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或许正在变得不再互联
2021-01-13崔嘉致
崔嘉致
要说最近互联网上有什么大事件,微信、淘宝等App开放互通互联,绝对排得上号。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下,腾讯旗下的聊天App不再屏蔽抖音、淘宝等友商的链接,而淘宝也新增了微信支付……各个App之间,似乎不再老死不往来。
App之间的围墙,算是被局部打破了,可是人们甚至已经想不起来,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曾经开放的互联网,被App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互联网甚至变得没有App就走不通。为什么曾经用一个浏览器开启各种网页就能走天下的互联网,会变成这样?
互联网正变得越来越封闭
互联网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的,App也并不是一开始就主宰时代的。
最早的互联网功能远没有现今强大,网页基本以简单的图文排列为主,连在线视频也属于需要调用Real之类播放器才能实现的重大工程。在这个Web 1.0时代,互联网类似于信息发布平台,网民往往只是单向从互联网获取信息,某个网站想要获得稳定流量,需要依赖自身内容的吸引力。
到了Web 2.0时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21世纪开启后不久,互联网出现了大量内容交互设计,例如论坛BBS、博客、即时聊天等。网民从内容信息的单方面接受者,慢慢变成内容的生产者,网络需要为这群生产内容的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才能让流量留存乃至增长。
这时候,很多我们熟悉的网络生态的雏形已经出现了,例如国外的Google、国内的腾讯、阿里等,它们不但提供了一系列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的工具,还架起来了连接用户之间的桥梁,令用户形成了对应的生态圈,很自然地,这也成为了相关互联网企业的护城河。
Web 2.0的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在HTML5标准被确立并推广后,Web能够实现的功能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线文档、Git托管、云存储……按照这个势头,我们似乎能模模糊糊地看到Web 3.0在远方招手。
然而,Web却似乎渐行渐远了。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Web实际上能实现的功能被人为删除,App取而代之成为了互联网服务连接用户的主心骨。相比于开源的、标准的Web,封闭的App的确令互联网变得不那么“互联”。
让互联网服务商更倾向于分发App的理由很多,下面就简单列举一些。
互联网服务商力推App
首先,需要明确App的本质是什么。对于很多使用场景而言,App本质上是一个特制的浏览器,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特制的浏览器,来访问指定的Web页面———安卓系统App需要调用系统WebView来渲染网络内容,就是这个道理。(本文为了区分,Web特指公开的网页)
Web是开放的,任何人通过各种工具都可以访问Web,这就导致了很多问题,而App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防范。
防止爬虫
这里的爬虫不仅仅是搜索引擎的爬虫。运营过网站的朋友,肯定会知道“天下文章一大抄”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辛辛苦苦写的原创文章、收录的资源,发布到网站上不出几分钟就被各种爬虫抄个精光,无数竞品网站靠着爬虫抄袭,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头。而用App就能有效防止这个问题,因为爬App的难度,可比爬网站高多了。
防止机器人冲击
很多运营网站的朋友也遇到过这情况。某天网站突然就莫名其妙遭遇了海啸般的流量冲击,压根不知道是竞争对手在搞,还是有黑客无厘头地玩DDoS。很多网站不得不启用验证码做防范,但这又影响了用户体验,使用App,这个问题就大为减轻了。
防止内容篡改
直接使用浏览器访问Web,网络上的内容未必就能顺利展现到用户面前。这包括很多情况,例如用户遭遇DNS中间人攻击,被跳转到另外的页面;又例如用户自行安装广告屏蔽了插件,对你的广告看都不看一眼等。使用App直连IP加密传输数据,可以有效避免这些情况。
方便收集信息
App安装到用户设备中,可以收集诸多有用信息,在安卓设备上尤为如此,方便服务商给用户推送个性化内容,也可以实现其他功能。
方便调用系统接口
作为App,天生就比Web能调用更多权限,例如,可以直接通过系统接口把图片分享到某个App,但却无法分享到某个网页。
作为其他功能的桥梁
正如浏览器会带有各式各样和网页浏览无关的功能,App作为专用浏览器也可以捎带私活,君不见如今即时通信App也能支付,支付App也能聊天,这都属于推广自家业务、打造自家生态圈的重要一环。
此外,App还可以实现很多Web难以做到的功能。
最后,从商业的角度来说,App天然就是生态圈子的护城河。安装App才能使用相应服务,App还不会成为竞争对手的入口,这就是得天独厚的门槛。在Web 2.0时代,互联网服务商们从私有生态的运营中,意识到了私域流量的价值,想要将用户留在自家的三分地中、且不想不让肥水流入外人田,封闭的App天然就是比开放的Web更加有效的高墙。
上面所提及的App优点,并不是全部。但可以确定的是,App为互联网服务构筑了更加私密、更加可靠、更加深入用户的路径,能让某种互联网服务得以从较为单一的功能,转变成为平台生态。
换言之,以往互联网的服务、功能都基于统一的Web,而现在各家自立门户,建立起了App作为服务访达的私有路径,互联网自然就变得不那么“互联”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运营自家生态行之有效的手段,然而這也有利于用户体验吗?
