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柏树“花”
2021-01-13杨建军
杨建军
科学概念是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科学课上,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概念、经验,进行判断、对比和分类等思维活动,可使学生对科学概念逐步形成认知。
教师导入
师:4月15日夜里,下了一场雨。第二天早上,雨过天晴。10点,老师到户外骑车的时候,发现路边的柏树上有一种橙色的东西。开始,我以为是柿子。可现在不是吃柿子的季节呀——会不会是橘子瓣呢?颜色好像又有点不对……
我停好车子,一探究竟。
(播放手机录制的视频。)
师:它湿乎乎的,水润饱满,像是长在柏树的枝条上。不仅这根枝条上有,其他的枝条上也有。可是,它们的形状却不相同。请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呢?
(停止播放视频,切换成照片。)
师生互动
生:这么鲜艳、漂亮,是柏树的花吗?
师:谁还记得花的结构?
生:一朵完全花包括花瓣、雄蕊、雌蕊、萼片、花托和花柄。
师:花的哪个器官最重要?为什么?
生:雌蕊最重要。植物开花是为了繁殖,雌蕊子房里面的胚珠,将来可以发育为繁殖下一代的种子。
师:请同学们用花的结构判断一下,这是花吗?
生:它没有花蕊,橘色的部分像是花瓣,但是不能确定。
师:老师把这种奇怪的东西采了几个,带回家进行了解剖。
(播放手机录制的视频。)
师:我用剪刀轻轻一拨,黄色的东西就掉了。它黏糊糊的,无特殊气味,像是胶水或果冻。可以确定,这不是花瓣。拨掉的黄色胶状物,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停止播放视频,切换成照片。)
师:请同学们再次判断,这是花吗?
生:无花瓣、花蕊,这不是花。
生:这是不是柏树的果实呢?
生:去年秋天,我打扫学校的卫生区时,见过柏树的果实。柏树的果实是绿色的小球,而且是一簇一簇聚集在一起的,不是独立的。
生:它是不是虫瘿,听说植物受病菌、昆虫、叶螨、线虫等寄生后会形成囊状物。
师:老师用剪刀剪开这个东西,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它有点硬,里面是实心的,解剖后是这样的——
(切换成照片。)
生:没有种子,也没有昆虫。
生:不是花,不是果实,也不是虫瘿。它到底是什么呢?
师:我们可以到互联网上搜索一下,看看有没有答案。搜索什么内容呢?
生:就搜柏树开花吧!
(教师在搜索网站输入“柏树开花”,第一篇文章是《看见柏树开花有好运》。大家简单浏览了一下,文章里的照片和教师拍到的极为相似,作者的观点是——这是柏树开花,学生当即否定了作者的观点。第二篇文章是《柏树开花是由锈病真菌孢子遇到雨水膨胀破裂形成的》,这是一篇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关于真菌的概念,学生无法理解。但有一点,他们看懂了:真菌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
师:真菌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真菌是蘑菇。记得在小的时候,每次雨过天晴,我都会到山坡上去采蘑菇。同学们能不能猜想一下,真菌可能喜欢在什么环境里生長?
生:根据您发现柏树真菌和采蘑菇的经历,我猜想真菌可能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
师:4月17日刮了一天的大风。18日上午,晴天,我骑车又去观察柏树锈病真菌。
(出示照片。)
师:柏树真菌有什么变化?
生:真菌由湿润饱满变得干巴巴了。
师:19日到21日都是晴天,22日我第三次去观察时,发现它变成了这个样子——
生:我见过木桩子上长的蘑菇,太阳一晒,就变黑了、蔫了。不久就死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出,真菌怕什么呢?
生:真菌怕干燥。
生:真菌怕暴晒。
师:脚气是由真菌引起的。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探究到的知识想一想:夏天,我们如何防止感染脚气真菌呢?
生:夏天时要穿透气性好的鞋袜,避免鞋里温度过高。
生:可以给脚晒晒太阳,把真菌晒死。
生:洗完脚后要擦干,避免脚趾缝潮湿。
教学反思
这节微课是关于真菌的初步认识,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感知真菌的?
1.概念铺垫
教师导入的第一句话是“4月15日夜里,下了一场雨”,这句话里有一个词和真菌息息相关,就是“雨”。雨后空气湿润,是真菌生长的第一条件。
“第二天早上,雨过天晴”,这句话里最重要的词是“晴”。因为在早上,而且是4月,“雨过天晴”就表明会出太阳,那么温度就应该是逐渐升高的。通过“晴”可以推理出真菌生长的第二条件——温暖。
“雨”和“晴”对于学生来说,是两个熟知的日常概念。在导入环节呈现,为学习新概念作铺垫。
2.犹抱琵琶
主角要登场了。教师说看见柏树上有一种橙色的东西。一开始想到了柿子,可现在不是吃柿子的季节。进而又想到橘子瓣,可颜色好像又有点不对??
