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验“做中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21-01-13周冰
周冰
【摘 要】 小学数学实验在“做数学”中帮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数学概念和原理形成了正确的认知,也使他们在动手操作和不断思考中获得了有效的思维训练,更使他们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实验探究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文章结合教育实践,探讨小学数学实验“做中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实验 做中学 思维发展 策略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学生生活的经验、学生学科知识三者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试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应当努力开发制作简便实用的教具和学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供学生使用的数学实验室,以拓宽他们的学习领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发展其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知,小学数学实验是进行个别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做中学”,经历由动作思维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获得有效的思维训练。文章仅结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实际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具体的做法。
一、数学实验由旧知到新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实验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创造了条件。而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需要有旧的知识作为基礎,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起点。为此在开展数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时,我们也要让学生经历由旧知到新知转化的过程。
例如在教授“认识千以内的数”这一课的知识时,我们开展数学实验活动,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拨计数器的经验;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虽然学生也有上述经验和知识基础,但是由于在计数器上拨数的实际操作次数比较少,那么我们在开展这次试验活动之前,有必要让学生再进行相关的练习,从而使学生把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在自然而然中建立起联系。于是在实验中我们就先鼓励学生播出一、十和百,接下来再提出利用计数器拨出三百的教学要求。这种实验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坡度,也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了线索,有利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转化,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对知识不断扩大和改组,进而实现有意义的建构,推动实验活动顺利进行,也有效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数学实验边操作边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帮助学生尽快地由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个过程使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逐渐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在超越表象中形成更加稳固的数学认知结构。边操作边思考的数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思维训练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授探索图形覆盖中的规律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开展数学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那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事实证明,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而不引导他们思考,那么有的学生就会通过反反复复的操作才能够得出结论,了解直观背后所隐藏的本质联系。为了让学生快速地由动作思维,向表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那么教师应该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初步阶段观察实验数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由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考,通过思维训练实现内化,建立起数量之间关系的清晰表象。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感性的操作到理性的思考,不但获得了思维训练,而且找到了规律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三、数学实验材料“多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组织和开展数学实验活动,必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工具和操作材料。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思维更具有灵活性和深刻性,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多元化的材料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等思维,得出实验结论;也有利于学生通过与多元材料的互动,实现创新发展。
例如在“一张纸能对折几次”的数学实验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激起他们实验探究的欲望,并为学生提供不同材质的纸张。教师提供的材料,既有办公用的A4打印纸,也有柔软的餐巾纸和废旧的报纸。由于材料多元化,学生有机会进行自主选择,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验需求改变纸张的厚度,通过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在对比实验结果的情况下找出最大值,发展了他们的对比思维。
小学数学实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途径,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数学实验突破了“听数学”的传统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做中学”,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有效地训练。
参考文献
[1] 林华.依托数学实验,提升实践能力[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12):95.
[2] 唐康.数学实验,让数学教学变得立体而丰满[J].教育界,2018(12):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