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及启示

2021-01-14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情感

于 洋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随后总书记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创新方法即“八个统一”,成为新时代思政教师的基本功。

一、 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现状

思政课课堂教学经过几番改革创新后,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新时代的思政课课堂体现“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坚持统一性主导性和多样性主体性的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1]以往的思政课课堂因为缺乏外围平台和辅助工具,加之大班授课人数众多的影响,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就构成了当前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多

回顾世纪初的大学生,那时很少有人用手机和电脑,他们是20世纪之初的大学生,习惯学习雷锋,习惯向60后或70后看齐,生活水平差异并不大。到21世纪,新时代的学生,别说火车,飞机那也是情理之中,手机、电脑是大学生标配,世俗眼中的网络大咖,习惯张扬自我,展现个性,不习惯被隐没,新时代中国人的生活是多样的。

思政课总在寻找突破口,但总是兜兜转转又都回到了原点。100~120人的合班,每位教师每学期教学工作量超负荷,教学内容多,时间紧成为现实问题,教师分身乏术。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教师被动走向灌输型课堂。课堂授课主导和主体都统一在教师角色中。一节大课100分钟,除了学生回答几个固定题目外,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长此以往,课堂就失去不同的声音,成为一言堂。

(二)课堂之外教学空间缺乏有效管理

互联网的发展,使教学向课堂外延伸成为可能。慕课课堂、实践课堂和虚拟VR课堂应运而生,在课堂教学之外打造出一个巨大的虚拟教学空间,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体现出固定教室课堂思维的狭隘。课堂延展空间因为学生人数多,无法有效构建。一个教师对应300~400名学生,没有助教,所有教学管理形同虚设。课堂延展空间从最初的社会实践延展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空间延展,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空间都在无限扩大,直达手机终端,对接每一个学生的时间。

网络教学一时间成为思政课教师努力的目标,每个学校每门课开始慕课在线教学,开始网络教学空间的争夺。一个学生一学期如果有五门课,除了课堂教学外,五门课又配套了许多网络慕课或网络教学时间和空间。五门课程的网络教学堆积在一起,学生身心俱疲。而网络教学本身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课堂教学本就牵扯很多精力,有许多配套经典阅读,加之慕课教学,再加上视频制作,从时间上看课程学习拉长了,从空间上看课程得到延展了,可是从学生学习效果上看,学生在课堂主阵地丧失学习兴趣,在课堂延展空间里又无法保证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实效性,学生无暇应对网络教学,结果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

二、“互联网+”时代多视角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在全国教育系统中广泛铺开,各课程互联网教学推陈出新。课题组针对所教授课程也进行了诸多尝试。改变以往小课堂、小课程的思维,逐渐组合各级各类平台优势,打造多样化、多渠道、立体化课堂。知识的学习逐渐以学生自主网络学习方式完成,思维和情感的培养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育人功效逐步增强。经过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尝试,初步形成了以下情感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长微课堂。2019年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三章中国精神之以改革创新为主的时代精神,三个合班邀请参加“互联网+”项目获奖的2个团队主创给大家直观讲解创新创业心路历程。创新项目名称“呼伦贝尔印象”,主创人孙佳宝同学来到课堂,同学们近距离聆听了学长组建团队、磨合、尝试、失败、收获,而后开启直接交流环节。通过学长对话课堂,改革创新跃然纸上、触手可及,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二)红色抗战家书朗读。该活动将全班同学以宿舍为单位,全班100人,十四个宿舍讲述了十四位抗日英雄烈士的家书,传递着中国革命者的精神。家国一体,若为国固,家理应弃,无怨无悔的选择,革命爱情的浪漫,与妻与儿与父母,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在大义面前做了一次最美的诀别。学生能够感受参与的快乐,集体的团结和家书沉甸甸的份量。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曾真实存在过,封封家书为证,中华民族从来不缺慷慨赴死之人、舍生取义之人、为国为民之人,愿这份力量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力量源泉。

在功利教育背景下,学习只为考试,知识成了冰冷的背诵点,而通过我们的努力,看似没有考点的课堂,充满着同学们对先辈无私奉献的敬佩,和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心底的呐喊。当第十四个宿舍读完的抗战家书那一刻,全体同学都深深被感动了。

(三)结课送福字。每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束后就是阳历新年,结课的时候,我们一起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毛笔字的魅力。红色的斗方,黑色的福字,以宿舍为单位,一名学生来写福。拿着红色的斗方,同学们都感觉到红色给国人带来的喜庆,看着自己宿舍的新年福字,学生们感受到了对联和毛笔给他们带来的传承之感,默默的传承、默默的承载、默默的接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情感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动起来,听起来,感悟起来成为课堂主旋律,宿舍之间越来越有凝聚力,与学校、老师、学长有更直接的接触,情感世界更加饱满丰盈。

