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视阈下社区智慧防疫系统建设探讨

2021-01-14杨千河吕金凤

关键词:防疫居民防控

杨千河,吕金凤

(张家口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自2020年1月中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社区在中国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同地区的社区治理也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如防控严重依赖人海战术、科技力量应用不足以及智能应用不能发挥社区管理主导作用等[1]。社区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沿阵地,需积极构建社区智慧防疫系统,提速疫情防控智能化进程,有效应对后疫情时代常态化防控工作的需要。

一、智慧社区防疫系统建设现状

疫情期间,社区承担着住户管理、信息统计和人群排查等多项防控任务。对此,中国大多数社区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对社区居民进行信息统计、出入小区管理和体温监测,并开展公共场所清洁和消毒、疫情防控宣传以及困难家庭帮扶等管理工作。实践中发现,这种管理模式使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显著增加,且由于严重依赖人力,致使整个疫情防控工作的效率低下。智慧防疫系统是统筹社区居民生活与防疫管理的新型治理模式,通过互联网、物联网、路网监控和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将居民、社会机构及政府机构等的信息资源整合到数据计算中心,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将居民、社区工作人员、物资提供者、政府相关卫生组织和运营管理商五方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互联共享[2]。智慧防疫系统的构建包括3个部分,一是用户使用模块,即针对居民设计的使用板块,载体为小程序或App;二是后台处理模块,即针对各方信息进行数据整合、数据分析和数据输出;三是运营管理模块,主要针对社区与超市等物资供应商管理。当前,理论界主要针对智慧社区建设方面进行了研究。关于其有效性方面,吴子靖[3]提出通过社区信息联动及时更新信息和传播信息,有效消除社区居民的恐慌。在此次新冠肺炎抗击疫情过程中,很多地区的智慧社区除了采用智慧方案快速响应疫情外,还通过部署在社区内的智能化设备向居民及时发布疫情信息,让社区居民随时随地了解当地疫情数据、疫情防控动态以及周边服务信息等,降低居民的恐慌心理,从而更好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耿安立[4]提出密切配合安防平台和原有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主动生成外来人员信息情况,结合健康二维码对社区住户以及外来人员进行信息统计,实现高效精准排查,同时配合公安、交通和出入境等部门及时发布患者的行动轨迹和密切接触者的个人信息,提高流调的效率和准确率。方芳[5]提出,智慧防疫系统的建设意味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属性和职能要求都将发生变化,客观上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快速提升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此外,也有部分学者指出智慧防疫体系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易外庚[6]认为,对于部分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来讲,智慧防疫系统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应用起来不方便,会出现诸如打卡不及时和移动支付使用率低等问题,造成信息收集不全面,导致社区、政府部门和物资供应商的相关决策出现偏差,从而降低了社区防疫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现有智慧防疫系统存在的缺陷

智慧防疫系统的开发是科技创新融入生活的伟大实践,要把图像识别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这些“硬核科技产品”都运用到系统的建设中来[7]。目前,社区智慧防疫系统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数据互联搭建困难

数据孤岛是社区智慧防疫系统建设的严重阻碍。在此次疫情期间,一线社区工作人员要耗费大量时间来填写各监管部门的报表。这种严重依赖人工重复采集和上报信息的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数据资源碎片化分割明显,资源整合和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建设社区智慧防疫系统的前提是各类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合,然而长期以来社区、社会机构和企业等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即使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也并不完善,这造成疫情期间各方数据仅能有限开放,难以实现信息数据共享。

(二)智慧防疫系统建设缺少顶层设计

建设社区智慧防疫系统需要政府牵头,协调各方共助共建,合力推动社区建设智慧防疫系统。运作方式是否科学规范,物资供应商是否值得信赖,社区管理质量是否有保证,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居民用户的参与度。对于防疫服务体系,从行业到企业均有其自身属性、特点和权益方向,政府如何保证各方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提供便捷有效的社区管理模式,是建设智慧防疫系统的关键所在。因此,智慧防疫系统的顶层设计有效与否将直接决定防疫系统是否能合理运行[8]。

(三)基础数据掌握不及时不全面

目前,社区将主要精力投放于静态数据的统计填报上,与其他部门的联动数据累积不够,且由于行政权限制约,社区将基层采集数据上报后,上一级数据下沉不到社区。因此,社区基层数据缺少下沉数据支撑,难以形成数据联动。同时,由于缺乏综合研判机制,相关数据反馈不及时,可能会造成误判。加之社区基层人员数据管理权限少,有时无法及时对居民的出行和健康等情况及时掌握,数据大多来自于社区摸排和居民的主动上报,难以形成多方平台信息汇总,不能快速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合不充足不深入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智慧社区建设进入落地加速阶段,但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融合深度不够,信息化建设空白点较多,以单纯数据收集和手机端常用小程序应用为主,5G技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多以单独形式存在,未能集成应用和管理。与此同时,很多社区在使用智能化技术的过程中,系统与系统之间和系统与平台之间做不到数据间的互联互通,出现突发情况无法及时响应,呈现“伪智能”现象。

三、智慧防疫系统建设对策

当前,社区建设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缺乏经验,对新技术的应用和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将各方资源与科技相融合,搭建全方位智能社区平台。

(一)形成社区创新模式防疫的强大合力

要解决无法真正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这一问题,就应改变原有社区管理模式,由政府统筹各部门人员建立社区防疫工作小组,负责落实智慧防疫系统的建设工作。同时,需加大投入以平衡职能和满足各方权益,保证系统搭建顺利进行,推动信息共享。

(二)提升社区创新模式防控技术支撑

社区是未来智慧化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云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与新模式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可最大限度挖掘社区各主体的数据价值与意义,使社区的物理空间及辖区业态转换为可操作的数据,最终实现精准映射。不断创新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学习吸收其他地区的经验,适时引入社会资源,通过数据运营、保险配套和智能服务等多种方式创新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政府要在资金和人才方面大力支持社区智慧化升级换代,一要加速线上线下工作融合;二要对现有队伍进行培训,提升其智慧建设的能力;三是储备智慧社区建设人才,作好人才队伍梯队建设。

(三)构建智慧社区四级联动体系

构建完善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体系,实现业务上下联动和数据横向融通,持续增强多级联动下市政府的牵引力和领导力,逐步破除单位壁垒,加速跨系统和跨部门的功能大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联动体系下的数据集成、更新和共享,实现统一高效的社区居民管理。

(四)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开展社区疫情防控要始终将居民信息安全放在重要位置。这不仅是社区防控疫情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社区防控工作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基础。因此,要在不断改进技术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信息安全制度。一是要加大对后台操作人员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业务能力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信息操作制度,杜绝信息泄露。二是对数据加强监管,对数据传输及数据归档建立信息监管制度,使其在安全监管下运行。三是完善信息管理权限制度,打造横向交错、多维联合和立体延伸的社区信息平台体系,使不同部门与单位能够实现数据共享。

综上所述,社区是观察社会治理水平的微观窗口,是一切治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落脚点[9]。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社区在多个环节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方面,社区建立智慧防疫系统可以评价城市疫情防控情况,并监控重点人群的身体健康情况,为政府收集数据提供补充[10];另一方面,可为后疫情时代继续打好疫情防控持久战进行战略准备,使疫情防控工作更加主动、高效和科学。在社区智慧防疫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作好顶层设计,凝聚各方力量,高效有序实施,为实现社区疫情防控治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提供可靠支撑。

猜你喜欢

防疫居民防控
“豪华防疫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石器时代的居民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石器时代的居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