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及其路径
——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
2021-01-14王璐,赵兴
王 璐,赵 兴
(1. 华北电力大学 党委教师工作部,北京 102206;2. 华北电力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北京 102206)
党的十九大指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1],为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勤工助学是这一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实践活动。勤工助学不仅资助了大学生,而且为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机会,同时促进大学生本人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高校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3]。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机制,可以防止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因学致贫和因学返贫,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好学、读好书、成好才,阻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代际传递。勤工助学作为一种有偿资助、有力资助,实现了扶困与扶志扶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相统一。
(一) 防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学致贫、因学返贫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央有关部门不断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保证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解决学费问题,凭借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解决生活费、学习开支等问题。就生活费而言,国家助学金资助金侧重生活费的兜底,勤工助学薪酬支持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要需求。以华北电力大学校部本科生数据为例说明勤工助学薪酬的重要性。2018年,国家助学金的标准为100−300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卡通平均月消费为615.8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月平均勤工助学收入为373.39元(如图1所示),占一卡通平均消费值615.8元的60.63%,可见凡参加勤工助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薪酬都有力地补充了生活费;2月份和8月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比例分别为61.00%和51.74%(如图2),说明很多学生选择在假期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减轻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负担。
图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平均收入
图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比例
(二) 丰富发展型资助体系
所谓发展型资助,是指高校根据教育规律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以资金帮扶、心理辅导、科研指导、项目驱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多种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努力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技能,健全人格品性,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5]。勤工助学薪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提高心理素养和社交能力,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提升专业素质能力,在签订协议的过程中增强法律素养等等,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最终实现了扶困与扶志扶智的结合。勤工助学符合发展型资助的特点,也丰富了发展型资助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6]。勤工助学的资助资金来源于国家资助、学校奖助和社会捐助,资金来源多样、结构合理,为大学生勤工自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过程中实现了人格的成长。同时,国家、学校、社会通过资助活动完成了育人质量的提升。
(三) 深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资助育人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三全育人[2],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凝聚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元素。以华北电力大学校内本科生勤工助学为例,学院、管理、教辅、后勤服务等58个部门设有10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岗位配备170余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最大范围调动起了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育人力量。勤工助学的资助范围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意味着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可以覆盖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此外,通过跟踪2016级本科生勤工助学数据说明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全过程性。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2016本科生级共有688人参加勤工助学,平均每人参加10.54月勤工助学工作,换言之每人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超过了两个学期;平均每人每月工作时长为31.17小时,在高校学期内修业最长的高数课课时为96小时,一个学期4个月内平均每月相处时间为24小时,而大学生每月与勤工助学岗位指导老师的相处时间比讲授一门课老师时间长7.17小时,可见指导老师比任课老师拥有更长时间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因此勤工助学资助育人陪伴了大学生成长的每一阶段。勤工助学发展型资助特性已经充分体现了勤工助学的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二、构建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主要原则
(一) 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是构建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根本原则,具体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第一,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和政工干部的关键作用。第二,在勤工助学资助育人过程中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开展励志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第三,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掌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分析了解国内外形势,预测社会环境对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潜在影响,防止学生误入歧途。勤工助学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长才干长本领。
