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科学家
2021-01-13
关键词
菜籽油 油料植物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搞科研就像剥洋葱,要有恒心和耐心,一层一层剥,解决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
1938年2月21日,湖北荆州的一个蒙古族家庭迎来了一个小男孩,这孩子被取名为官春云。1959年,从湖南农学院毕业的官春云留校任教。那时国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城市里一家三口每个月只配给四两油。为了解决中国人的炒菜用油需要,年轻的官春云被国家分配从事油料植物研究,从此开始了与油菜缘结一生的漫长科学旅程。
油菜是越冬作物,讲究“冬养春发”。1964年,官春云经过深入调研后提出“促进冬发是长江中游地区油菜高产的重要途径”。他的这一科学观点得到实践推广后,油菜亩产量从50公斤提升到约90公斤。
产量提高后,就要提升油品质量。医学界一直怀疑油菜籽中的芥酸和硫苷会危害心脏健康,并且证实它们可导致儿童发育异常,偏偏传统菜籽油中这两样成分含量又非常高!
如何让老百姓既不缺油吃,又能吃上好油?面对这个难题,官春云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一路从挫折中走来:研究芥酸、硫苷“双低”品种很难,有的品种保证了“双低”却不抗病,农民却不接受“一种就死”的新品种;有的品种生存率高,产量却不稳定,农民自然也不会选择。官春云带着团队一次次研究改良,终于在1987年育成第一个国家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湘油11号”。之后官春云又接连主持育成了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19个,在湖南、江西、广西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达2.1亿余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油菜“双低”化进程。
“有时,五分钟很长,只要利用好就可以做许多事。可有时,五十年却很短,因为一个人一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的时间,大概也就五十年。”官春云感叹,“一晃眼时间就过了,所以,我才更要分秒惜光阴。”如今,中国的油菜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元。每到春天,漫天遍野金黄灿烂的油菜花就开遍祖国大地。
人物介绍
虽不是“爱农才学农”,但却是“学农就要爱农”的真实老头。
关键词
鱼养殖 水生经济动物繁殖生理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是我从父亲手里接过的接力棒。他研究了一辈子,我也研究了30多年了。”
1962年7月的盛夏,一个普通的男孩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并不普通的家庭——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鱼类学家刘筠的小儿子。
说起大科学家刘筠,就不能不提我国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在漫长的养鱼史中,中国渔民都是从江河里捕捞鱼苗再放到池塘养殖。正是刘筠带领科研团队率先突破了草鱼人工繁殖技术。如今,草鱼作为中国人餐桌上便宜美味的常客,背后可少不了刘筠的功绩。
刘筠长期致力于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繁殖生理研究,一生热爱自己专业的他在研究鲢鱼的时候有了大女儿,于是给她取名刘白鲢;在研究草鱼(又名鲩鱼)的时候有了大儿子,就给他取名刘鲩。后来小儿子出生了,虽然名字不是鱼的学名了,但小儿子刘少军却继承了父亲的事业。
刘少军从小便习惯跟随父亲去养鱼基地调查研究,他和大人一起忍受刺鼻的鱼腥,无视蚊虫叮咬,在乡村鱼塘、水田间玩耍,在渔网和草堆上入眠。
1989年,刘少军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正是从这一刻起,他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鱼类研究的接力棒,开始了父子双院士的传奇之旅。
20多年来,刘少军不仅继续了四大家鱼的驯化改良工作,还建立了系统的鱼类远缘杂交理论和技术体系:他证明了鲤鱼与团头鲂杂交形成鲫鱼的进化途径,首次验证了生物学中A物种与B物种杂交可以形成C物种的理论。
如今,步入晚年的刘少军依旧投身于鱼类科研第一线,他在总结自己一生事业的时候这样说:“父亲一辈子都在琢磨怎么解决老百姓吃鱼难的问题。而我们要攻关的,就是怎么让老百姓吃上更多更好的鱼。这是父亲交给我的使命,也是我要坚守终生的初心。”
人物介绍
热衷于把子女的名字取成鱼的名字,直到继承自己事业的小儿子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