App是否符合用户利益
前面提到,很多App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特制的浏览器。人们往往需要使用多种互联网服务,这就意味着需要安装多个App。以往一个浏览器能搞定的事情,现在需要这么多个App才能干,从浪费资源、空间占用的角度来看,这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好的体验。
每用一种服务就需要装一个App,这真的合理吗?而对于消费者,更为值得警惕的是,App和服务的绑定,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正在走向一条垄断之路。
俗话说得好,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这话用到互联网企业,同样适用。原先卖功能的,现在想要卖服务,到最后大家都想要卖平台、卖标准。以Adobe为例,从卖PS、AE等软件,到卖云存储,再到卖Creative Cloud的全平台数据处理方案。如果在制作媒体的过程中,不用Adobe的全套方案,而是在某些环节上单用其他软件,就不那么顺手了。
在互联网生态用App主导的大环境下,情况也是类似的。用搜索引擎,你再也无法像往日那样,从各大巨頭的内容库中搜到文章,头条、公众号不会提供服务。如果在某App看到好玩的内容,想通过竞品App分享给好友,很有可能被直接屏蔽。App们建立起了私域流量,自然希望用户能一天到晚泡在自家的圈子里、封闭在信息茧房当中,很容易产生垄断。
实际上,这并不是互联网特有的现象,在其他行业也比比皆是。卖正版音乐的,会给歌曲文件锁上DRM,只有用指定的播放器才能聆听;做手机的,会开发私有充电协议,想要达到最大功率必须用指定充电器,哪怕通用的PD协议也能达到类似效果;甚至连苹果这样打破音乐DRM桎梏的英雄,自己也会搞出一个落后且难用的Lightning专用接口,线材还必须经过MFI认证……
简单来说,App以及其他行业,各家服务商自建一套渠道和标准,固然有利于解决一些问题,但同时也会造成用户体验的割裂,以及对垄断的滋养。内部的标准在小圈子中固然高效,但放之公众领域却表现为碎片化,这反而给公众带来了更高的使用成本、更低的效率。
如何防范互联网服务商圈地
首先,需要明白互联网服务商用App圈地的本质。尽管互联网缺乏实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上的数据,本质上就是一种资源、资产。如果大家都使用公开的Web页面,来毫无门槛分享这些数据资源资产,这无疑有利于提高互联网的使用效率。可惜,人性使然,这在当前的社会阶段是难以做到的。
简而言之,App圈地的本质,可以理解为利用App建立起门槛,从而达成对数据的垄断。而App仅仅只是达成数据垄断的手段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需要限制和防范的,是互联网服务商利用各种手段垄断数据的问题。
对资产进行征税,是防止垄断的重要手段,既然数据实质上是资产的一种,那么对其进行征税,也并无不可。
例如,欧盟就已经在酝酿数字税的征收计划,而法国、意大利、英国等甚至已经开始对部分科技公司实质征收数字税。当然,这些国家对数字税的征收细节,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但其思路和方向,还是很值得参考的。
很多事情的发展体现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互联网亦如此。强大的互联网服务商,可以利用强势的App产品,来进一步垄断数据,愈发巩固自己的强势地位,这不利于公平竞争,乃至整个互联网生态的健康发展。这次部分App的壁垒被打破,或许会是一个好的开始,让我们期待更好的将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