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及实践

2021-01-13卢娜黄辉宁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20期

卢娜 黄辉宁

摘  要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在协同创新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以管培生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恒星班”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创新特点与实施效果,进一步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协同创新理论;管理类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管培生;恒星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20-0126-03

1  问题的提出

产教融合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等问题”,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

订单班人才培养是高校为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精细化需要而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以实现专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该模式能够实现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且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已经较为成熟地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集中在酒店管理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机械、工程等专业。但是,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高校培养机制灵活度不够、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积极性不足、合作方式单一、合作程度较浅”等问题,导致订单班人才培养在许多高校难以实施。为适应市场需求,应用型高校可采取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探索实践。

本研究拟以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以培养企业管培生为目标的订单班——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恒星班”为研究对象,不断促进管理类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为高校培养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提供一定参考。

2  协同创新理论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20 世纪60年代提出协同学(Synergetics)理论,并将协同学说成是“协调合作之学”[1]。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的过程或能力,强调组合效能大于个体功能[2]。协同创新是指为实现一个共同的创新目标,各合作方通过分享互惠知识、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使各方行动同步、系统绩效达到最佳匹配,共同协作的创新行为。协同创新既是一种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行为,也是各方“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过程[3]。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和企业在协同过程中为实现同一个创新目标的形式体现,通过沟通协调、优化配置、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增强教育效果、教育效益的目的。

3  “恒星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  恒星班的目标与任务

目前,随着旅游、物流、文化、市场营销产业等企业规模化和集团化的发展,本科层次管理类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变化,这些企业急需相当一批素质较高的管理类人才。广西永恒集团为广西知名企业,成立于1991年,经过30年的发展,逐一打造了影像、餐饮、酒店、旅游、地产等集团五大支柱产业,现已成为一家科学管理、稳健运营、资本雄厚的多元化实业企业集团。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永恒集团对于基层管理类人才需求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2018年底,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与广西永恒集团签订“永恒管培生订单班”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将该订单班命名为“恒星班”),拟针对2016级学生招募管培生学员,以高素质基层管理者为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订单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进一步符合永恒集团产业的发展方向。

3.2  “恒星班”人才培养模式

2018年底,第一届“恒星班”通过双向选择的形式共招募72位16级管理类专业学员。根据永恒集团产业发展需要,学员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等专业。“恒星班”以“2.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学员第一至第五学期以校内基础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到第六学期,学员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学习外,还要额外增加学习永恒集团相关管理课程,由永恒集团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理论授课。学校与企业共同给“恒星班”配备带班班主任负责相关工作。企业根据人才需求开发通用管理类、市场营销类、运营管理类等管培生课程,共计73学时,核算5个学分,可与学校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进行互换。

学员在校内完成企业定制理论课程学习阶段后,结合自身意愿、身体状况、学业成绩等因素,将在大四进入永恒集团进行为期八个月的产业内轮岗实习。16级“恒星班”学员主要集中在永恒集团的酒店产业、影像产业、餐饮产业、影院产业、集团总部等板块进行实习,实习过程由“学校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进行管理,每两个月进行岗位轮岗及考核,最终通过综合考核的学员毕业后可与企业签约获得基层管理者岗位,达到企业管培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3.3  “恒星班”协同育人创新特点

3.3.1  “双元”协同育人模式凸显企业特色  在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提出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双元”即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在“恒星班”人才培养中,学员大一至大三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由学校主导完成;在大三下学期通过校企联合举行“恒星班”开班典礼,学员在永恒集团各子公司享受员工福利,增强企业归属感;在企业定制课程学习过程中,由集团派出各子公司企业高层对学员进行理论授课,结合永恒企业文化理念、永恒管理制度等内容进行授课;实习阶段,学员需要首先参加企业举行的三天训练营集中培训,通过集训考核后,分成十组下放到各子公司进行实习。学员属于集团编制,实习薪资由集团进行统一发放,子公司一把手负责担任各组学员的带训导师,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3.3.2  “三阶梯式”培养综合能力  “恒星班”以培养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为目标,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永恒集团的岗位所需,将人才培养分成基础理论学习、岗位基础技能学习、综合能力提升三个层次,形成“三阶梯式”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在基础理论学习层面,企业导师主要从通用管理类、市场营销类、运营管理类三个方面,结合永恒企业文化进行基础理论授课。在岗位基础技能学习层面,主要集中在八个月的实习阶段,各子公司带训导师需对所带小组学员的培训方案、培训过程、培训结果进行指导、跟踪及反馈。以酒店板块为例,学员每两个月在酒店基层岗轮岗一次,依次学习及掌握客房管理、前厅接待、总机服务、预定销售等基础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在综合能力提升方面,总部在每两个月对各板块小组学员进行综合能力集中学习及考核,进一步加强学员综合能力。

