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传统教学 提高创新思维
2021-01-13耿婵婵
耿婵婵
随着新课改革教育理念的实施与推进,我国对于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在提升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确保身体与人格正向发展。在小学体育这门学科中,较多的是户外运动锻炼,这对学生的身体发育大有帮助,那么为了提高小学体育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利用小学生喜欢游戏的特性,将游戏融入到体育中,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达成锻炼身体、培養意志的目标。本文就针对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展开研究探讨。
体育是一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与素质提升的基础科目,在小学的众多学科学习中,体育对学生的影响巨大。但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枯燥,主要以基础的健身运动为主体,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兴趣。所以,为了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锻炼身体,同时激发学生思维情感,就要将游戏融合其中,利用多种类趣味游戏的优势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品质,让体育课程变得更加有意义。
1 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1.1 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
体育游戏多种多样,规则也五花八门,在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是最为喜欢游戏的时期,教师以锻炼学生身体为基础目标,运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乐于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学生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遵守规则、运用思维去完成游戏,获得胜利,满足成就感的同时提高智力。
1.2 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判断力,起到活跃思维的功效,在游戏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构建游戏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视为游戏的主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与时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寻求创新。由此可见,体育游戏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项目,也能够在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得到思维的提升,对全面发展学生大有帮助。
2 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2.1 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时期,相比于枯燥的理论课程,会更加喜欢活跃的体育课堂,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优势,在教学中融合游戏,遵从趣味性的原则,给予学生愉快的课堂环境。体育游戏的选择尤为重要,趣味性是游戏的最大特点,如果一项活动缺乏趣味性,那么就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变得乏味,难以落实教育目标。只有提升游戏的趣味性,才能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既能够锻炼身体,又可以启发思维。
2.2 安全性原则
小学生的思维还尚在发育中,一些游戏活动会使学生变得兴奋,动作行为也就变得不好控制,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教师应当提前带领学生了解游戏规则,并在游戏过程中严格遵守。体育游戏会有一些需要跑、跳的环节,加上小学生好胜心强,可能会出现伤害事故,所以教师应当加以预防。同时,教师也要掌管课堂纪律,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3 有效性原则
体育游戏的加入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注重体育游戏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性别、特长、身体素质等方面制定好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在符合自己需求的愉快氛围中得到锻炼。在教学中也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利用游戏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进而养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3 体育游戏的分类
体育游戏是为了帮助学生身体健康与人格思维同步发展的策略,也是带有目的的组织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首先是组队类游戏,也就是将学生分为小组,保证每小组的人数相等,实力相差不多,在规则的要求下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小组成员要相互合作,考验小组的协调感与配合能力。
其次是跑步、跳跃、投掷的活动类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能够帮助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突破极限。
最后是考验耐力的游戏,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与耐心。比如耐力走、跑等。
4 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现状
4.1 游戏缺乏针对性
很多小学体育课程中过于重视游戏教学,在选择体育游戏上没有提前进行合理的分析,导致游戏缺乏针对性,在教学中侧重点都在游戏,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科学体育技能,久而久之,游戏的难度超过学生的接受范围,会使得学生形成心理压力,无法达成教育目标,对今后学生的体育发展十分不利。
