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2021-01-13旦真准
旦真准
摘要:有效的理念将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元”、“有趣”和“启发”的学习体验中获得学习情感,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与教师的“一个演讲厅”和“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有效的学习体验更适合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接受语文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以期对同侪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
导言:
课堂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增长知识的重要场所。它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实践,许多教师正在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愉快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的汉语注意力,激发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全面发展。对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方向。
1、 运用多元教学营造学习氛围
多元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兴趣。它以“多元”为基础,从一种教学转变为多种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体验中获得兴趣,提高意识,从而深刻记忆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环境应该是愉快和充满激情的,而不是教师讲解和学生笔记的状态。对此,教师应采用多元教学,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利用这种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小学教学中,小学生生动活泼,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然而,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以沉浸式学习体验将学生引入文本,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的内容,接受和感知知识的内涵,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现学生内心世界的满足。比如,在阅读《草原》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内蒙古草原的风光和蒙古同胞的热烈欢迎,老师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想象画面:“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草原上有什么动植物?告诉我你们的经历。”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情境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知识产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的体验感得到显著增强,兴趣得到有效培养,他们会主动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合理划分层次,小组合作学习
每个人类的大脑不同,思维意识不一样,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是多方面的,受制于家庭背景、个人原因等因素下,不同学生之间会出现不同的层次与水平,他们的习性也不尽相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具有学习上的差异,将会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我们都知道,教师开展的学习活动和教学内容,是依据学生实际水平而设定的。所以,教师要利用一切活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和学生互动,以便能够合理划分学生的学习层次,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每一位学生在适合的层次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例如,学生层次划分中,教师要以学生语文基础能力为基础要素,科学划分不同水平的学生。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发现,僅凭某一次成绩是无法充分体现的。所以,当学生初步进入小学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观察,观察学生多方面的内容,详细记录不同学生的表现,以此来判断学生基础实力,并对学生进行层次小组划分。当然,不是说一定要以相同水平为一组,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之间共同爱好、个人特点等方式,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三、利用生活化作业,提高学生发展
无论是各学科,还是各阶段的学生来说,知识巩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一个话题。由于人脑的发育实际,很多课上记忆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因为其他知识的涌入,造成大脑记忆的混乱和缺失。如果不及时进行巩固,容易忘却和丢失。然而,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形式,多為机械做题与重复背诵,只能在卷面中进行体现,这种纸上谈兵的方式,难以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语文知识来说,语文需要走进生活,将知识反馈与生活中,只有真正解决生活问题,才能促进自身发展。所以,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结合生活理念,以生活化作业为引,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总而言之,有效学习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点话题,是各个阶段教师共同探究的内容,有效学习能够打开我们的思维,改变思维浅表化的现象,向着更深领域的方向发展。开展有效教学,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深度性,认知角度更广泛。当前单一化的学习已不再适合当前接受多元冲击的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作为学生的“明灯”,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基本,利用新课标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能力,结合课堂实际,设计语文学习方式,通过创境激趣、分层合作、多元评级等,多措并举,展开教学,将实现自身品质的升华,助力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汉琴.探析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000(2020年2期):44.
[2]蒋美容.部编版小学中年级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000(04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