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探索研究

2021-01-14刘启云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协同

刘启云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企事业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社会需要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高校应用型转型过程中,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教育很难实现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高校转型发展最终的教育目标就是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的教学新模式,以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为引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培养“优品德、强能力、能创新、留得住、下得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效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学生培养同质化,与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同步等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发展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变,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提升,对高校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进一步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加强校企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校际、校地、校企、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推进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校际间的协同育人

应用型高校围绕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的总体发展方向,深入推进国际合作项目和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把加强与国外院校的教学合作作为对外交流的主要任务,校际间沟通交流为师生提供拓展国际视野、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充分实现优秀资源共享、高质量的技能培训,有效的推动协同育人。

(二)校地间协同育人

要加强高校和地方合作,选派高校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行业沟通,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合作,促进政府、企业、学校的多维互动。积极承担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的培训任务,项目评审等。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依托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贴近需求,优化结构,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特色资源,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支撑点和生长点,努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同样依靠高校的人才优势与高校共建发展战略。

(三)校企间协同育人

企业可以依靠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力量进行转型升级,同时,高校也能够借助企业先进的技术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训能力,校企双方培养行业、企业人才。教师在企业挂职期间熟悉和掌握企业的工作流程,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定期选派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四)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育人

高校要积极与各个科研院所合作,借助科研院所的智库力量,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素质高、技术过硬、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综合性强的人才,也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性。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

在企业和高校合作过程中,学生到企业中参加实习实训,可以利用企业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优势,为企业职工提供培训。教师同样可以去企业一线进行锻炼,为组织教学积累实践经验。

(三)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双方共赢

对高校来说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学生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高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践就能深入了解企业的就业需求和用人意向,缩短学生在校学习与就业之间的差距;对于企业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实习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同时还可以储备所需人才。

三、应用型高校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育人模式单一,教学管理研究力度不够

应用型高校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没有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校企合作过程中,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时间较短、效率不高,见习多是参观讲解为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内容单一,实操机会少,大多数企业会考虑学生安全问题,实习学生参与的都是技术不高的辅助性的工作,很难真正接触企业实质性的工作。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很难参与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因此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建立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同样面临着难以选择的局面,符合校企合作的企业从质量和数量上都非常有限,与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合作较少,协同育人模式很难实现。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与企业需求不对接

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专业设置也要符合地方社会的需要,要设置一些贴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是原有的大专院校或者是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几校合并或者升本而成立的,沿用原学校的相关专业,新增专业也不能与当地行业企业对接。因为缺少对地方行业企业岗位需要的调研,专业设置上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专业针对性不高,产业机构适应性较差,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导致学生毕业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不能满足地方经济产业的需求。

(三)“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缓慢

高校的教师大多都是高学历,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不熟悉,对岗位职责不了解,实践经验、动手能力都较弱。理论研究型的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缺少对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水平。从企业聘请的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较强,但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理论知识的储备不足,不具备教师基本的业务素质,很难胜任高校的教学任务。

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但质量监控要做实,并做到定期反馈。但就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部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需进一步提升,质量监控仍存在缺位的情况,制约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四)实习实训基地较少,实践教学薄弱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培养“厚基础、强素质、重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理念需要改变,要从纯理论讲授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向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培养方式转变。课程设置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在进行具体实践教学操作中,还有一定的难度。

1.高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实习基地数量较少,有些专业具有特殊性,实习基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覆盖面较小,不能提供各种岗位让学生参与具体的工作当中。同时实习过程缺少企业的扶持,实效性较差。

2.实习过程中经费投入有限,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经费较为紧张,能够投入到实习实训的经费就更少了,因此不能保证学生实习的效果。

3.在学生进行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较为紧缺,实践经验不足,多数实习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对企业的操作流程不熟悉,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强;企业选派的指导老师往往各种条件和原因的制约也不能很好的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实践效果很难保证。

四、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对策

(一)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丰富产教融合机制

1.学校发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就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采取“走出去”的态度,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洽谈对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丰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共建基地、行业学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岗位培训、互聘教师、顶岗实习和共建专业订单培养等形式,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使教学、学习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相一致,产学研协调统一,在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2.探索校企管理机制,学校拓展校企合作是为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得提高竞争力所需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创造共同的核心竞争力,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储备和使用。

3.规范管理,建立由学校领导、企业负责人以及校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协调管理机构。对校企合作中的双方职责、实习岗位要求、生产目标、职业纪律等做出明确规定。双方通过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校企双方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校企合作健康稳定发展。

4.加大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研究,在课堂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教材建设等方面及时跟进;继续加强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加强企业育人方的评价分量。

(二)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

地方应用型院校专业的设置必须要与地方经济建设一致,要依托当地企业的需要,以应用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当调整专业的设置。高校设置的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符,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相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能够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对新建专业要借助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设置专业,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要增加校企合作课程的建设力度。在教学内容、方式、考核办法等方面都要结合实践性的需求,进行改革和设置。尤其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增设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修。共同开发校企合作的教材,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增加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度。

(三)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高校教师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和企业在培养“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过程中要通力合作,共同打造综合能力素质强的教师队伍。企业要积极参与,高校应当全力配合。高校应当积极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定期培训,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在职教师能够积极到企业中挂职。高校在引进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都给予倾斜,鼓励在职教师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增加高校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高校在职教师的有关实践培训方面,企业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教师能够到企业中进行锻炼,参与企业的科学研发。注重兼职“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利用企业资源,选派企业里的优秀员工,可以是工作经验丰富管理人员、生产技术骨干等到高校兼职任教。校企双方可以制定“双师双能型”师资评定标准与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考评体系,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实习实践应用、经济社会服务等各项综合能力进行考量,进一步提升地方应用型院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

1.对于高校,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实践教学训练,可以加强高校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基本职业素质。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意义重大,能够弥补学校资金不足,设备落后,没有实训场地等问题,教学活动与实际工作相融合。对学生而言,既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又体验从学生到企业职工身份的转化。

2.对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工费用,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模拟仿真实训室,将企业搬进校园,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校内实习实训亲身体验企业的操作流程。还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高校教师和企业职工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真正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能够提高企业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参与度,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要以转型发展为契机,以加强内涵建设、推动特色发展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抓手,重点推动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更合理,知识更新更快,培养职业素养更高,创业能力更强,更受社会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