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视角下探究欧美影视中“木兰”形象的塑造

2021-01-14徐春暄山东师范大学

环球首映 2021年5期
关键词:木兰

徐春暄 山东师范大学

2020 年迪士尼出品的电影《花木兰》在上映前便引起诸多关注,“花木兰”这个内化了民族忠勇精神且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形象承载着国人太多的文化自豪感,也寄托着个人和集体层面的认同感,然而上映后不受国人认可,究其根本是迪士尼最终还是未能跳脱出“东方主义”这一文化隔阂。

一、东方主义与他者视角

“东方主义”起源于18 世纪末,一般用来代指西方学者对与遥远的东方文化进行探索的各类学科,因此可以被译作“东方学”。从这个词Orientalism 的词尾-ism 来看,这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学科,而是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具有鲜明的意识文化形态的产物。“将东方学作为一门学科,或者将东方作为一种话语权力和思维方式,都表明了西方文明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书写、研究与控制,即西方中心主义视角流露的傲慢与偏见,其本质目的在于设置西方文明与外部世界的二元对立和思想界限。”[1]

所谓“他者”之义,即东方的文化和人物形象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都是属于“被表述”的对象,自“黄祸论”始,从阴险狡诈的傅满洲到一身功夫的李小龙,其实都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是他们出于某种或政治或商业的需要对遥远的东方的一种带有意识形态的建构,不可否认影视创作过程中主创们在尽力挖掘中国传统元素,也曾到中国考察采风,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仍旧带有“他者”视角下的高傲。

二、华人女性中的“木兰”形象

其实“木兰”从来就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个带有鲜明意涵的符号。木兰,这个脱胎于《木兰辞》的女子形象,在不同作者、不同体裁的文本中呈现出不同特质。“同时,社会文化与时代价值也限制着文人的创作视角与创作动机,因此,木兰故事的流传演变整体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2]但总的来说,木兰的关键词核心还是“忠孝”“心系家国”。

在欧美影视中,华人女性的出现可以被概括为多种,学者孙萌在她的著作《“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国的华人女性》梳理并总结了多类在西方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华人女子形象,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蝴蝶夫人”形象、“龙女”形象等,其中“木兰”形象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被单独列为一类形象。

“木兰”形象并不是单独指1998 年动画版的《花木兰》里的木兰,也不指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里的任何一个木兰角色,而是这些年来出现在西方影视(该书中指代范围特指好莱坞)的“木兰”们。这些人物形象普遍都是:僭越了封建社会的女性规范,是和男人一样投身时代,共赴国难,报效国家的女英雄[3]。

华人女性的影视形象可以说是从黄柳霜开始,但和早期欧美影视(19 世纪20—30 年代)中的“龙女”(阴险毒辣的女子)、“女奴”(男性的附属品)这类形象不同,“木兰”形象的特点一般都是武功高强、刚勇果敢、自立自尊,用自己的力量打败邪恶,拯救自己的家人、社会或者国家。最典型的有1998年的动画电影《花木兰》,以及1997 年杨紫琼在《明日帝国》中饰演的邦德女郎,该角色并非作为邦德的陪衬,而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女子,作为007 的搭档和伙伴一起打败了媒体大亨企图制造战争的阴谋。这一角色自尊自立,用自己的勇气和中国功夫打败了西方阴谋家,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是一位“现代版花木兰”。近年来,在西方的荧屏上这样的角色似乎越来越多,在我们的欧美影视华人形象案例库中就有例如《霹雳娇娃》(2000)中的艾利克斯、《神盾局特工》(2014)中的梅特工,不管是出自无心还是有意,但我们知道“木兰”形象越来越受到创作者和观众的欢迎。

三、解构“木兰”形象的文化意涵

(一)东方主义与“她者”镜像

无论是1998 年、2020 年的木兰,还是2014 年电影《童话镇》中的花木兰,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些形象在本质上仍属于西方出于或政治或商业目的对遥远的东方形象的建构。例如《童话镇》中对木兰的塑造为“一位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的战士,高始终尽力保护他人,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虽然此处的木兰具有“忠诚”的品质,但此处的忠诚并非是中国式英雄的忠于自己的家国,而是西方骑士式的忠诚,所以实际上,西方的影视创作者们在本质上还是依靠自己的认知和想象对这些角色赋予意义,而不是真正探究中华民族性格的内涵和美德。

“他者”在此可以借用孙萌的理论,化用为“她者”。诚然,所有的人物形象的构建都是为作品服务,这些“木兰”形象,究其根本还是投射了西方中心主义下创作者和观众对东方异域风情的凝视,因为这些角色身上都多多少少存在着对东方元素的夸张性的放大,甚至存在元素的“东拼西凑”,所以与其说对东方形象描绘的失真,倒不如说她们本身仍旧是东方主义下的“她者”镜像。

(二)外在的武侠元素与内在的欧美的个人英雄主义

曾有学者将这些出现在西方影视中的武功高强、自立自强的华人女子概括为“华人功夫女郎”[4],诚然,武侠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张扬的一种表现,是不同于欧美激烈搏斗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暴力美学”,但是谈到中国功夫在西方影视中的崛起,从早期的李小龙成为西方观众心中的文化偶像,到后期李安凭借《卧虎藏龙》争夺奥斯卡[5],武侠元素越来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不难看到,很多中国角色身上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便是一身功夫。

从西方观众的视角来看,“中国功夫”是一种神话般的存在,所以中国功夫往往就成了中国人物的外在表现,然而现在我们看的欧美影视中的“木兰”形象反而忽略了木兰本身最核心的忠孝、家国,转向了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并最终实现了个人成长的西方个人主义。于是这样的“木兰”们,往往变成由外在的武侠元素包装的带有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内里的产物。

(三)西方在向外探寻异域文化的过程中正在逐渐承认并正视“中国力量”

从19 世纪一路走到今天,观照不同的“木兰”形象,我们来分析2021 年的美剧《功夫》。《功夫》的背景设置在21世纪,华裔女主角为了寻找自我去了中国的寺院,但当她回到家乡,发现这里被犯罪和腐败吞噬时,她用自己的武术和少林派的价值观保护了她的家乡,这无疑又是一个典型的“木兰”,这也是近年来西方逐渐正视“中国力量”的一个表现。不再是白人的搭档或者附属,不为白人服务,而是专注于华人女性自己的故事,这是近年来少数以“华人功夫女郎”作为主角的影视剧,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样的角色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

“木兰”在东西方,不仅是一个人物形象,更像是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但也不难发现,通过对比多个西方影视中的“木兰”形象,从配角到主角,虽仍有“东方主义”的魅影,我们发现西方世界也在逐步正视“木兰”形象背后的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木兰
古树光叶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漳浦县赵木兰养殖有限公司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Mulan Mulan
若是木兰能网购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沁园春——木兰围场坝上风光
《木兰诗》考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