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手腕的女孩
2021-01-13马志国
马志国
文静母亲首先这样介绍情况:“文静这孩子现在正读八年级,也是个挺文静的性情,不爱说话,平时就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应该说是挺让人省心的。可是,自从上了初中,特别是到了八年级,她就不再让人那么省心了。先是闹肚子疼,闹胃口不好,就不爱上学了,有时候她在学校里说身体不舒服,也会让我们接回来。我们带孩子看过医生,也没查出孩子身体有什么问题。后来,我们又发现孩子变得很爱哭,总是一个人流泪。最让我们担心的是,孩子最近还常常用小刀划手腕……”
我问道:“划手腕?很重吗?”
文静母亲说:“不算太重,但是也能看到一道道伤痕。回头您可以看看。其实这也怪我们,平时,我们工作都很忙,孩子主要是和奶奶一起生活。最近两天,我才请了假在家里陪孩子。我们问孩子有什么心事,她也说不出是怎么回事。孩子究竟有什么心事啊?她的一个同学就因为精神有问题休学了,我们担心她是不是精神也有什么问题了?”
既然文静主动求助,为了进一步探究,接下来我跟文静开始了单独交流。
经过初步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后,我们的话题转到了划手腕上。文静让我看到了手腕上被小刀划过留下的一道道伤痕,同时一串串泪珠滑落下来。
伴着泪水,文静开始向我诉说自己的心事:“我是个向往美好的女孩,我觉得世界该是美好的。可是,我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如我向往得那样美好。”
我回应说:“所以,你就会伤心,就会流泪,就会拿小刀划手腕?”
文静感觉似乎遇到能听懂她的人:“是的,我常常感到伤心,伤心的时候就爱流泪。在家里,我喜欢晚上一个人,静静地趴在阳台上,想到伤心的事,就会在黑夜中流泪。在学校里,我喜欢课间一个人,静静地趴在课桌上,想起伤心的事,就会埋下头流泪。有时候,当我心情特别不好时,就会用小刀划手腕,随着那种疼痛的感觉,伤心就止住了,眼泪也止住了……”
“都有哪些伤心的事呢?比如,在家里……”
“在家里,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每天我都是和奶奶在一起。奶奶脾气不好,对我很严厉,为一点小事就会数落唠叨我。比如,前两天放学回来,我觉得太热就打开了空调。奶奶知道了,又开始像以前那样大声地批评我,说我不该在这个时候就开空调。其实,我不是不听话的孩子。再说,我也不再是以前的小女孩了。可是,没人能懂我的心。晚上,我一个人想起这件事,就止不住地伤心落泪……”
“在学校呢?”
“在学校里,同学之间的事也会让我伤心。最让我接受不了的就是背叛。比如,最近的一件事。我有个要好的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儿。可是,那天课间操结束后,我看到她走在前面,就喊她等等我一起走。可她却不管我,跟另一个同学手拉着手有说有笑地走远了。我是个重感情的女孩,她怎么能这样对我?下课的时候,大家都出去活动了,我一个人想起这件事,就止不住地伤心流泪……”
“所以,你就感觉这个世界不那么美好了,就常常黯然神伤?”
文静重重地点了点头:“我知道总流泪不好。可是您说,在家里有伤心的事,在学校也有伤心的事,生活的美好在哪里?这个世界的美好又在哪里呢?”
至此可以判断,不用担心文静有什么精神问题,也就是说,文静的问题不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而是由于认知偏差导致的情绪问题。
人为什么对事情有积极或消极的情绪?
通常,当我们遇到什么事情感到心情好或不好时,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身边的人或事使我们感到心情好或不好。比如,当我们感到高兴和愉快时,会认为是这个人让我们产生这样好的心情;同样的,当我们感到愤怒或忧伤时,也会认为是这件事让我们产生这样不好的心情。然而,这是一种普遍性的心理误区。事实上,并不是人和事让我们愉快或忧伤,是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的心情。
对此,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做了很好的解释。其中的A、B、C分别是“外来激发性事件”“个体不同的认知评价系统”和“外来激发性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三个英文单词的字头。ABC理论认为,外来激发性事件都是中性的,不会直接引起我们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但是,由于人总是依据自身不同的认知评价系统,对外来激发性事件进行了不同的自我解释或自我评价,于是最终便导致人出现了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导致C的原因,不是A,而是B。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决定人的情绪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有时候,同一现实情境,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从另一角度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事情常有两面性。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需要学会调整B,学会看到事物的积极面。
给文静带来心理困扰的,就是这个B出了偏差。就是说,文静的心理误区在于,对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心理上给出的是消极的认知评价,就是只看到了消极面,没能看到积极面。也就是说,文静的情绪困扰关键在于认知出现了偏差。
文静之所以如此,除了上述的普遍性心理误区外,还有两个具体原因。
一是因为年龄特征。文静作为一名十几岁的中学生,认知还不成熟,看问题很容易偏激、片面,也就更容易片面地從消极面看待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也就是说,就更容易让B出现偏差,也就更容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
二是因为个性特征。文静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有明显的体验细腻和容易伤感的性格,还有对生活有完美主义的性格倾向。于是,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就更容易看到消极面。也就是说,更容易让B出现偏差,更容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
至于文静闹肚子疼胃口不好等躯体症状,不过是消极情绪的躯体反应,并非躯体疾病。文静最让父母担心的用小刀划手腕,也只是一种消极情绪比较强烈时的冲动行为,是一种消极情绪的宣泄方式,并非精神症状。
怎样帮助文静调整认知偏差改善情绪状态呢?
