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语境下农业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
——以海南、阜阳比较视角
2021-01-14郭世轩
郭世轩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一、 乡村振兴的现实语境与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党的十九大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表现,更是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的重大决策部署[1]。它既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具体说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尽快达成缩小城乡差别、农业增产增收、农民过上小康生活的目标。根据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201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经具体明确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20年已经基本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2035年要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50年必须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概括为要走好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七条路。具体而言就是:重塑城乡关系,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以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以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以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这一战略转变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真正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统筹兼顾,共同发展;其二,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从过去重视大城市发展到如今要促进大中小城市体系建设,既可以减缓大城市化所带来的生态资源紧张关系,也可以促进城乡/区域的全面均衡发展,共同进步,和谐发展。在持续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与分类推进、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等多措并举的前提下,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要想走好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这七条路,就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农村的实际就是有资源而无人去开发、无人想开发,原因可能就是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等等。事实上,现在农村的水、电、网、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困难已经全部得到解决,农业资源、农民劳动力资源都很充足。之所以出现“民工潮”,恰恰因为基础设施落后,得不到应有项目的重视和适时适度的开发。试想一想,如果对农村真正重视起来,将政策和资金用好用活用到位,农民还需要离乡背井、抛家舍子地外出务工吗?空巢老人还会存在吗?妇女儿童还会成为留守一族吗?存在决定意识,医师队伍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观念,立足农村,开发农业现有资源,调动富余劳力的积极性,用足用好“非遗”等农耕文化资源,既可以解决富余劳力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更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活和治理环境,极大促进农业更新、农村放心、农民开心、全民富裕。对照这七条路,将农业文化与旅游文化高度结合起来,将是最佳选择。这是时代的呼唤、观念的转变和大势之所趋。只有顺势而为,乡村振兴才能大有可为。
在这种语境之下,作为新兴产业重要支柱的旅游产业,可以有效对接乡村振兴的七条坦途,更好地兼顾农业、农村资源的高效整合,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的复合效应,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齐抓共管、和谐繁荣。因此,紧抓“农”字做文章,抓好农业做旅游,既可以提升旅游文化的纵向空间,也可以开拓旅游规模的横向空间,实现旅游文化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升级换代。紧紧抓住“三农”做文章,就是抓住中华文化的根本,弘扬农耕文明的优秀传统,真正做大做强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
二、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相生相谐的关系
鉴于农民居住分散而诉求多样的社会现实和农村自治组织超“消化能力”的管理现状,我们应充分发挥微观治理主体的能动性,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提升现代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效能[2],为乡村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氛围。因此,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和旅游经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农业经济模式老化的困局,进一步突破“三农”发展和中国发展的瓶颈迫在眉睫。
(一)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之基础
