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
2021-07-01韩冰雪
韩 冰 雪
(许昌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1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行“精准思政”,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深挖专业课程人文底蕴,开展专业思政势在必行[2]。中国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依托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建设、思政素材模块化设置和思政系统思维构建,探索课程思政的本质规律和过程方法,对于培养“深基础、高能力”的创新型地理教育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在本科地理教学中,中国地理多在大三下学期开设[3]。结合课程思政改革,课程组已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和教案课件编写等方面展开工作,充分运用课上与课下时间以及网上与网下资源,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基于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现状,构建了“目标体系—思政元素—方法革新—精准评价”的课程思政路径。
(一)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构架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中,毕业要求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4个维度。中国地理课程结合课程思政的目标特点,选取职业道德、科学精神、合作能力、家国情怀和人地协调发展理念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4]为基本理念,基于师范生思维成长过程,分别从个人、小组、职场、国家和世界5个维度设置针对性强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表1)。
表1 课程思政目标维度
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及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目标维度,将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目标分解如下:
1.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培养协作意识,学会团队合作的方法,掌握沟通技能,具有小组协作和合作学习精神。
3.通过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分析能力和协作能力,树立教师职业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
4.教育学生关心中国的基本国情,理解基本国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政治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5.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观,以生命共同体的角度理解资源环境对人类的意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思政映射与融入点选取及教学设计
根据中国地理课程性质要求,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表2)。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接班人[4]。
表2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
表2(续)
(四)教学模式及方法改革
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素材,适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在中国地理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和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雨课堂和超星网络课程空间等网络教学工具及资源实施教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提高课堂代入感。如在讲授涉及中国交通、中国人口和中国环境保护等课程内容时,引入高铁、二孩政策与绿水青山计划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通过任务驱动,设置思维支架[5]帮助学生综合分析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汇报研讨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此外,通过超星课程平台和QQ交流群等交流方式,把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延伸至课堂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作为群管理者适时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在课程平台中用学生举办活动的影像和图文材料建成“课程思政资源库”,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积极发挥课程的德育作用。
(五)教学评价改革
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完善课程考核评价制度[6]。实施课程嵌入式动态评价改革,通过明确考核目标、拓展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和完善课程思政成绩评定等具体措施,摒弃目前“重知识、轻能力”和“重结果、轻过程”等落后的考核评价观念,努力使课程思政考核目标和效果与课程设置的初衷保持一致。
考核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科学态度、团队精神、家国情怀及发展理念。评价主体遵从多主体原则,除授课教师和课程组教师团队评价外,注重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校外导师评审的评价作用。评价方式采取多层次评价模式,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面评+书评+测评、定性+定量多方位评价以及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课程组教师评价+校外导师评价相结合。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结合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潜入式课程思政点构建。创新教学方法,搭建网络资源共享交流平台,以更好地达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三、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系统工程建设与思考
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过程管理及考核评价方式等进行全面性梳理,整理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思政教学思维,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图1)[7]。
图1 课程思政建设路线
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于思政目标体系建设,并对该体系与课程知识及技能目标进行吻合度分析,注重融合而非贴合。借助课程思政的融入点进行思政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从个人场景到全球视野进行循序渐进式渗透,随着课程展开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政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阶段性成果对思政目标进行考核,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细节表现和思想认识的提高程度。依托课程思政的整体实施过程,思考课程思政改革标准及可推广的范式。通过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和专业课程思政系统思维构建,得出以下结论。
(一)课程思政区别于传统教书育人
相对于传统的育人模式,教师的课堂育人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要求更明确和行为更规范的有组织的行为。教育者在育人过程中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按照“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这一目标,层层递进地梳理课程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和有策略地实施中国地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
(二)专业思政系统化
师范专业旨在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结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本原则,在“守渠”和“种田”过程中要有“整个渠道”和“总田地”的视角,重构传统师范类教育培养方案,使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建设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促进专业课程思政的结构化、层次化和体系化。突出“师德”培养,充分挖掘和用好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这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共建育人保障机制。
(三)着力加强师范类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的工作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和传播真理,这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行的“大先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教师,主体是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师范类课程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相对于其他专业有其特殊性,身教远大于言传,对教师的个人素养要求较高,不仅涉及教学内容和方法转换过程中的能力建设问题,更涉及教师的内心建设和人格建设。
在中国地理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要重塑任课教师的教育理念,积极引导任课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适应课程思政改革。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需融入人文主义价值观念的元素,搭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通,构建师范类课程的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