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员提升“四力”的挑战与应对
2021-01-14张玥天津日报
张玥 天津日报
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融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进行整合后,媒体生态产生极大改变,必然要对各种媒介原有的内容生产方式产生极大影响。在内容兼容、传播方式多元的背景下,纸媒尤其是党报的评论必须应势而动,积极适应这种变化。而这一变化过程中,对党报评论员的能力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四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一、融媒体发展趋势对党报评论的影响
媒体融合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数字化日益介入生产生活各个领域而产生的,必然带有强烈的网络化、数字化特征。通常认为,这些特征对纸媒带来较多冲击。但辩证看待,在变革造成冲击的同时,新媒体生态也为纸媒提供了更多突破路径。推而论之,党报评论所受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
(一)互联网生态下,传统优势反成劣势
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去中心化特征,社交媒体的兴盛更放大了这一特征,人人都可能成为观点制造者,这与纸媒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截然相反。因而在互联网生态下,党报评论必须面对与大量媒体评论、个人言论“同场竞技”的局面。媒体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将党报评论置于更广泛的竞争领域,加剧了竞争的激烈性。由于报纸对评论的真实性、逻辑性和舆论引导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其完善的把关过程必然要牺牲一部分时效性,且也不可能以“标题党”“浮夸体”等流俗手段博取读者眼球,所以在海量信息随时产生,大量非理性观点、庸俗化操作不时“野蛮生长”的互联网环境中,党报评论的传统优势无奈地成为“劣势”。当然,这一现象并非媒体融合所必然导致,而是由于其所生存的网络环境影响。
(二)利好一面:迎来难得突破机遇
从利好的一面看,媒体融合使新闻生产方式变得丰富,因此党报评论也迎来了创新机遇,得以跳出纸媒范畴,借助音频、视频等模式传播生产内容,既活跃了表现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关注话题的视野、语言表达风格等。以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为例,其“睡前聊一会儿”栏目通常是将音频化表达置于文字呈现之前,选题内容与文风均同时考虑到了听众与读者的信息接收特征,与其日常刊登的纸媒评论有较明显的区别。事实上,媒体融合将党报评论置于更激烈的竞争领域时,客观上在倒逼其进行转型升级,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互联网迅捷化、碎片化等特征的需求。
二、评论员提升“四力”面临的挑战
无论是面对融媒体趋势带来的冲击,还是抓住其中的发展机遇,党报评论员进行有效应对的一个途径,就是提升“四力”,增加竞争优势。但“四力”的提升本身就面对一系列考验。
(一)脚力的挑战:如何兼顾时效性与深度
前互联网时代,纸媒具有强大的新闻资源优势,在大众获得信息渠道较为单一的情况下握有信息筛选、信息提供的话语权,记者的脚力往往与其自身的新闻敏感度有更多的关联。而融媒体趋势下,信息渠道的拓展、新闻传播形式的丰富,使大众对新闻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纸媒采编人员的脚力更多与大众对新闻的需求度有关。因此,纸媒的采编人员已不再停留于传统生产方式,开始向多媒体化、互联网化发展,需要尽可能快地抵达新闻现场。这对党报评论员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新闻时效性与新闻深度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性,对更讲究报道深度的评论而言,如何在提升脚力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特性成为挑战。
(二)眼力的挑战:在驳杂信息中做准确判断
如前所述,在互联网时代,大众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信息的摄取是海量的,尤其在融媒体趋势下,信息可以说是无处、无时不在影响着大众,因而大众对于相关评论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要在匹配这种需求的同时,兼顾党报自身特点,就要求评论员的眼力具有敏锐性、独到性,善于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既能跟上大众关注焦点,又不失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题材。而网络信息的驳杂、社会事件的多变性,往往为这种筛选制造了许多障碍,例如“男童进女更衣室事件”“名校贫困大学生偷外卖度日”等新闻中,“剧情”反转往往令人大跌眼镜,如何置诸评论,需要评论员谨慎判断。
(三)脑力的挑战:需适应互联网思维