事实上,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具有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从产业转移的视域来看,把发达地区、发达城市工业产业的中下游产品转移过来,以实现振兴乡村经济、改变乡村面貌、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是切实可行的。但就目前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这一实践距离设计实施方案的初衷相差甚远。产业转移了,产值提高了,但环境污染了,农业凋敝了,农村变样了,农民改行了,在健康、宜居、和谐、有序等方面的设计远未达成。虽然表面上增收了,但实际上却是得不偿失:企业增收,个人富裕了;而大多数农民却收入不高,甚至还会因环境污染而患上不治之症,从而陷入深度贫困。即使在政策的扶持之下暂时脱贫了,还会很快返贫,形成恶性循环。这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从长远战略发展眼光来看,它既不利于农耕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不利于农业文化的深度开发与良性传承。这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四个自信”存在着不小距离[3]。因此,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做出调整,进行战略转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了最为响亮的时代号角[4],也是最为鲜明的、产业理念变革的风向标。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海南与阜阳两地面临着同样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对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重视不够。二者的区别很多,比如政策优势、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自然气候、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人文氛围、民族构成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在农业经济占比高、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文化亟待开发等方面又有着极为相近相似的一面。有鉴于此,二者可以作为南北不同区域的两个参照点进行比照,以彰显农业文化在旅游开发深度与广度上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两地都是宋代大文豪苏轼曾经工作与生活过的地方,细微差别只是:苏轼在颍州做知州时仍处于人生上升期,而在儋州被贬则是他生命的下沉期;在颍州虽不满一年却对此充满着赞誉与欣赏,而在儋州三年却是他道德文章、学术境界日臻完美的辉煌期。
旅游经济具有易起步、见效快、低污染等特点[5]。因此,在加快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益等方面,旅游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比较优势之后,旅游经济确实具有工业经济所不具有的优点。首先,旅游经济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投入少见效快。比如山区因地赋形,因势成景,因景赋意。比如五指山、黎母山、霸王岭、尖峰岭、南山、齐云山、天柱山、仙人洞等。而工业经济必须建立在产业项目的基础之上,不仅选址讲究,而且还要兼顾建筑周期、配套设施、供水排气、风向向背、地理环境、交通通信、供电供气等诸因素的综合指标。其中任何一项要素的缺失或不达标,皆会影响工业经济预期产能与综合效益的达成。而旅游经济则要简单得多,低污染甚至零污染,能耗低,投入少,见效快。游客到,产能到,效益自然会接踵而至。游客的驻地消费与当地的经济效益成正比,甚至能够产生立竿见影之效。因此,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无须在污染防治、节能减耗上费思量。
(二)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之首选
其次,旅游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三农”优势,对农业文化和农耕文明的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并且带动农民一起体验,一起分享,一起致富。旅游产业属于典型的杠杆型产业,一个产业兴盛了,就能促进百业兴旺。比如,农村旅游搞活了,农家乐就兴起了,民宿体验[6]就来了,农业文化就普及了,农村生活方式就能倡导了,农产品的生长过程就有宣传空间了,农具博物馆就可建起来了,有关农民生活方式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就可以传播与继承了,农民导游、农民解说员、农民生活实践员、“非遗”体验员等角色就应运而生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不污染农村环境,不耽误农业生产,不干扰农民生活,同时还会极大地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文化文明程度[7]。可谓一举多得,美善兼顾,有百利而无一害。相较而言,工业经济,尤其是水泥产业、化工产业、机械制造以及塑料产业等是对农业经济的抵触与改造,而非原封不动地进行接纳与提升。当然,轻工业、工艺产业等又当别论。今天新型的旅游产业与传统的旅游经济又有所区别。以往的旅游经济就是城市经济和山水经济,或者看城市景观、高楼大厦、堂馆居舍,或者看名山大川、寺庙道观、悬崖瀑布、冲浪蹦极、漂流攀岩;即便到农村来了,也是民俗体验、美食串串。即使受益的农民也是极少数靠近名山大川的,属于近水楼台先得月者。而远离景区的农民、农村和农业则望尘莫及,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三)乡村旅游得乡村振兴之民心
旅游经济融入“三农”之后,就会变成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民愿工程,真正体现出群众路线和“以民为本”的思想。融入了“三农”元素之后的旅游经济可以称之为新生态的农事旅游经济,也是旅游产业的新业态和升级版。这样的旅游经济就会变成农民自己的产业、自己的舞台。在以往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这样的场景往往是一种常态:农民是看客,农村是背景,农业是陪衬。即使前往名山大川的旅途中,“三农”只是过客、背影和陪衬者。或者属于衬托城市文明比较优势的他者、比对者和沉默的大多数,是在场的缺席者。偶尔有旅游观光车从村中、村民身旁飞驰而过之日,便是他们羡慕与失落、心愿与埋怨杂陈之时。当然,这种生活景观可以映衬出城市游客的心理优越和极度自信,也彰显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痼疾。面对茫然无措、衣冠不整、尘土飞扬、房舍破旧、环境脏乱的现状,抨击乡村落后者的优越感便油然而生。而今,这种状况已不复存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楼房洋房林立,房舍美观整齐,马路宽敞明亮,绿树浓荫成趣,农民身心健康,脸上写满自信、喜悦和安详。旅游已不再是别人家的演出,而是自己参与、自己体验、自己分享的狂欢。搭建好自己的舞台,自己的戏自己唱,自己就是最好的导演。这样的旅游是农民自己的事。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自信,充满着喜悦,将会大有作为。这样一来,自己的劳动有人欣赏,自己的美食有人分享,自己的房屋有人同住,自己的生活有人羡慕,自己的旧物有人惦记,自己的言行有人点赞,自己的收入有人关注,自己的庄稼有人研究,自己的工作有人赋酬。只有这样的旅游经济才会产生真正的乡村振兴,才是真正的均衡发展,也才是真正让城里人羡慕的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是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建设。如果全国各地的农村真能达到这一境界,农村何愁不美,农业何愁不强,农民何愁不富?一句话,融入“三农”元素的旅游经济一定会催生出乡村振兴的先机,为乡村全面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持久的助力。
