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探究
——以疫情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为例

2021-01-14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展妍娜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题论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展妍娜

因疫情防控的需要,云端教学、居家学习成为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线上学习之余,有了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去查找资料、研究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年设计了“线上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九个学科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设置小课题。历史学科是围绕20世纪和21世纪哈尔滨地区经历的两次瘟疫,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

研究性课题的选择

历史备课组最初设计了多个角度,比如中国历史上重大疫情、历史上的疫情灾害及应对措施、人类历史上的若干次重大疫情等。最终确定研究性课题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情境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当时的历史环境,感受人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史事进行深入的探究。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经播出《伍连德与东北大瘟疫》,1910年10月,鼠疫从沙俄经由中东铁路传入哈尔滨,通过飞沫传染肺鼠疫很快蔓延到整个东北地区,波及到临近省份。外交官施肇基力排众议,力荐31岁的马来西亚华人医生伍连德承担东北防疫的重任。在疫区,面对各种困局,伍连德孤注一掷,果断提出对哈尔滨采取“戴口罩、建隔离区和火葬”等措施,最终消灭鼠疫。纪录片中展示了很多珍贵的图片和文献资料,还原了当时疫情暴发的主要经过。一位学生在研究感悟中写到:“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开展,一开始历史教师在P ad上发布了《伍连德与东北大瘟疫》的视频时,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看,每看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所以在选择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历史。”

现实性。课题的研究与现实生活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今社会是有帮助的。本次疫情与20世纪的东北大瘟疫从传播途径和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哈尔滨虽然不是本次疫情的中心,但也受到了波及。以乡土历史资源为课题进行研究,学生便于结合当地实际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更能引发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一位学生在研究感悟中提到:“小论文的写作,无疑将我们置身于时代潮流中,深入研讨本次疫情乃至百年前肺鼠疫的局势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面对当今的历史大事件,我们绝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给每个公民的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我们的思想观念能否在灾难中得到升华,是影响后疫情时代局势走向的因素之一。本次研究性学习也是我们作为普通公民做出的学习拓展和意识蜕变。历史之美,在于壮烈和沧桑;历史之用,在于继往而致远。”

体现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应具有的人文价值追求,体现在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1910年东北鼠疫和新冠疫情国际局势比较——以中国东北为例》一文中,学生这样论述到:“极低的死亡率和超高的治愈率,不仅见证了中国医学技术的进展,更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优越性。中国在复杂国际局势中秉持的‘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尽管疫情的控制还将长期持续,国际局势的复杂性仍将存在,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华民族终会突破艰难险阻,实现前进复兴的夙愿。”

研究性课题的实施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给出定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次研究性学习从3月初至6月初,历时3个月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确定课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本次“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大众热点的关注和思索,每位学生的研究课题因个人兴趣、能力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指向性和层次性。有的学生论证了本次战疫过程中现代科技发挥的突出作用,进而提倡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高扬科学精神;有的学生对1910年东北鼠疫和新冠疫情国际局势进行比较,展现了当今的中国已经敢于对那些颠倒黑白的言论做出冷静而坚决的还击,并积极寻求抗疫国际合作;有的学生关注了两次疫情的比较下体现出的进步与传承;还有的学生选择了小切口的选题比如疫情期间的社会舆论问题或探讨两次疫情爆发的相似原因,引发疫情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

实施研究。在选定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后,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注意学生研习情况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贯穿始终。研习活动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主地调用各种资源,如走访调查、查阅书籍文献和网上检索等,随后要对收集到的文献材料进行甄别和取舍,这样论证的依据才充分且科学,才能使研究活动扎实有效,避免空谈。这一过程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养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学生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展开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组织方式。一位学生在研究感悟中写到:“我们每个人都为这次研究性学习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先进行组内讨论,分工协作,三人负责收集材料,一人进行整合并写作。期间我们在组内分别发表了自己对这两次疫情的看法,共享资源与成果,最终形成了我们组小论文的基本框架。感觉这个过程中我们各个方面都有提高,尤其是团队合作的能力。”

总结评价。最终学生的研究成果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学年共有51名同学选择了历史研究性课题,上交了小论文40篇(有些同学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因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有所不同,研究结论也无预设的标准答案,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为此,备课组的教师共同制定了以下评定的标准:

1.符合历史小论文写作格式(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

2.论点突出,论据充分。

3.符合逻辑,行文流畅。

4.充满理性思考。

5.饱含家国情怀。

共评选出一等奖7篇,二等奖13篇,三等奖9篇,优秀奖11篇。获得一等奖的小论文,颁发证书给予奖励,论文集结成册,每篇论文的前面是作者的研究感悟,设计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做出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论文最后附上指导教师的评语,教师应给出诊断性的评价,既要分析学生研究的成就和特色等,也要指出需进一步改进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与教师交流,并根据教师的建议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论文格式基本符合要求。但在内容方面,由于大多数高一学生是第一次写历史论文,论文与语文作文在行文上差别不大,有的甚至是散文形式,修改后散文的影子仍然存在。

历史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论文,“小”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所谓“小”,是指篇幅短小,一般要求是1000字左右。选择的课题不能太大,例如有学生的题目是《两次疫情下的对比——见证中国在一百年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即使面面俱到写出来了,也是不深不透。

由于受到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学生无法进行调查、走访,或是去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收集资料。互联网成为学生文献资料的主要来源,有的学生在文献摘要处直接写出自互联网。在指导论文修改润色阶段,教师向学生推荐了比较权威的可以提供在线检索、在线阅读的网站,比如中国知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但都需要付费。此外如何对材料进行整理、辨析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搜集材料的过程也是有些困难的,因为要从繁杂的资料中挑选适合自己论点的内容,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分析再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是一位学生在研究感悟中写的。

我相信这次历史研究性课题活动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那篇略显稚嫩的小论文,它将成为学生作为“历史学习实践者”“自主研究者”的起点。开展这项活动,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种研习活动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它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历史、思考现实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解释和表述,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转变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题论文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