网络时代众生喧哗,在信息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何透过表面现象看清问题本质,对党报评论员的脑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一点而言,其与脚力、眼力之间的关联密不可分,在允许的反应时间较纸媒时代明显缩短的情况下,评论员必须在现场采访、信息筛选等过程中迅速跟进思考。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受众已经习惯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甚至思维模式,如何面对其碎片化、数字化的阅读与思考习惯并进行有效应对,对评论员而言也是一种思维上的考验。
(四)笔力的挑战:多媒体需要多种创作方式
尽管融媒体将视听等多种元素引入新闻生产之中,但无论在哪种传播方式里,语言文字的组织都是不可或缺的。只不过对纸媒评论员而言,在融媒体层面,除了要使用传统的表达技巧外,还必须考虑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平台受众的接受习惯,应用新的表达手段,进行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创作。尤其是在微博、短视频等互联网形式的冲击下,如果仍然坚持单一的创作方式,不仅无法与更多受众进行互动,也无法将党媒声音有效传播至更广泛的领域。
三、提升“四力”的应对
从某些角度来说,提升“四力”并非难事。比如脚力的提升,以勤补拙是最简单且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从另外一些角度而言,“提升”四力又存在一定难度,如思维训练、文风训练等。
(一)提升脚力:多走访、多发现
脚力的提升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评论员及时抵达新闻现场,进行深度探访,在保障真实性、思辨性的前提下,尽量保证评论的时效性,实现阅读新鲜度与深度的兼顾。如果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实现这一点,在融媒体背景下,评论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通过与前方视频连线等方式尽可能地获取更多信息,“借助”前线的“脚力”来完成相应采访工作。而另一种提升途径则与具体新闻的时效性无关,考虑的是一段时间内报道重心的偏向,可以据此组织编写一系列现场评论,主动到基层一线去发现选题。以《人民日报》2020年下半年和2021 年上半年的评论版为例,该版面先后出现了“督战未摘帽贫困县”“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等不同主题的现场评论,均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等重大主题有关。无论哪种途径,对脚力的核心要求都在于多走访、多发现,以接地气的方式寻找选题、采写稿件。
(二)提升眼力:丰富审视新闻的视角
信息的海量出现虽然对评论员的眼力提出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为其提升眼力提供了充分的锻炼机会。信息繁杂也可以看作是信息辅助,虽然有眼花缭乱的可能,但坚持一定的价值观、判断力,完全可以通过信息的相互比对、筛选,完成去芜存菁的过程,以此获得评论素材以及确凿的论据支撑。而从技术角度来看,现代技术的发达使审视新闻的视角、传播新闻的方式更加丰富,例如无人机的大量应用对图像新闻的制作影响就是一例。这种视角与方式的增多,无形中也会影响看问题的角度,有利于评论员找到新的切入点,对事物有新的审视与阐释角度。
(三)提升脑力:注重创新思维
对评论员而言,提升脑力,首要在于形成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将之与辩证思维充分结合,善于利用“三大规律”思考处理问题。此外要善于借助图表制作、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时代的手段,来训练提升分析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的时候,还需具备强大的创新思维,对新生事物、新现象和新趋势保持高度敏感和新鲜感,善于通过吸收新知识,提升认知水平。融媒体生态下,对互联网思维十分青睐,而创新是互联网思维中的重要元素。只有不断打破思维定式去分析和处理问题,才能为评论带来提升的新空间。
(四)提升笔力:训练多样表达的能力
融媒体生态中,传统纸媒工作者需要充分适应多媒体的生产方式,比如电视媒体的视听觉特性、广播的听觉特性等,都应充分掌握并加以利用。在多媒体大势下,掌握单一媒体的特性已经无法胜任融媒体的需求,只有形成综合素养,具备多样表达的能力,才能随时根据评论刊播平台的不同,来进行切换式创作。而在互联网各种文风盛行的背景下,采用更活泼、多样的行文风格也是评论员的必备功课。但不能忽视的是,无论如何,提升笔力最重要的一环,都来自知识点的日常积累和沉淀,以及对文字的精心打磨,如果失去这一基础,也就无法谈及其他了。
四、结语
党报评论在纸媒兴盛的年代里是一块重要阵地,其特性不应随着融媒体趋势的发展而有所减弱,反而应有显著加强。提升评论员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对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而言,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在坚持党报属性的前提下,只有融合多种新媒体的特性,特别是采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表达方式来丰富评论创作,方能进一步发挥出党报评论的强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