3.3.3  建立完善的校企协同育人管理机制  为确保“恒星班”能够有效开展,校企双方成立“恒星班”管理委员会,由集团高层领导、企业人力资源部成员、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专业教师代表组成,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制定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和保障制度,包括订单班学员的选拔、考评、退出机制,带队教师工作职责,企业带训导师工作职责等,形成校企双重管理机制。“恒星班”管理委员会不断严格过程管理,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并能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及时调整管理办法。

3.3.4  “恒星班”实施效果  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永恒集团所涉及的酒店、餐饮、影院、影像等产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恒星班”学员在最后两个月(2020年1—3月)的实习过程大部分转为以线上培训为主,由于培训内容的调整,间接影响了基层管理者的培养预期目标。在最终考核阶段,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学员意愿及考核表现,最终完成理论及实习环节的42%的学员如期拿到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

4  “恒星班”模式的思考与总结

“恒星班”管培生订单班人才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一个新探索。由于疫情的影响,虽然项目实施目前仅有一届,但在许多方面实现了校企双方及学员的“三赢”。当然,由于“恒星班”项目刚刚起步,还存在一定不足。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学员进行调查显示,在企业理论课程阶段,学员对于企业导师的专业知识、授课方式、授课技巧、仪容仪表、授課态度等方面都给予高度肯定,但在授课时间安排上认为时间过紧,上一部分内容还未消化,新的课程内容就紧接而来;有些导师的授课内容的专业术语较多,理论结合实践方面有待更深入。在实习阶段,学员对于企业所采取的企业导师负责制、小组成员集中住宿、每两个月全体学员集中培训、内部轮岗、实习开营训练等形式给予充分肯定,但对于每两个月集中培训后马上进行考核排名,总觉得时间安排太紧,好像没有学习到很深入的实习技能,就马上要面临各阶段的考核,学习内容还不能很好地吸收。

由于“恒星班”培养的人才目标为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学员的总体要求会较高,学员难免觉得压力过大,这就需要对“恒星班”项目的实施进行改进。

首先可以在时间上进行稍微调整,如大三下学期的理论课程可以由70多学时增设为100学时,企业导师授课时间更充分,学员能够有更多时间消化;而在实习阶段,实习期可以从八个月延长到九个月,每三个月进行一次集中集训和考核,能够更好地缓解学员的学习压力。在企业理论授课内容方面,授课教师均是来自永恒集团不同产业的高管,除了一些基本的管理类通用课程外,导师还可以融入一些与自己管理的业务相关的行业案例内容,让学员更早地了解不同行业岗位的要求、业务流程等,在选择实习岗位环节没有太多迷茫。在实习管理方面,学校实习导师还应加强与学员的沟通,而企业也应开放更多的沟通反馈渠道,如实习培养方案因某些原因有所变动,应与校方、学生沟通,听取多方意见。

学员流失率过大是许多校企合作订单班均会遇到的问题。以“恒星班”为例,最终毕业后的留任率低于50%,可以说并未达到企业预期目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积极性。学员在实习期间大部分分配在永恒集团酒店、餐饮、影像、影院等一线基础服务岗位,在实习结束之后对于从事岗位的职业认可度不高,进一步影响了后期的留任。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认同、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等培养,而企业在授课时也应给予学生职业画像、职业生涯前景描述等,让学生有更多的心理准备了解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进一步认同职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从中获得职业成就感。

此外,第一届“恒星班”主要采用的是双向选择的方式,从学员招募,到理论学习,到进入实习环节,到最后是否留任,均以学员意愿及企业需求为主。在学员招募前是否可以合理采取“签订留任至少1年工作协议”的方式来提高留任率,是可以进一步考虑和实践的方向。

5  结语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企业与高校搭建对接平台,对人才培养进行协同管理,是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恒星班”管培生项目的推进,学校进一步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了企业急需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提升了管理类学生的综合能力。“恒星班”管培生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学院与企业协同创新育人的新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8.

[2]曾东升.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的校企协同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3):10-13.

[3]吴菱蓉.生态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29-131.

[4]吕栋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海尔订单班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9(9):38-42.

[5]邢娜,王西娅.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商科订单班“1+2+1”教学改革的探索: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

2019(13):190-191.

[6]余思瑶.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以订单班人才培养为例[J].职教论坛,2018(6):138-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