三、 旅游经济如何振兴乡村经济
如何把新兴旅游经济和振兴乡村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三农”地缘优势和农耕文化的资源优势以促进新兴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旅游业界、旅游主管部门以及关注旅游产业的专家学者认真思考研究的重要问题。海南虽有国际旅游岛、中国第二大岛、自由贸易区等美誉,但在实际的旅游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旅游景区的布局还是景观的设置与设施的配套,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处[8]。海南旅游经济存在着淡季与旺季之别,即使是旺季的旅游也仅仅体现在海口与三亚两个龙头上。海口看文物,三亚看石头。即便是海口的文物与北京、西安等城市也不能相提并论,三亚的“天涯海角”也只是广阔的、蔚蓝色的南海背景映衬之下的两块大石头而已。“不到天涯海角,终生遗憾;看过天涯海角,遗憾终生”[9],这种说法事出有因。更多的热带雨林、热带植物、海洋探险、热带农业、热带山区、黎族风情等资源只能成为游客眼中的背影,其丰富活泼、意蕴深厚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开拓与研究、设计。相较而言,阜阳处于我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北侧,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迥异于海南的热带季风气候。其降水量和植被皆有鲜明的过渡性。这里处于广袤无垠的黄淮大平原南端,视野开阔,一望无际。唯一令人值得欣慰的是,这里水系发达,沟渠纵横,农产品异常丰富,民风较为淳朴,农业经济比较发达,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品粮基地、劳动力输出大市和农业生态经济大市。它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互衔接的立体交通网已经形成。这里交通十分便利,是安徽省内第二大交通枢纽。境内下辖四县一市三区,人口近1 100万。海南、阜阳两地的农业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乡村振兴语境下,在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有机结合上,二者有着相近或相同的思路与途径。要想发挥二者的现有优势,促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业变强,务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抓住农业环节,做好生态农业大文章
无论是热带农业还是暖温带农业,对于现代日益增长的城镇化居民来说,都是一个逐渐陌生、逐渐疏远的区域。可以说,“三农”成为一个熟悉的陌生者。农业是一个渐行渐远的产业,农村是一个想要远离的家园,农民是一个逐渐褪去身份的职业。这种感情五味杂陈,对于50后、60后、70后还有点吸引力,对于80后、90后、00后则成为一个背影。说实在的,即便是出生并成长于农村的青少年,对于农业、农村、农民也是陌生的,甚至是漠不关心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他们和城里的青少年几乎没有太大差别,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的差异。这是现代化进程长驱直入、市场经济模式日新月异、信息化资源遍地开花、教育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普及渗透的结果,基本上做到城乡一体化、同质化,其中重要的区别就是授课教师的身份、学历不同而已。因此,在这种语境下,旅游产业务必要抓住农业、农村、农民不放,寻找新的突破点,开辟新的增长点,才不至于造成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和恶性竞争化,才能做到百花齐放,各呈其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共荣共赢的目的。中华文明的文化之根、生命之根就在“三农”,就是农耕文明。这是她迥异于西方游牧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处,也是她家国同构、天人合一、修齐治平、见善思齐、君子人格的精神基础和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家国情怀、位卑忧国、舍生取义的文化理念。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态农业这根弦不放,把农作物的前世今生、生物习性、生长过程、益世价值等以生动形象的媒介予以展示,做成系列画面、连续剧目的形式,只要一伸手触屏,皆可以将这一系列故事尽收眼底。比如海南儋州市桄榔庵中的牛角瓜,就可以将这种分布于亚非的热带植物进行详细介绍,进一步涉及苏轼与王安石的故事。其实,这种花蕊里仿佛蹲卧着五只小狗的植物,属萝藦科,是著名的热带能源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西南部的热带地区,又称断肠草、狗仔花。其茎可提取白色汁液,以提炼出石油。据传,北宋宰相王安石吟诗“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写完放在桌上,便上朝去了。苏东坡恰好到府上参拜,见后甚觉可笑,以为他年老脑钝,遂将诗句改成“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荫。”东坡被贬到儋州后,在昌江旷野采到一种植物——五枚副花冠的裂片很像五只小狗围蹲在一起。此时的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学识不足,不识“五狗花”,改错了诗,顿觉愧悔难当。鸟焉能不叫,花岂能无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他如荔枝、红豆、红叶、樱桃、荆芥等皆可以进行如此发掘。只有认真讲好中国的农业故事,才能讲好中国的国家故事。试想一想,如果村村都有这样的农作物形象资料馆,我们的游客还会发出“白天跟着导游转圈圈,晚上待在宾馆没事干”的感叹吗?这样一来,游客不仅把文化产品装进旅游的“口袋”里[10],还要把旅游文化和农耕文化一起装进“脑袋”里,做到入眼、入心、入脑。