4.2 游戏模式较单一
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对游戏的布置比较老套单一,有些过于幼儿化,太过简单的游戏会使小学生丧失挑战的热情,认为体育游戏是一件幼稚的事情,造成体育游戏质量的下降,违背了体育游戏开展的初衷。
4.3 安全防护不到位
小学生多半活泼好动,在游戏中不知轻重,很容易受伤,导致学生受伤的因素也不单单是学生的不当行为,也存在于器械防护、热身运动等方面。大部分教师在游戏活动前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也没有关注到平时缺乏运动的学生,每名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能够承受的体育负荷有所差异,这都需要引起体育教师的重视。
5 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5.1 热身游戏
热身运动是体育中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了一个科学的热身运动才能够使接下来的体育活动顺利进行,也能够避免学生在运动中出现危险。但以往传统的体育热身活动多半是跳体操、慢跑等枯燥单一的,这种千篇一律的热身方式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体育教师应当转变思路,将游戏进行创新。
首先,热身运动可以结合本堂课要进行的内容开展,比如本堂课侧重于跑步,那么热身运动也应当重视腿部拉伸,避免学生在进入到跑步后出现抽筋、肌肉拉伤等问题。一直以来热身运动都缺乏趣味性,为了在课堂教学的初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学生两两分组,面对面伸直腿部脚对脚进行拉锯模式,互相帮助腿部拉伸,提高热身的趣味性。
想要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教师可以开展“指部位”的热身游戏,游戏规则是:由学生自己给自己下达口令,比如鼻子、眼睛、耳朵,但手指向的位置必须与口令不同,如果口令与指向相同次数超过三次,或是反应时间过长,就视为失败,需得表演一个小节目。这种考验反应速度的游戏能够很大程度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对接下来的体育活动开展大有帮助。
5.2 布置道具
体育课程中可以不局限于无道具游戏,教师应当适当借助一些体育道具帮助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利用沙包进行搬粮食闯关游戏:提前布置好闯关的场地,通过纸箱、呼啦圈等等物品提高闯关难度,然后引导学生夹带着沙包进行闯关,看看到最后搬运最多沙包的是哪名学生。
或是结合小学男生喜欢打篮球的特点进行篮球游戏,篮球可用作的游戏较多,教师应选择最为适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提高教学趣味性。同時,教师在选择游戏道具时要确保道具的安全性,让学生能够无所顾虑的玩耍。
同时也要考虑到女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女生的游戏道具,比如跳绳、皮筋等,带领学生掌握好体育道具的使用技巧,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让体育游戏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兴趣。
5.3 竞技游戏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正是争强好胜的时期,竞赛类游戏更能够激发其游戏积极性,学生在紧张刺激的比赛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进而爱上体育运动,对今后学生的锻炼身体习惯养成大有帮助。
游戏的设定可以结合当前时代的流行趋势,比如近段时间流行1,2,3木头人的游戏,教师可以适当更改游戏规则,增加游戏难度,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要合作搬运一颗球,保证小组每名学生的手都不能离开这个球,教师充当数数的人,在口令结束后,所有学生都要停止动作,一旦发现有人动了,或是球掉了就视为出局,出局的学生小组应接受惩罚,为获胜小组表演才艺。
竞技类游戏的特点就是紧张、节奏快,这种游戏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同时学习体育中坚持不懈、不放弃的精神。最后,应当合理对待学生的胜负,给予胜利学生适当奖励,满足学生成就感,而失败的学生也要接受惩罚,锻炼学生的耐挫能力,了解到不是任何事情都能胜利,要懂得接受失败、分析失败原因,并在失败中成长,今后的学习与人生发展也是这个道理,直面恐惧,用自信与勇气向前奔跑,这也是体育教育中的关键内容。
5.4 合作游戏
合作精神是体育教育中的灵魂所在,也是一定要传授给学生的理念,通过团队合作游戏的开展让学生了解到团队合作的意义,进而提高团队荣誉感。小学班级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小社会群体”,学生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中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多半有强烈的合群需要,在体育课程的团队游戏中,与同伴产生融洽和谐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教师可以通过拔河、接力跑等游戏方式锻炼学生的耐力与毅力,同时感受团队合作的必要性,通过两人三足、盲人方阵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懂得配合与信任。通过解手链、搭桥过河等游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战略能力。
体育运动围绕着跑、跳、走展开,衍生出更多有趣的游戏,如果只是单纯的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无趣乏味,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当将这些运动作为游戏的素材,创新游戏方式,带给学生愉快新奇的体验。
6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时代的教育要求是以生为本,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到真实有用的知识。体育教学的主旨就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基准,锻炼学生人格意志、完善思维、形成正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有趣的游戏能够改善教学氛围,同时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到体育的魅力,这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与学习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天景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