这段话出现了一个表示颜色的概念——橙色。为了进一步说明,教师补充了两个直观的日常概念——柿子和橘子瓣。由于“柿子”的季节不对,“橘子瓣”的颜色有差距,这两个概念都被否定了。
主角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3.认知冲突
随着照片的出现,同学们终于见到了这种新鲜的怪东西。刚才,学生对它是间接理解,现在是直观的视觉感受。
“它湿乎乎的,水润饱满”,这是对颜色之外其他特点的描述。还有几点很关键,如:像是长在柏树的枝条上;不仅这根枝条上有,其他的枝条上也;但是,它们的形状却各不相同。
这段话内涵丰富,既包含了质地特点,又表明了与柏树的相关性。形状不相同,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很大的困惑。在他们的已有概念里,同一种植物的花,可能有颜色之分和大小之别,但形状都是相同的。
已有概念和新事物间产生了矛盾,使得对其分类遭遇了挑战,它到底是什么呢?
4.科学概念
学生需要把眼前的这个东西进行归类。经过快速综合分析之后,学生初步判断——它是柏树的花,最有力的依据是颜色鲜艳、漂亮。这确实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花的判断。
但在科学概念里,花的核心内涵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完全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和雄蕊组成。
日常概念根据事物的表面特征界定,而科学概念依据对结果、推论及生产的影响划分。日常概念并不能揭示事物产生和变化的原因,科学概念则能抽象出该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举例而言,如果你问一个卖杏的人:这是什么杏?他可能会说:甜杏。至于其他的,可能就不得而知了。但如果你问一个植物学家相同的问题,他除了明确地讲出杏的品种名称,还能告诉你该品种酸或甜的原因,以及防虫防病、品种改良等相关知识。
同一个事物,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被赋予的内涵大相径庭。科学课要做的,是探究该类事物能区别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形成确切的科学概念。
5.判断归类
到底是不是柏树的花呢?教师引导学生用已有概念——花的结构进行判断。
通过层层解剖,学生得出结论:没有花瓣、花蕊,这不是柏树的花。
会不会是柏树的果实呢?它虽然看起来黏糊糊的、怪怪的,但形状确实有一点像果实。
这个时候,已有经验帮上了忙。有人在秋天打扫卫生区的时候,见过柏树的果实,形状和颜色都不是这样的。
会不会是虫瘿呢?经过继续解剖,发现没有昆虫、虫卵,不是虫瘿。
这一段是本课的核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科学概念和生活经验,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归类。
至此,学生得到的结论都是否定的:没有花瓣、花蕊,不是柏树的花;形状、颜色与柏树的果实都不一样,不是柏树的果实;没有昆虫、虫卵,不是虫瘿。
它与花、果实、虫瘿都不相关,存在是另外一类生物的可能性。
6.逻辑自洽
教师引导学生上互联网搜索信息,继续探究。
学生快速梳理、概括,确定了关键词——柏树开花。借助之前的判断,学生否定了《看见柏树开花有好运》。第二篇文章很专业,学生不理解真菌为何物,但他们之前的判断得到了验证——真菌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
这与之前的结论在逻辑上形成了自洽!
7.同类归纳
接下来,教师提供了自己的已有经验——雨过天晴采蘑菇。这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求同归纳推理,发现真菌适宜的生存环境。
通过观察、判断、比较、分类、推理、归纳等活动,学生对真菌形成了初步的概念认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真菌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是另一种生物;这种生物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怕暴晒,怕干燥。
8.内涵外延
在最后的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夏天避免感染脚气真菌。学生运用柏树锈病真菌和蘑菇的概念内涵,推理出了应对脚气真菌的方法。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学生的方法有效吗?仅凭柏树真菌和蘑菇就能归纳出所有真菌的共同特点吗?
归纳具有不可避免的或然性,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论证,才能增加观点的可靠性。
生物是指有生命的个体,植物、动物、真菌都属于它的外延。将内涵和外延一起考虑,互相参照,可以既明确个体事物的准确含义,又清楚同组事物的共同特征。
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比较、判断、检验,不断理解、明确、丰富的过程。今后,学生还要与其他真菌和生物进行比较,去除不同的特性,筛选出最能代表本质的共同特性,真菌的概念才能更加清晰、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