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方式

2021-01-13周峰

当代体育 2021年46期
关键词:师生比赛体育

周峰

在小学里,体育工作者之所以如此重视体育教学是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众所周知,学生在课下锻炼身体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学生不堪重负,身体更是亮起了红灯,而新闻媒体上报道的学校学生在上体育课或者跑操时猝死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教育教学方式取得的课堂效果早已得到验证。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比较少的,而有效的师生互动正是增加师生交流的重要方法,同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可能是碍于面子或者不好意思等原因有问题不直接向教师求教而是问同学,这也是有效互动教学的主要体现。

1 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在当今大部分的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一般是体育教师首先对运动的基本要领和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一遍一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能够有高质量的课堂效果的,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学生在练习阶段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教学任务,导致教师达不到教学的目标。

1.2 互动形式过于单一

当下,大多数课堂互动的形式过于单一,比如,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居多,缺少学生问教师答(答疑解惑)、学生问学生答(课上讨论)、自己提问自己答(自我总结反思)的方式方法。而答疑解惑、课上讨论、自我总结反思正是学生在自己学习新鲜知识和事物中所必须进行的三个阶段。而在学生回答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后,大多数教师会给予简单的结论性答疑,这样一味的追求结果的提问方式,是难以发挥互动的实效性的。

1.3 互动流于形式,为了互动而互动

在现在的一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往往会热衷于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提问,而学生则是对答如流,其实学生只是照本宣科,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这样的互动就过于流于形式,空有互动教学之名,而无语言互教学之实,是过于偏左的教学。互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教师在安排互动活动的时候,没有考虑安排引入的方式,也就导致课堂学习的难以进入,这就会让学生产生焦虑的情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低,慢慢的互动活动就会很形式化,学生就会不再把重心放在学习互动上。

1.4 互动的次数较少

在当下的小学体育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中,一般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互动的次数不知不觉的就会被压减,互动次数的减少就直接导致学生因为对于互动比较陌生而不会互动,教师也因为学生不会互动而逐渐不开展互动,如此恶性循环,互动的有效性就更无从谈起了。还有就是这种互动活动并非是真正的互动,相当于形式上的过渡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是因为教师的课堂营造不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上来,往往老师有时候会强迫走个形式,以强制提问或者是设置疑问问题,让学生被迫进入互动中来,这样的互动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

2 探究小学体育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教学的具体策略

2.1 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互动教学

情感是任何活动的灵魂。我们广大的教师在体育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投入自己的感情,用心的去回答每一位学生的问题,细心的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耐心的讲解每一项专业技术动作,在课堂讲解完成后,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俯下身到学生中间查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具体练习状况,这样,在教师的用心努力下,学生对于体育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2.2 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完成后往往会说:“都听明白了吗?”学生往往会回答:“听明白了。”还没有听懂的学生这时往往不是装着听懂了,就是默不作声,下课也不去问问题,这就导致学生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跟不上课程,这样就自然而然的降低了课堂上互动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不讽刺、不嘲笑,同时,建立问问题值得表扬,不懂装懂更为可耻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课堂随机提问时,如果发现学生不懂装懂而不问的情况要加以批评,促使学生想问、敢问,进一步促使课堂互动教学的作用。还有提问是一种好习惯,随后教师慢慢鼓励学生,让他们敢于突破自己,跨出学生自己的心理障碍,那他们遇到学习问题的时候,就会马上提问,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的解决能力也会在咨询的过程中,慢慢展现出来,日后的发展也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学生进步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当然教师也要十分有耐心,对于学生的问题要好好进行解决,尽力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2.3 创新建立学习小组使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合作和沟通是在現如今的人类社会活动所必需的,体育是一个知识加训练的科目,如果只是单纯的学想要提高是很困难的,它是需要人与人沟通交流加上具体的实践才能得到提高的。所以,在小学体育的课堂上,要让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因素不向教师提问,向同学问问题学生可能更加自然,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学习小组,提出沟通交流,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沟通,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说“我是这么想的”“我有不同看法”“我对他的回答有补充”等等,充分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付出、有收获,发挥学生的最佳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养成不懂就请教同学的习惯。

2.4 开展多种合作学习形式如开展田径运动会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体育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田径运动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同时促进田径不好的学生在课下思考如何提高田径成绩,慢慢的去了解体育、爱上体育。

例如在进行小学体育《田径》的教学过程中,在课上,教师可以事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田径》这节课程,一起来了解田径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程不再以传统的方式上课,我们来举办一个小型的班级运动会,我们自己结成竞赛小队,进行田径运动的相关比赛,大家喜欢田径运动的什么项目呢?我们根据同学们喜欢的前三名运动项目进行比赛,请大家踊跃报名,积极参与。”然后教师划好起跑线,请学生编好号,以哨音为开始起跑的信号,让没有参加竞赛的学生给同组的学生加油,等竞赛完成后,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鼓励,然后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在课上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田径运动会,有的同学表现的很优异,有的同学还需要再多进行锻炼,那么同学们有什么自己想说的吗?请同学就今天的比赛进行相互的交流探讨,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然后同学们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这样就让学生上体育课有意思,愿意上体育课。

2.5 教师要根据学生喜好和需求合理建立学习小组

在小学学生中,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各不相同,教师在建立学习小组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些,性格稍微外向的学生可能會更容易融入集体,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会比较慢热,教师可以把性格特点内向和外向的学生编为一组,让每位学生在各自的小组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同时教师向学生征求意见也是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

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划分学习小组的时候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可以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由于各个同学喜爱的运动不一样,性格特点也不一样,所以在这里征求大家的意见,请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者想跟谁在同一个学习小组,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想要的学习伙伴,教师在听取学生所表达的意见后,根据实际尽量满足学生的分组需求,但是也要注意小组的纪律,防止学生出现同在一个小组内讨论与学习体育无关的事情。

2.6 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高水平的比赛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体育运动的很大一部分魅力在于比赛,而只让学生观看学校的小型比赛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师要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适时在遇到有大型世界性的或者全国性的体育运动比赛时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观看过程中,学生会对比赛的过程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支持对象并进行探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树立自己的榜样,使学生在日后学习体育课程中努力练习,以自己的榜样为目标,积极学习。

例如在进行小学体育《足球》的教学过程中,众所周知,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我国的足球迷也非常庞大,人民群众都期望中国足球有一个好的成绩,国家近年来也为提高足球成绩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工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有国际或者国内大型足球比赛的当天,可以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一起观看足球比赛,在足球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对场上的形势和技术动作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观看比赛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专业的足球知识,让不认识足球的学生通过观看足球比赛视频爱上足球。看完比赛后,教师可以结合比赛时的画面让学生自行在小组内进行学习讨论,促使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3 结束语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非常重要并且切实可行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努力,在每一次的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找到合适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并引入课堂中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只要双方同向发力,才会使学生的体育成绩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断努力促使学生成长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让他们的身心发展更加健康。

(作者单位:宁波市北仑区岷山学校)

猜你喜欢

师生比赛体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发芽比赛
选美比赛
比赛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最疯狂的比赛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