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促进科学探究
2021-01-13王贤徐燕
王贤 徐燕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充满问题的课程,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在科学课中,学生的科学探究往往以“问题”为中心展开,问题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出发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既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 科学探究 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0.025
Promoting Scientific Inquiry with Questions
WANG Xian[1], XU Yan[2]
([1] Weiha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Weihai, Shandong 264205;[2] Shandong Weihai Gaoqu No. 2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Weihai, Shandong 264200)
Abstract: Primary school science is a course full of problems, emphasizing learning by doing and thinking in learning. In science class, students’ scientific inquiry is often centered on "problems", and problems are the starting point of students’ scientific inquiry. Problem design in classroom teaching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ns of inquiry teaching,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sign of problems, guide students to see the essence through phenomena, and expan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tudents’ thinking.
Keywords: scientific inquiry; problem design; classroom teaching
小學科学是一门充满问题的课程,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科学课教学应当引领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他们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在科学课中,学生的科学探究往往以“问题”为中心展开,问题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出发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既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以此锻炼学生勤思考、勇质疑、乐探究等思维品质。
用关键问题促进深度思考
小学科学课的关键问题是指教学中最紧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于对学生认知需要、认知兴趣和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计的,它对教学起着引领和促进作用。
以《通电的线圈》一课为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科学知识目标确定为: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能量有了初步认识,了解了机械能、热能,知道机械能可以转化为不同能量。学生在三年级了解了电的作用,这节课继续探究电的另一个作用,即电能生磁。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拆一拆生活中常见的电铃、电话、喇叭等物体,发现电磁铁的组成,并制作电磁铁,从而知道电能产生磁,了解电磁铁的特性。基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将本课的科学知识目标确定为: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如何分析、解释才能让学生发现电的这个作用呢?我们设计了一个关键问题:电流到底产生了像磁一样的特性,还是产生了像铁一样的特性使指南针发生偏转?有了这一问题的引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已学的电和磁的相关知识,通过科学探究,认识到是电流产生了像磁一样的特性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和磁之间是有关系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在关键问题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围绕主要问题设计关键问题,主要问题指向教学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在设计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想清楚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然后围绕主要问题展开设计,教师要充分估计解决教学重点时可能会遇到的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设计,这样设计的关键问题不仅清晰,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使教学始终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用阶梯问题促进深度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教学内容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设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所以,要想实现深度对话,教师在问题设计上一定要有梯度,如从“是什么”的问题,到“为什么”的问题,再到“由此可以推断出什么”之类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作答,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露一手”的机会。
例如,在《杠杆》一课的分析数据环节,教师可以将问题设计为三个层次:什么是杠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说一说什么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且不费力的杠杆?三个层次的问题设计,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在互动交流中有表现的机会,获得自我认可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用有效追问促进思维发展
追问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的教學指导策略。教师有价值的一次次追问往往是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细节,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拨正学生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蜡烛的变化》一课时,我先出示蜡烛,然后提问: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有哪些办法?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点燃、折断、加热、切割、砸碎等。探究活动结束后的交流环节,一个学生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认为,点燃蜡烛时,蜡烛还会冒黑烟,把纸放在上面都被熏黑了。这个学生不仅注意到了细节,而且还有很好的实证精神。我及时追问:其他小组看到了吗?这个黑烟是什么?能不能想办法把它收集起来观察?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决定用烧杯收集。我把器材发给学生,交代了注意事项,学生随即开始收集。学生完成实验后,我组织学生交流发现,大多数学生发现了杯子里的黑色粉末。这时又一名学生说:烧杯里还一种像水蒸气的东西。这又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立即追问: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谁能帮助解释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抓住“意外”的契机,使之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通过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促进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发展。
用问题情境联结学生生活
一个有效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教材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链接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
利用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聚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物质、特定的生活场景,如食品包装袋、生活用品、出汗过多时饮用淡盐水、电路故障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创设问题的情境。例如: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为什么铁轨要铺在枕木上?乒乓球掉进树洞有什么好办法取出来……问题情境可以把学生带进熟悉的生活场景,带进一个未知问题的氛围中,将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知识的价值。
利用问题情境延伸课堂。课的结束,教师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生产或生活情境,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如《水往高处走》一课,让学生尝试制作自动浇花装置;《修理玩具》一课,让学生使用工具修理自己的玩具。在学生尝试动手前,教师要重视思维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你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的依据是什么?准备选择哪些材料?怎样做?做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怎么办?这样教学既实现了课内外探究活动的有效衔接,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