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策略分析
2021-01-13张娟
张娟
【摘 要】 历史是初高中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前提是史料,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才能言之有据。为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史料的运用,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有效合理地融入史料,还原历史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过程,提升学习的有效性。文章将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史料的运用策略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史料运用 有效策略
一直以来,历史教学中多数教师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得乏味,毫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史料,具有重要意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史料就是“明月”,它穿越时空把过去呈现于今人的眼前。史料是研究历史的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倡导史料的运用。史料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关键能力。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提升历史教学能力,是本文要论述的主要话题。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史料的运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史料故事,提升学生历史学习效果
史料运用于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史料故事可以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首先,史料故事的有效运用,可以营建良好的课堂情境,奠定有效课堂的基础。如进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教学时,在导入环节,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复习楚汉战争的相关内容,重点对楚汉战争的结果进行温故而知新: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了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其曾孙就是汉武帝。然后,笔者将课前准备的关于汉武帝的相关史料,穿插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中,通过史实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理解具体措施,不仅为课堂增添趣点,营建乐学的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记得快、忘得更快,而史料故事的运用,增添学习趣味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升记忆效果。如进行《动荡的春秋时期》,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多、乱、杂,如果死记硬背,效果之差显而易见。而在教学时,融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和《完璧归赵》等耳熟能详的典故,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也让知识更生动有趣,降低记忆的难度。再如,八年级的《鸦片战争》的教学时,通过讲述一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让学生生动理解感知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让学生明白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史料故事的融入,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历史知识趣味性,提升了知识的可理解性,讓学生喜欢上历史,提升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融入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时,多数教师忽视史料的运用,即使有部分教师运用史料,也是停留在语言的讲述层面,难以发挥史料的作用。为此,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史料运用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史料呈现方式多样化,首先要注重呈现的生动化、形象化。如借助于图片是最为直观的呈现方式,让相关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如进行《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教学时,这节内容距离现在历史久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纯粹从教材中的文字难以让学生理解;若运用图片的方式,呈现北京人的骨骼化石、石器、动物的骨头等,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展开想象,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再如进行《鸦片战争》的教学时,对于“虎门销烟”的这个历史史实,运用多媒体呈现出林则徐销烟的图片或者视频就能立刻吸引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关注力转移到课堂活动中。图片、视频的运用,不仅让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让学生更深刻理解销烟的意义,增添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史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除了图片、视频等直观呈现法之外,还应灵活运用历史地图、音像、文字资料等创设愉悦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互动的积极性。如在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时,课堂伊始,笔者为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影像资料或图片,在学生观看后提出问题:侵略者除了火烧皇家园林,还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火烧圆明园的时间、地点、起因和结果如何?……直观史料的多样化融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历史教学更生动有趣。
三、渗透史料分析方法,提升史料运用的效度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史料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考试中占据核心地位。为此,历史教学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中,应采用史料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准信息点。如进行《张骞出使西域》教学时,笔者给出史料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这幅图片,从人物、路线等角度抓住图片反应的主要信息,从而了解这幅图的主要内容。如果是文字史料,引导学生抓住史料的按语和尾注,从而还原历史背景,为解答问题提供帮助。
其次,对于史料的分析,还应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如果不能仔细审题,完成史料分析题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另外,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在读史料、分析史料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表达,引导学生根据史料的原意有针对性地回答。如《张骞出使西域》的那幅图,对于出使的时间、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应紧扣问题,精准回答,整个过程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提升综合素养。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为历史课堂增添了趣味性,让课堂熠熠生辉,也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家国情怀,助推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有效性,让学生爱上历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敬玉.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原则[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2).
[2] 郑燕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新课程导学,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