课堂教学创新有很多,除了情感课堂教学外,还有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进行一对多网络管理,随时发布课程信息,对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教学管理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利用超星学习通,线下课堂教学名师名校知识系统辅佐课程教学,课堂点名、抢答、投票无缝对接,使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人数不断增加;思维导图让课堂教学成为绘制思维的地方,展现思维,释放讲台给学生,让度时间给学生,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组织课程教学人员拍摄网络教学视频,开发本学院的网络视频资源。课程顺应慕课教学形势,积极组织教师,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打造大课程大思政模式。

改变是创新的开始,情感课堂教学设计的尝试,在实践的土壤里逐步积累出经验之花。课堂教学模式亦在不断的调适,从以往一言堂向多言堂转变,从传统教学管理到大数据分析。通过互联网时代外围环境的助力,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慕课完成学习后,课堂要做什么?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何方?研究人员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仿佛回到了原点,思政改革的初心源于课堂教学而不是要代替课堂教学,外围的诸多创新最终要向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聚拢。

三、“互联网+”时代思政课课堂融入情感教学的启示

互联网的条件无疑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但是我们要时刻谨记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电脑、网课、小品、相声、视频、幽默、段子,诸多形式的背后是教育要成就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培育的人才首要一条是立德树人,德是灵魂。

(一)课堂教学是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的主阵地,娱乐化课堂、媒体化课堂实属本末倒置。无论时代怎么变,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永远都不会变,因为教育要培育的是人而不是机器。改革的路上我们也走过弯路,用小品、相声、影视、段子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一时之间抬头率增加,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情感引领,没有强有力的教师主导,娱乐化、媒体化倾向日渐明显,使得学生们感觉课堂教学就是各种娱乐的拼接,缺乏理论性和说服力。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2]往往教师会回避马克思基本理论,避重就轻去谈娱乐、迎合学生口味,使得课堂变成了社会热点的集合,而热点和娱乐背后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却浅藏辄止。理论的问题绝不可以轻描淡写,要旗帜鲜明去讲授。

(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从时间和空间上保障主体作用的发挥。以情感实践来助力课堂教学,使知识点转化为价值引领,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内心共鸣。课堂教学在知识点的基础上,应该注重价值和情感的培养,或者称为情感课堂。例如中国革命道德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实践引领,依托朗诵红色家书活动,以宿舍为单位,100多名学生全员参加,看似简单,但是学生们却有很多的感悟。学生穿越厚重的历史,通过一封封家书,感受着人间挚爱,感受着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人们那么真挚的情感。学生感受到战争时期,战士们还在关注着自己的亲人、还在关注着国家的命运、还在关注着孩子未来的为人之道,因为有这些浓浓的人间生活,才有了关键时刻的保家卫国,为国为家,牺牲一己无畏前行。中国革命岁月淬生出的中国革命道德画卷,立体展现在学生们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参与就没有关注,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奏响的交响曲。情感实践课堂,关注学生为人的情感,立德树人,培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教师课堂教学作用需重新审视,从灌输式向启发式、移动式转化。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核心就是“人”字,教师应努力的成为情感的引路人。互联网时代,基本知识唾手可得,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在课程领域感兴趣、有感情、想参与、试图探究。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到重要日程。同样是讲授中国革命道德的知识,我们以红色抗战家书朗读活动为背景,通过一封封抗战家书,去分析红军番号的变化、战争时期敌后的生活状况、去感受战士的精神世界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教师与同学们一同走进时间的隧道,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在心中的萌芽,让同学们理解不同的时间,同样的空间下,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从互联网角度来看,教师团队教学能力有新的发展,一个教师在应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技术应用等略显乏力,教师一个人单打独斗,效果可以想象。教师团队教学优势和未来发展空间的开辟势在必行。

(四)后疫情时代,网络教学被普及,课堂教学受到挑战。网络教学平等化、多样化、便捷化程度很高,但有几方面需要我们注意:一方面网络教学普及对学生身心都有解构力,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联系,会加剧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网络教学普及,使得学生眼睛和颈椎、腰椎受到挑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和沟通中,形成自我意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沟通性、情感性是无法被替代的。互联网从一个外延辅助到今天深度融合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使得未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难度也更加凸显,“互联网+”时代混合课堂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互联网从课堂的延伸不断的变为融入课堂教学一体化的模式,从外到内不断的走入课堂教学,“互联网+”时代混合课堂呼之欲出,课堂从知识载体变为情感育人和价值引领的主阵地,教书育人中的育人功效在互联网时代摆在突出位置。不管未来如何发展,教育都是人与人沟通的主阵地,课堂教学都是无可替代的主阵地,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网络教学进入常态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育人有很多途径,但课堂育人是教师和学生最直接的沟通场所,网络会给教学提供延伸,而并非取代。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情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