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在设计艺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1-13吴小勉
摘 要:为了探索智慧课堂在设计艺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对智慧课堂的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结合设计艺术教育的特点与目标,提出科学运用数字化教学成果归档与分享,在课堂教学之前,使任课教师能够深入把握学生的设计基础与艺术风格。将课堂中的设计实践活动数据化并录入系统,进行设计进程的可视化展现,促进学生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时间管理意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向设计目标人群共享课堂设计成果,并积极收集用户体验反馈,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设计理论并提升设计实践能力。
关键词:智慧课堂;设计艺术;教育;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对策类)“文化IP驱动苏州老字号品牌传播路径创新研究”(Y2021LX034);苏州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智慧课堂在设计艺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9JGMY-22)研究成果。
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支持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建设越发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围绕智慧课堂的研究正在由理论分析向课程设计和应用发展[1]。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对未来设计师的培养显然不可忽视个性化艺术教育以及对设计方法论的系统理解和掌握。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应用可以为设计艺术教育提供科学、高效的方法,并推动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探究智慧课堂在设计艺术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须从智慧课堂的特征入手。
一、智慧课堂的特征
智慧课堂秉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就智慧课堂的主要功能、目标和技术应用而言,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无差别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点的差异。因此,难以在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可以对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与帮助[2]。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个性化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教育者可以在把握学习者基础学习与个性化知识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利用教育技术资源,构建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环境。
(二)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在当代高等教育中,问题导向也往往被引入到教学目标的设定之中。在这样的教育思维中,學习目标不再拘泥于对孤立知识点的掌握,而是需要能够系统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在遇到该领域的新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为了提升学习者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者进行深度学习,把握所学领域中知识点的相互关系以及方法论的形成原因。深度学习是智慧教育的核心[3]。在将智慧课堂应用到设计艺术的教育之中时,应当关注深度学习这一核心,思考如何科学地设计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而不是机械刻板地掌握知识。
(三)科学运用信息技术
智慧课堂的产生与发展与数字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普及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课堂教学中知识点呈现的仿真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数字交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途径。如今,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模式识别、自然语言识别与处理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活动的组织获得更多的数据支撑,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获得智能化助手,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够得到更多的辅助。
在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看到技术只是为课堂教学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最终的教育改革方向还需要通过对教育本身的研究决定。正如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钟绍春等指出的那样,不能只看技术是否先进,更重要的是要看课堂教学本身是否需要[4]。所以,在智慧课堂的构建中,需要对学科的特点与目标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信息科技的发展,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设计艺术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智慧课堂在设计艺术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需要把握智慧课堂的特征,还需要基于设计艺术教育的特点与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探索与设计。目前设计艺术教育的特点与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点:
(一)重视个性化创新教育
设计艺术是设计与艺术的融合。设计艺术也是一个对创新性有着很高要求的学科。既然是创新,在面对同一设计题目时,不同的设计师或设计团队通常会创作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如果面对同一个设计题目,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总是设计出同一套或者相近的方案。那么其创新性是明显不足的。为了促进学生具备创新性、多样化、个性化的设计能力,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艺术教育。个性化的设计艺术教育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把握学生的设计基础与艺术语言特征。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设计基础也是有一定差距的。此外,由于每位同学自身的生活环境、审美经历和艺术修养的差异,他们在艺术语言的选择倾向与应用上有一定的差别。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把握这些差别,为个性化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其二,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式教育。在设计艺术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展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艺术禀赋,不应教条地进行一成不变的教育。而是应当基于学生的设计基础和艺术表现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艺术风格发展的设计参考素材以及设计实现路径。在一定的设计目标约束范围内,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
(二)重视用户体验的系统化教育