(二)抓住农村主阵地,搭好农业科普大舞台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太行新愚公”李先国的故事形象说明了,作为农业科学家,一定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而不应局限在实验室里。袁隆平的一生就是为农业献身、为农民饱食、为农村繁荣而奋斗不息的一生。他们二人是当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是时代楷模,令人敬仰!人们之所以拥有家国情怀,恰恰因为农业是国家之根本,粮食是生命之基石,农民是国家之肱骨,农村是国家之细胞。所谓国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就是这个道理。社稷即国家,即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合称。由此可见,粮食和土地在国家建构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而今,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掌握了人类共存的主动权。习总书记也在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的手中。在自然灾害频仍的年代,人们最害怕的不是没钱,而是没粮。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在生产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勤俭节约成为一种美德;在消费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物质极大丰富,勤俭节约之美德逐渐被淡忘和妖魔化,盲目攀比、铺张浪费仿佛成为一种“瘟疫”,迅速传染给了广大青少年,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极端与偏差,从而使自己的言行失当、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鉴于此,旅游文化要结合农村这一农耕文化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对饱经战乱和饥饿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制作成视频等音像资料,供青少年游客参观学习,领会感悟。也可以采取现身说法的形式,集中村里在旧社会饱经忧患的耄耋老人进行集中培训,让他们参加解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来说明旧社会忍饥挨饿的苦难煎熬和新社会吃饱穿暖之后的幸福美满。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现场报告绝对有效,比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效果好很多。现场体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印象深刻。这样的语境还能留不住游客吗?[11]
(三)抓住农民主中端,做好农耕文化大传承
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源,是中华民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华民族继续前行的基石和徽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现在何处,我将往何处去。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来自农耕文明,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将走向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50年一定取得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这既是党中央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打好全面脱贫攻坚战基础之上的再出发、再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工程之一。如何顺利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使千年文明古国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心愿,也是无数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旷世理想。为此,我们要抓住这来之不易的难得机遇,充分利用农耕文明的优势资源和千年文化底蕴,与时俱进,使之转化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动力,激发出其化蛹成蝶的巨大活力。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农耕文明的传播与展演提供了巨大便利。我们可以借助于抖音、微视频、微信、直播、智慧云、AI技术等平台,充分发掘农耕文明的丰富宝藏,为今天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良方,为渴求精神慰藉、审美需求的现代心灵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使广大青少年从中获得满满的正能量继续前行。因此,我们可以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名录”中“走”下来,走进新时代、走进旅游现场,由静态的展示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和审美现场,让前来参观的游客直接融入现场、参与现场、分享现场、获得现场。这种让农民来现场表演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最真实的体现,丝毫没有违和感、做秀感,只有融入感、代入感、和谐感、体验感。比如临泉武术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开展经常性的现场表演,在杂技村、武术村进行日常性的开放参观。这既是武术队员的日常工作训练,也是游客最为关注的焦点。这样的开放参观就会化平凡为神奇、化神秘为审美,可谓一举多得:使游客亲近武术与杂技,与从业人员进行密切互动,在体验中体会到武术与杂技的博大精深与无限魅力。再比如,海南的黎锦苗绣也可以将日常化的生活场景进行现场展演,使前来参观的游客直接动手,上机操作,参与体验,亲自感受黎锦苗绣的审美魅力,分享参与感与获得感,从中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雅致、精深细微。另外如阜阳剪纸、界首彩陶、杜氏铜刻以及儋州椰雕、三亚竹竿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皆可如此。这样的实践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激发游客的审美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也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形式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普及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美善兼顾,功善益彰:将传统与现代、一产与三产、农民与游客、田野与休闲、室内与室外、现场与参观、绿色与蓝色、实践与理论等有机结合起来,寻找乡村振兴的新途径,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可行的贡献。牢牢把握好阅历丰富的农民这个中端,就可以承上启下,在继承与发展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农耕文化发扬光大!