(二)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构建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基础原则,具体指因人而异开展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实现这一过程,第一,需要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勤工助学客体关于成长的期盼,了解勤工助学育人主体的现状,了解校内外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现状。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向不同受教育者,开展不同类型、个性化的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工作。第三,按照学生不同能力水平和特长设立岗位,激发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的自我认同感,重点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并进行针对性引导,把握“勤工助学”的真正含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 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是构建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重要原则,具体指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育人效果。提高实效性,第一,需要注重在办实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身体力行的帮助勤工助学学生,身教大于言传。第二,需要注重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沟通大于说教。第三,需要注重新时代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新要求。勤工助学经历了无偿劳动、扶贫济困、提升能力三个阶段[3],2018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笔者认为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勤工助学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可以定义为资助育人阶段。进入新阶段,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工作要体现促进创新创业、规范管理、提高报酬等要求。
三、高校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要素
高校勤工助学育人机制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校内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主体是学校党政团学等开展勤工助学的部门及辅导员、班主任、勤工助学指导老师等相关老师,客体是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主体负有经济资助和资助育人的责任和义务。介体指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活动、信息化平台、勤工助学基地等。环体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学校的财政能力、校内外的用工需求、学校的资助育人氛围等。主体客体通过介体在环体中进行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校外勤工助学的主体为双主体,在校内主体基础上增加了校外用人单位。把握勤工助学要素时,既要看到主体的主导作用,又要看到客体、介体、环体的重要作用。主体起着主导作用,主体主导和支配着勤工助学的客体、介体、环体等要素,对勤工助学诸要素相互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主体负责制度制定、组织运行、激励保障等;勤工助学客体具有主动作用,客体需要接受资助和成长成才;勤工助学介体具有纽带作用,是勤工助学主体、客体、环体相互联结的纽带;勤工助学环体起着条件作用。
(一) 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主体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心负责协调党政团学部门,组织辅导员、班主任、指导老师等资助育人力量开展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工作。主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是制度,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制度构建需坚持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相一致,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相一致。《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教财〔2018〕12号),文件强化了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导向,提高了勤工助学的薪酬标准。因此,高校勤工助学制度在明确组织机构、岗位设置、酬金标准、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基础上,需进一步补充和细化勤工助学岗位的育人职责,着力解决日常遇到重资助轻育人的现象,如育人缺位、育人不足等问题,用制度说话、用制度评判、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且科学的制度体系。主体通过线上线下搭建丰富介体平台加强对客体的宣传、教育和互动,引导客体主动参加到勤工助学实践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友善的环体氛围加强对客体的浸润和培育。
(二) 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客体
勤工助学资助育人需充分发挥客体成长发展中的主动作用、互动作用、反馈作用。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们勇敢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他们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4]。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兼顾学习和工作的奋斗精神。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想通过日常工作中的互动,沟通交流自己的困难困惑、进步与成绩,或是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或是得到老师的肯定,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8]。参加勤工助学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主见、发展需求迫切、维权意识强。畅通大学生的反馈通道,便于学校知晓学生的需求,精准施策,提高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针对性。
(三) 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介体
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活动是介体的重要体现方式,长期以来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活动存在着重资助轻育人、重灌输轻互动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应在针对性、交互性、实效性下功夫。例如,从自立自强、勤俭节约、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助人自助、学以致用、自律自信等角度,依靠典型人物、技能培训、导师结对、朋辈交流、网络育人等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意识、态度和能力。网络平台具备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等特性,具有较强交互功能,紧密的将勤工助学主体和客体连接在一起。以勤工助学信息化扁平化管理平台为基础,将育人目标融入学生的岗位申请、岗位服务中。例如,公开透明的岗位信息让大学生体会公平公正;大学生自主申请、自主面试、自主上岗的过程既保护学生的隐私,又提高学生自强自立意识;信息平台的大数据挖掘为大学生推送精准的勤工助学信息服务,传递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积极的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勤工助学基地汇集了稳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可高效发挥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高校整合校内校外资源,设立勤工助学基地。结合双创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基地建设将主体的一部分管理职责转移给客体,进一步激发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
