号。研究对象选取该话题下的精华内容,多次阅读后进行文本分析。

二、知乎平台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书写主体

(一)多元化的书写者

根据知乎话题下的回答可总结出,知乎平台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书写者具有多元化的身份。根据回答显示,既有来自汶川县、青川县等受灾地区的地震亲历者,也有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区体验到震感的见证者。其次,回答显示大多数人当时处于从小学到大学等不同的求学阶段,由此可推测出书写者涵盖了“80 后”和“90 后”,其中“90 后”正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另外,回答显示有军人、疾控人员、志愿者等灾后救援者。

除了个人,书写者中也有自媒体的参与。如在汶川地震九周年之际,每日人物、新世相分别在汶川大地震的话题下发布了文章《回访汶川“地震女孩”:9 年了,人们想要的奇迹并没有发生》和《9 年后,我还是没有跑出去 | 震后余生》。真实故事计划策划了关于汶川地震的征集文章,向网友收集了汶川地震的故事。这些专业自媒体的回答丰富了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书写,补充了更多的故事和视角。

(二)去中心化的平等表达

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媒介主导了集体记忆的构建和书写,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权力垄断,网络的开放和平等让用户能够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知乎平台的机制决定了用户可以自由选择问题进行回答,以实名或匿名形式记录自己对话题的认识、想法和感受。由于回答门槛低,所以大众能够参与到汶川地震记忆的书写之中。截止2021 年4 月底,“汶川地震时,你在做什么?”有超过2000 个回答。“2008 年5 月12 日,汶川地震,你亲身经历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有600多个回答。

(三)书写者之间的互动

社区平台提供了超越时空的互动方式,人们注册登录后便可以在平台上自由发表言论,并相互回复,从而拉近个体之间的距离。知乎平台在回答下提供了点赞、喜欢、收藏、评论与回复等功能,用户可以发表评论实现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在关于“汶川地震时你在做什么”的回答下,回答者的文字引起了其他用户的共鸣,用户评论回复个人的相关记忆,还有“感谢分享”“眼眶湿润”“鼻子酸了”“好好活着”等诸多回复。“12 年过去了,5·12 汶川地震给你留下了哪些揪心的记忆?对你的人生产生了哪些影响?”的热门回答最高有接近2000 条评论。

三、知乎平台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书写方式

(一)从个人视角出发

官方媒体关于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人物报道,一般是在采访地震亲历者后,由记者根据采访者的回答撰写而成。由于记者的预设问题,采访者难免会受到引导。但是知乎平台上的回答是用户的自主性选择与记录。在回答关于汶川地震“过去”的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会从个人视角出发,运用第一人称讲述个人的亲身经历。回答中的句子,很多都是以“我”“我们”“我和爸爸妈妈”开头。如“汶川地震时,你在做什么?”问题下,回答者代入了当时的年龄、身份,重新经历了过去的灾难,试图还原当时的场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特别具有代入感,很容易让人跟随文字进入到当时的情景中,并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多种符号情景再现

互联网平台上有丰富的表达形式,网民可以用文字、图片、链接、视频等展示个人理解。在汶川地震话题下的回答,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知乎回答者会撰写较长篇幅的文字,详细地记录地震发生前后的情景,让人联想到具体的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回答中有灾区建筑物遭到破坏的图片,地震幸存者聚集在一起的图片,还有灾后救援的图片。所有的图片都能够直观地展示当时的情景,使人身临其境。当然,回答者也会上传视频画面,如当时新闻联播主播赵普在播报地震伤亡人数时忍不住哽咽,这个画面令许多人印象深刻,并引起了情感共鸣。书写者利用多种符号,共同书写着关于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

(三)周期性的仪式化书写

周期性是纪念仪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一般是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地点,以相对固定的方式开展。知乎上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书写就具有仪式性。在每年5 月12 日之际,汶川地震问题下的回答和评论都会增加。回答下方的编辑和发布时间,能够体现知乎用户的仪式化书写。如回答下方显示的发布和编辑时间,多是5 月12 日纪念日同时,每年汶川地震周年祭之时,都会新增一些与周年相关的问题,如“汶川地震八周年,你有什么想说的?”“汶川大地震十年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四、知乎平台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书写内容

(一)场景回顾

知乎问题“汶川地震时,你在做什么?”下有超过2000个回答,前面的热门回答都是关于汶川地震的亲身经历。受灾地区的亲历者详细地写下了地震发生时的故事,记录了当时的环境、人物、故事及个人心路历程。大多数是学生群体的地震逃生故事,还有志愿者、解放军对抗震救灾的场景回顾,以及当时出现的奇迹。“汶川地震中有什么细思恐极的地方?”,回答者提到了由于时任校长叶志平重视加固教学楼和紧急疏散演练,使得桑枣中学全校师生仅用1 分36 秒完成紧急疏散且无一伤亡。

(二)创伤记忆

伴随着灾难的回顾,最多的是创伤记忆。回答中提及最多的是地震亲历者未能及时逃脱造成了身体的创伤。回答显示,由于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日常生活或学习场景,并且很多人第一次面对地震,缺乏逃生经验变得不知所措,未能及时逃出室内空间,身体被重重地压住造成伤痛。其次,亲身经历灾难和身体上的伤痛,也会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答主“红茶与你”提到,作为地震幸存者被救出后三年内经常会做噩梦。同时,作为灾难见证者,也会因为地震发生后的惨烈景象以及身边人的经历而留下心理阴影。回答者“我佛山人”讲述了作为志愿者参与救灾中遇到了十分痛心的经历,“这种恐惧和痛苦是一生难忘的”。

(三)反思记忆

灾难带来的是对个人、社会的反思。首先是个人生命的感悟,回答者在灾难回顾时会融入对生命的思考。回答者“奈尔伽姆”写道,“它告诉了我生命是多么的脆弱,以及我们为什么应该用有限的生命活出最大限度的精彩”。当然,也有问题直接引导用户反思灾难对个人带来的影响,如“汶川地震对亲历者的人生观产生了哪些影响?”“12 年过去了,5·12 汶川地震给你留下了哪些揪心的记忆?对你的人生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的提问。同时,还有对道德修养、社会规范的重新审视。当时引发舆论关注的“范跑跑”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何看待范美忠?”下有200 多个回答还在不断更新,争议之处一直在被知乎用户讨论。

五、总结

知乎平台赋予了大众书写的权力,提供了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在线空间。知乎对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书写,是民间记忆重要的一部分。知乎用户的在线协作式书写,是汶川地震新媒介记忆的一部分。这些民间记忆,既有场景复现的灾难回顾,也有创伤记忆和反思记忆,这些内容都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知乎平台上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书写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如随着时间的流逝,回答越来越少,说明汶川地震集体记忆也在逐渐被淡忘。由于时间久远和个人记忆模糊,书写内容可能也存在失真现象。由于用户可以自主删除内容,有些回答被删除,记忆的存储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回答者汶川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云上远眺新汶川
接梦话
警犬集体过生日
分答与知识共享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汶川6年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参考答案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