沟通了上面的意思后,我快速呈现给文静下面的图(图1):“请看,这是什么?”
文静立刻面露厌恶和恐惧,脱口而出:“丑陋的骷髅。”
我引导说:“再看看,特制的灯光下,白色的餐桌上,高脚酒杯斟好了葡萄美酒。那边,健朗的男子向女子真情地拱手道贺;这边,婀娜的女子对男子羞赧中脉脉含情。这样一转念,丑陋就变成了美好,是不是?说说看,这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文静醒悟了:“同样的人和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看法,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我过去心态消极,总是用消极的眼光看问题,所以看不到生活的美好。今后应该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用积极的心态看生活,就会看到生活的美好。”
我肯定了文静的领悟,引导她换个角度重新看生活。
文静首先领悟到:“奶奶也是爱我的,生活上都是奶奶照顾我,为我做好吃的饭菜,为我买来好看的衣服,我病了,奶奶更是心疼不已。爸爸妈妈工作忙,如果没有奶奶,我吃饭怎么办,我穿衣怎么办,放学回家孤孤单单一个人怎么办?奶奶管我严厉点,也让我学会严格要求自己,少养成坏毛病,少走弯路。有时候也是我爱自己生闷气,不会跟奶奶交流。其实,奶奶是爱我的。”
我肯定说:“这样看很好。”
文静继续领悟到:“朋友对我也是挺好的。就是课间操那件事,也不能说是背叛。后来才知道,是课间操解散的时候,正好那个同学跟她说话,就一边说一边走了。当时人很多很乱,她也没有听见我喊她。是我误会她了,也是我太敏感了。对了,同学之间常常是这样的小误会。其实,同学们对我都挺好的。”
我继续肯定说:“你看,心里换了角度,眼前的世界就换了个模样。”
文静不由自主重复着:“心里换个角度,世界就会换个模样。”
我介绍了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研究者让两组参加者给同一位女士打电话。告诉第一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位冷酷乏味的女人。告诉第二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结果发现,第二组的人与那位女士的交谈非常投机,通话时间也明显比第一组的人要长。为什么?这是因为,第二组的人心里把她看作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是带着一种美好的心态开始通话的。而第一组正好相反。
随后我问:“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文静说:“应该从积极角度把别人往好处想,别人会真的越来越好。”
我肯定说:“说得好。事情就是这样奇妙,自己的心美好起来,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会美好起来。你越是从积极角度看奶奶,你和奶奶就会有越来越好的交流,和奶奶的关系会越来越好,你也就会发现奶奶越来越可爱。同样的,你越是从积极角度看同学,你和同学会有越来越好的交流,和同学的关系会越来越好,你也会发现同学也越来越友好。你愿意试试吗?”
文静开心地笑了:“我知道了,您放心吧。”
最后,跟文静的父母沟通了上面的情况。听说文静没有躯体疾病,也没有精神障碍,文静父母放松了紧张的神经,长长舒了一口气。
我却制造了一点紧张:“孩子虽然没有病,我们家长却要引起注意。”
文靜妈妈快言快语:“是,我们是要引起注意。首先是我们不能天天忙工作,把孩子全交给老人,要注意多陪陪孩子,关心孩子,听听孩子的心声。特别是我这个当妈妈的,不管多忙,都要关心孩子,多陪陪孩子。”
我肯定说:“你们父母确实有疏于陪伴的责任。妈妈的态度很好,爸爸呢?”
文静爸爸憨厚地笑了:“我也要注意陪陪孩子。还有,我回去跟孩子奶奶好好说说,让她也意识到孙女长大了,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表达方式。奶奶也很疼这个孙女,我好好说,奶奶会注意的。这件事,我来办。”
文静家庭的情况很有普遍性。很多家庭父母工作忙,由祖辈来当代理家长。作为父母,当然都要工作挣钱养家养孩子,当然也可以请祖辈当代理家长帮助照顾孩子。但是,不要忘了做好两件事:第一,孩子确实需要父母挣钱,但是更需要父母的心灵陪伴。第二,可以请祖辈当当代理家长,但是,作为父母不要忘了自己的家长职责,要做好与代理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来共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曾任职于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心理健康中心)
(编辑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