(四) 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环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国家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校内外的勤工助学环境出现了几个特点。首先,校内校外用人单位对勤工助学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智力型、专业型、综合素质高的勤工助学学生。高校低年级学生普遍处于劳务型水平,高年级学生普遍处于智力型、专业型水平,导致低年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如图3所示:以2018年为例,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以中高年级为主,大一年级平均占比为5.59%,9月由于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正在了解勤工助学政策和申请勤工助学岗位,随着新生对于大学环境的适应、对于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的了解,勤工助学占比逐月升高。大四年级平均占比为4.26%,在本科生中属于较低水平,主要与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有关,比如:考研、出国、找工作、实习等。研究生平均占比为70.64%,研究生的三助岗位经济资助力度大于本科生勤工助学岗位的经济资助力度,造成了研究生整体处于较高水平。
图3 校内勤工助学各年级学生占比
其次,校外勤工助学薪酬普遍高于校内勤工助学薪酬,如图4所示:以2018年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收入为例:校外勤工助学平均收入为431.93元,而校内勤工助学平均收入为373.39元。这也导致大量学生未经学校批准或备案就直接参加校外勤工助学,部分大学生为了多赚取勤工助学薪酬,出现了勤工逃学的现象,甚至是误入歧途,校外勤工助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例如,近几年校园贷、培训贷、美容贷等不良招聘充斥在网络兼职信息中,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巨大损失和伤害。学校须加强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提升大学生校外勤工助学的辨识能力,营造良好的勤工助学内外环境。最后,大学生学业压力重,课余生活安排不合理,导致参加勤工助学业余时间遭到严重挤压。学校适时开展时间管理教育,尤其是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时间管理教育。
图4 校内外勤工助学平均收入对比
四、构建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路径探索
(一) 建立纵横结合的运行机制
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运行机制,从纵向上看在党委的领导下,通过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院、年级和班级的各级组织推进勤工助学育人工作。从横向上看涉及校内外多个部门、单位、教职员工等。校内各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各自责任,密切协作,积极在党委的集中领导下开展工作。勤工助学的资助育人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队伍,抓好资助育人队伍建设,纵向上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作用,横向上为参加勤工助学大学生配备指导老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对勤工助学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资助育人合力。加强与校外勤工助学用人单位的联系,校内各级党政团学等组织把好入口关,将资助育人作为推荐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的关键指标。建立勤工助学资助育人主体联系制度,如校外用人单位每月向学校反馈一次在岗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反馈信息及时与大学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共享,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变化,从而开展针对性的育人工作。综上,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纵横结合的运行机制。
(二) 实行以育人为中心的考核机制
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考核机制,应明确勤工助学的资助育人考核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第一,校内用人单位育人考核结论与单位岗位设置挂钩。学年结束时,用人单位以报告的形式汇总本单位勤工助学育人工作。主要包含如何关心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如何解决学生思想困难,如何培养学生心理、专业、就业等综合能力,如何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专业教育、安全教育、法律教育等,总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变化。考核优秀予以奖励,考核合格保持上一年度岗位设置,考核不合格减少岗位设置。第二,学年结束时,各部门指导老师提交资助育人记录表,主要包含指导学生数量、访谈次数、访谈内容等,考核结论与年终绩效工作量挂钩。考核结论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优秀、合格分别对应不同的工作量津贴,不合格者2年内不允许担任指导老师。第三,校外用人单位将资助育人考核作为多次合作的前提条件。有效开展资助育人活动的校外合作企业可酌情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充分挖掘学校和社会的育人功能。
(三) 构建内因外因相促进的激励机制
“激励”可以分为“自我激励”和“外因激励”两种激励方式。当人们内心渴望得到某方面的满足时,人们就会通过行为来实现这种满足,并充分的地调动和激发自身的潜能克服目的实现过程中的困难[7]。研究表明,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是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动力之一[8],勤工助学的资助育人满足大学生的内心需要,大学生在“自我激励”的作用下需要接受教育。同时高校加强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宣传即“外因激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活动进行外部感染,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内心的需求和行动的积极性。如选树勤工助学大学生典型,对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收获进行展示和宣传,重点描述 “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过程,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到勤工助学之中。
高校高度重视三全育人工作,校内各个部门和单位都在寻找育人工作的切入点,在“自我激励” 的作用下需要开展育人工作,勤工助学普遍存在于校内各单位和部门,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具有良好时间空间基础。高校设立“外因激励”政策,如加大对勤工助学育人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奖励,将勤工助学育人工作纳入教师职称评聘中思想政治工作指标,将激励校内各部门积极开展勤工助学育人工作,让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充分成长发展。
(四) 完善多维保障机制
1.资金保障。勤工助学的资金保障是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前提。资金保障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学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资金,由国家财政拨款、学校财政事业收入、社会企业和捐赠共同组成,用于有序支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其二,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工作费用支出,根据学生数量及实际工作需要,确定资助育人经费的投入,列入财务预算,做到经费有保证,管理有制度,使用有效益,为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
2.制度保障。依托国家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制度安排,建立适合适用于本校的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制度体系,保障资助育人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3.队伍保障。建立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专职人员,以校内外各用人单位的管理、教辅等人员为重要补充的兼职人员,专兼职相结合的勤工助学资助育人队伍。
4.思想保障。高校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局出发,站在教育公平、站在脱贫攻坚、站在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学生资助工作,在勤工助学的育人队伍、育人资金、育人物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