设计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鉴赏教育。大多数本科阶段的设计艺术教育通常是以提升设计实践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的。设计成果的完成是设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很多设计艺术教育的案例中,设计作品的完成往往会成为课程设计的终点。学生提交设计作品,教师点评、打分,课程便结束了。这样的课程设计忽视了用户体验以及设计迭代更新的重要性。自工业革命至当代信息化社会,设计的服务性特征已十分鲜明。当代设计通常应具有明确的可用性目标,不能拘泥于空泛、无用的形式感追求。因此,设计艺术教育须基于设计的可用性目标,重视设计作品的用户体验以及基于用户体验的迭代设计。用户体验是设计艺术教育中开启深度学习的重要切入点。对用户体验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使学习者增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作品的体验者应尽可能设定为设计作品的目标人群,而不能用专家、学者的评价去替代目标用户人群的体验反馈。用户体验中具体考查内容的设定,通常需要充分考虑设计的目标,并通过设计目标人群的反馈,把握最初的设计目标是否实现。如设计目标未能充分实现,则需要进一步研究未能实现的原因,进而促进学习者提升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
(三)适应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设计艺术与当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设计艺术教育者应当更加深入思考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如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如何去适应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求。社会对设计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维度的。首先,就时间维度而言,社会需要更加快速、高效的完成设计的创新与迭代;其次,就技术维度而言,社会需要更加合理地将新技术应用到设计项目之中,并确保技术运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三,就文化维度而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与设计创新的有机融合已备受社会关注。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应当将上述社会需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习者逐步了解并适应社会的需求。然而,在目前的设计艺术中还存在着设计进程的时间设定过于笼统,学习者往往未能充分理解应对设计约束的重要性;在设计实现过程中,对于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对于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理解,以及将文化有机融入设计作品之中的能力还有待提升。这些问题都有待通过设计艺术领域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去逐步解决。
三、智慧课堂在设计艺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对智慧课堂的特征以及设计艺术教育的特点与目标进行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以进一步从个性化教育,教学进程管理以及促进深度学习这三个方面去探究智慧课堂在设计艺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数字化归档的个性化设计教育
设计艺术教育中不可忽视学生的设计基础与艺术风格选择倾向。这些基础和倾向是设计艺术个性化教育的出发点。通过个性化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设计风格更为鲜明。而单一化、机械化的课堂教育方式则有可能使学生的设计艺术风格趋向统一,使学生失去个人的艺术特色。智慧课堂的设计与构建应从知识点讲授正式开始之前入手。因为尽早把握学生的设计基础以及艺术风格的选择倾向对于培养学习者具备个性化、差异化的设计风格十分重要。具体而言,设计艺术专业的智慧课堂设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通过学生前期课程作業的数字化归档,详细、直观地了解学生的设计基础以及设计艺术风格的选择倾向;其二,根据学生的设计基础等具体情况,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聚焦学生在设计基础上的薄弱环节,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规划,并安排相应的设计练习。
(二)教学进程的可视化管理
在当代社会中,设计的效率越发受到行业的重视。因此在设计艺术教育中,需要在提升学生设计作品质量的同时,思考如何提升设计的效率。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口头要求学生提高设计效率,却难以及时、全面地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常态化应用,可以为教学过程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带来便捷[5]。同时,基于教学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教学进度管理也可以变得更为高效和科学。在设计艺术专业的智慧课堂规划中,教师可以将设计练习的内容进行拆解,并规定每部分的完成时间,以及要求学习者在课堂教学系统中上传阶段性成果,如设计规划、实施路径、概念设计稿、主要元素的设计稿、初稿版本、完成稿版本等。基于阶段性设计成果的上传以及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的点评和反馈,学生的设计进程可以较为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便于教师把握和管理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降低抄袭、剽窃他人作品的可能性,增强学生在设计艺术实践领域的时间观念。
(三)重视用户体验促进深度学习
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大众。因此设计艺术的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应当重视用户体验。在这样的宏观思路指引下,在教学的设计实践环节中,应将满足目标用的需求作为设计课题或项目的具体目标。授课教师通常具有一定的设计理论高度或设计实践经验,但其个人的体验往往无法替代目标用户的体验反馈。在传统课堂中,对大多数设计练习作品引入用户的体验反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纵观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课堂正由活动单一、功能相近向着功能多样、文化多元的方向发展[6]。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用户体验引入设计艺术课堂教学中的技术瓶颈逐渐被突破,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可以被整合到课堂之中。借助设计艺术作品的信息共享平台,学生可以上传阶段性和完成版的设计练习作品。通过互联网,设计的目标用户可以浏览和体验这些作品,并在平台中输入自己的体验感受。这些体验者的反馈对于设计的研究和创新都是非常宝贵的。基于用户的反馈,可以组织课堂的讨论并规划迭代设计。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和设计练习沿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前行。从而使得学习内容更为系统,反思和内化的过程更为深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设计艺术教育的创新性目标,智慧课堂的建设应重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力求使学生具备创作多样化、个性化设计作品的能力。基于设计的服务性目标,智慧课堂的规划应重视用户体验的系统性教育,并引导学生基于用户体验规划迭代设计。基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智慧课堂的构建应重视促进学生认知设计的时间约束,并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以及技术应用能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改革将会迎来更多的机遇。现在的改革与创新在将来也许会成为落后的方法。因此,教育者们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方法或模式,而是要根据新兴技术的特征以及设计艺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改革与设计,最终推动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梅,等.近十年我国智慧教学研究的演变与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20(9):62-69.
[2]唐雯谦,等.智慧教育与个性化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5):124-137.
[3]彭红超,祝智庭.面向智慧课堂的灵活深度学习设计框架研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1):38-48.
[4]钟绍春,钟卓,张琢.如何构建智慧课堂[J].电化教育研究,2020(10):15-21,28.
[5]王冬青,刘欢,邱美玲.智慧课堂教师行为数据的分析方法与应用验证[J].中国电化教育,2020(5):120-127.
[6]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吴小勉,博士(后),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