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景语皆情语

2021-01-13王笑芝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4期
关键词:吟诵情景教学

王笑芝

【摘要】2019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部编版教材中,最引人关注的变化是诗歌篇目的大幅增加。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也是小学生文学底蕴之基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情景内容的感知训练,通过诗文中对景物的铺设,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情境、感受诗人情感,如此方能奏出古诗词的“弦外之音”“韵外之兴”。

【关键词】小学诗歌;吟诵;景物铺垫;情景教学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曾说:“诗歌当以感发之生命为主要之质素。”如何感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学底蕴的学生,教师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重在打基础,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去感发诗人的情感。情景教学旨在对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词语进行剖析、解读,通过景物的铺垫与渲染,自然而然地感发诗人情感。这样可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情感。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呢?笔者以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为例,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心得。

一、重吟诵,感知诗歌之美

中国的传统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吟诵的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于单调,但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很多学生从小就在家长的要求下背诵《唐诗三百首》等古诗,积累不可谓不厚。却只是达到会背诵、会默写等浅层次目标,而忽视了对诗歌中优美的意境及丰富情感的理解。作为教师,应该利用不同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感悟四季变化、生命璀璨、万物浩瀚之美。吟诵是提升学生感知诗歌之美的重要环节,它不同于朗诵,是在正确读、流利读、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代入诗人角色,融入诗歌背景,情感交融、节奏明晰、抑扬顿挫地读,读中明诗,读中明人,读中知美。

在教授《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前,笔者查找了许多与本诗意境相关的图片及音乐,用以制作课件。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了几遍下来,虽然已经很整齐了,但是对于空灵、优美的意境始终还是难以把握。于是,笔者采用格律诗吟诵口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平声吟唱仄声短。学生初读几遍过后,再配合上手势,竟读得有模有样。当屏幕上出现月亮轻洒在松树林的照片,和泉水在卵石上流过发出的潺潺声响,学生读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时,眼睛是带着光的。当点名学生来分享自己吟诵后的感悟时,学生能把明月的轻柔和泉水的欢快感知到位,还有学生竟把浣女的欢歌笑语、聊天打趣的场面模仿得惟妙惟肖,这在平时是不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于此,诗歌吟诵教学法功莫大焉。

二、重铺垫,感受诗歌之韵

学习诗歌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联系诗人内心世界与学生感悟诗歌情意之间,关键一环是联想与想象。诗歌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而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况的是,教师脑海画面千百转,学生头脑一片空。造成此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教师引而未导,学生感而未受。教师要把自己当作诗人,更要引导学生成为诗人,诗歌课堂教学才能效果显著。要达到此种境界,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铺垫。

《枫桥夜泊》中,诗人的“愁”是复杂的、深切的,更是直白的。若平铺直叙地进入到教学中心,学生可以很直接告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愁”情。问之为何,诗中有写。此时,学生理解的愁是浅显的,与诗人心中真正的愁相去甚远。教学之初,铺垫诗歌背景:安史之乱引发的战乱导致众多士子南迁,张继也不得不逃往苏州,这一路的艰辛与寄人篱下的苦闷,是谓愁;教学之时,铺垫诗中景物:时令深秋,落叶飘零,江枫瑟瑟,江中渔火忽明忽暗,寒山寺钟声阵阵,这个夜晚难以入眠,是謂愁。此时,学生脑海中能初步形成画面——“月落”“乌啼”“江枫”“渔火”“钟声”等悲戚的景物,或远或近,彼此“对愁眠”,在这深秋的季节,不仅天气寒冷地满霜,更是内心寒冷霜满天。经过层层铺垫层层渲染,诗人孤独的“愁”、落寞的“愁”、难眠的“愁”,跃然于学生心间。

三、重品味,感发诗歌之情

叶嘉莹先生在讲授古典诗歌时,除了对文字典故作理性的解释说明,对内容和技巧作必要的分析批评外,更重要的是能对诗歌中感发之生命的美好品质作感性的传达,使读者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激励和感发。在华夏大地传承了几千年之久的诗歌中,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如,《静夜思》《回乡偶书》《天净沙·秋思》等。由于思乡诗情感流露比较直白,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比较容易,这也造成教师教学的一种困惑:学生通过预习就能理解诗人的情感了,那该怎么教呢?其实不然。正是因为学生已经了解了诗人的情感,才更需要让学生品味诗人为何思乡、凭何思乡。让学生领会诗人情感迸发的过程是思乡主题类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

《长相思》是一首典型的思乡诗,它饱含着纳兰性德对温暖、舒适故乡的怀念。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思乡情感产生的缘由,教学设计中应着重对景物进行细致品味,抓住“千帐灯”与“无此声”重点剖析。教师只需轻轻点拨以前学过的修辞手法——对比,学生就能恍然大悟。多么庞大的队伍啊,多么热闹的场面啊,这看似热闹的背后,实则隐藏着诗人淡淡的孤寂。同理,“无此声”看起来好像很冷清,实则饱含了诗人对温暖舒适的故乡深情的思念。

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深挖详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品味,感发诗歌情。

四、重创作,感化诗歌之魅

诗歌学习是积累的过程,而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创作诗歌。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应渗透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日常积累,不断练习,逐渐学会创作不同水平的诗歌。如何指导学生创作诗歌?叶嘉莹先生说要“重真景物、真感情,使诗歌作品中有一个生命。”诗歌是作者带着意志观念去写的,小学生对于情感、意志、情怀等理解不够深刻,但对所见所闻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在学习完本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时,笔者精心布置了一个拓展活动,让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过有关“明月”的诗歌,并联系诗歌体会诗人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顿时打开了记忆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所学诗歌层出不穷,“思乡”“壮志未酬的苦闷”“思念家人”等情感也是呼之欲出。以“月景”现“诗情”的铺垫效果达到后,再温习之前学过的诗歌格式、要求,布置拓展任务:以“月景”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歌;以四季之景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歌。学生讨论后认为,月景已经被写了很多,秋、冬季节的诗歌本单元也学了,一致选择难度稍高的以“春景”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十几分钟后,一首首虽显稚嫩但童趣盎然的诗歌创作完成,摘录其中两首如下:

春日美景(柳智灏)

春季杨柳叶正开,燕儿喜鹊共徘徊。

好景不知从哪出,惟有梅花零落来。

湖畔(梁嘉智)

天晴芳草翠,深秋气渐凉。

花鸟熏人醉,斜阳洒万辉。

明月湖中照,人闲桂花香。

偶遇渔舟航,水波又荡漾。

当学生把作品带回家给家长看时,家长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孩子写的。由此可见,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及天赋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让学生把这种能力展示出来,并不断培养、优化,最终成为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良好品质,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不断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加强训练,学生的诗歌创作才会更有动力。

一切景语皆情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重在对景物描写等重点词汇的剖析与深挖,只有弄懂了景之所向,才能体会情之所往。教学通过学生吟诵、教师铺垫、师生共品、鼓励创作等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的环节设计,让学生感知每一节诗歌教学之美,感受每一首诗歌之韵,品味每一首诗歌之情,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目的。

猜你喜欢

吟诵情景教学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模拟情景 重在参与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应用浅探
八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对学生情操的培养策略探析
小学高段语文语感教学之我见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