(四)深耕历史纵向轴,写美文化名人大画卷
如前所述,海南与阜阳(古颍州)都是苏轼莅临过的地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两处都是苏轼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故乡,历经磨难而初心不改,更加坚韧向上、持中守正,行稳致远。颍州还是苏轼的恩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做官执政与充分认同的精神圣地。这里是欧阳修做官一年多的地方,却成为他心心念念、日思夜想的归途。颍州,作为他晚年隐居、退休养老之地,虽归葬此处未能成真,却把两个儿子永远地留在颍州,在“欧阳村”留下数千口子孙后代。在儋州留有桄榔庵,在阜阳遗存会老堂。目前,阜阳的会老堂坐落在颍泉区欧阳村、泉河北岸的古西湖畔、现代生态农业园内,名为阜阳生态园,属于4A级风景区。而儋州的桄榔庵坐落于儋州市中和镇的南郊,已成书院式的公园。稍感遗憾的是,“会老堂”所在的生态园成为热带经济作物和现代生态农业的展览之处,而对本地的农业、农作物却缺少相应的介绍。而处在生态园南侧的欧阳村则是了解欧阳修文化的最好去处。而桄榔庵既是东坡书院,也是东坡在海南生活起居三年的地方,而对热带植物、热带经济作物缺少专门介绍,甚至连最起码的代表性植物和树木都没有基本的解说。比如,桄榔为何物?为何称为桄榔庵?苏轼的生命体验与“桄榔庵”之间有何关联?这些都缺少相应的解说,更缺少深度的文化发掘。尤为令人不解的是,在桄榔庵附近,很少看到本地居民。笔者通过网络搜索,才发现关于桄榔的一些知识。桄榔树为乔木,又称砂糖椰子、糖树、糖棕,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棕榈目、棕榈科,喜阳、不耐寒,在年均20~30℃的环境里生长良好;在国内分布于两广、云南等热带地区,而在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也有。它多生于密林中,也能栽培,适宜于作园林风景树、丛植或独立栽种,也可与景石配植。其形态特征可以描述如下:乔木,茎粗壮,不分枝,高达12 m,有疏离的环叶痕;叶簇生于茎顶,长6~7 m,羽状全裂;裂片每侧多线形,顶端呈现不整齐的啮蚀状;圆钳花序腋生,总花梗粗壮;雄花萼片互叠成杯状,花瓣革质;雌花萼片宽过于长,花瓣阔卵状三角形,子房具三棱。果实呈倒卵状球形,长3.5~5 cm。种子2~3颗,呈现扁平或凸状;花期4月,果期11月。其果实效用可以表述为:果实有毒,但果肉和种子经煮沸、浸泡等程序加工后可食用。若去毒不彻底,可能会导致中毒,主要症状有头晕、呕吐、酒醉状,呼吸不畅,反射消失,直至死亡。如果前来参观的游客弄明白这些知识,就可以对苏轼谪居儋州的凶险艰难和向死而生的乐观获得进一步的领悟,对苏轼的人生境界和道德人格会产生系统性、深入性和学理性的思辨,也会对苏轼之所以将儋州列为人生三地的秘密更加心领神会。同样,对椰子、荔枝等热带季风气候的代表性植物均缺少深耕细作、文化领航的战略眼光。试想一想,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还愁游人不至、不留、不购、不乐吗?当然,更不用担心农村不富、农业不兴、农村不旺了!
结 语
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积极探索旅游文化新途径、新思路和新载体,深入发掘乡土文明的积极因素,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力促进旅游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也积极提升广大青少年的乡土文明认同、“三农”认同,并使珍爱粮食、厉行节约等意识深入人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新时代的新课题促使我们必须交出满意答卷,为这个伟大时代增砖添瓦。只有顺应潮流,才能有真作为、大作为。希望旅游产业继续加油,尽快掀开新篇章,为新时代奉献新思维、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