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视觉修辞研究

2021-01-13刘佳欣

艺术研究 2021年4期

刘佳欣

摘要:《故事里的中國》是中央电视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节目新颖的表现形式和优质的制作内容推动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繁荣发展。本文以视觉修辞理论为基础,从语言符号与视觉形象的转换、电视的画面构图与情绪表达触发多重感官的审美体验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中视觉修辞符号的塑造,阐述该节目中视觉修辞的表达路径与建构方式。

关键词:视觉修辞 《故事里的中国》 文化类综艺节目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一档大型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以“让经典照进现实,让世界品味中国”为宗旨,首创“1+N”多舞台表演空间,通过“戏+影视综艺”的综合表达方式,融合了戏、影视、综艺这三种艺术形式,以新时代话语重新演绎经典作品,深挖经典背后的真实故事及历史细节。节目讲述了以革命烈士李白、人民公仆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时代人物为主角的经典文艺作品,梳理与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跨场域融合的技术创新、经典作品背后藴藏的中国精神内核,使得节目自2019年10月开播至今,凭借自身的艺术魅力和群众的良好口碑,观众规模达到3.65亿人,2019年专题类节目收视率排名第一,在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中摘得“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大奖”。

所谓视觉修辞,是指强调以视觉化的媒介文本、空间文本、事件文本为主体修辞对象,通过对视觉文本的策略性使用,以及视觉话语的策略性建构与生产,达到劝服、对话与沟通功能的一种实践与方法。国内知名学者陈汝东提出了语言视觉修辞、图像视觉修辞和综合视觉修辞的视觉修辞理论硏究框架,这为影像视觉修辞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一种以传承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影像文本,是运用多模态的视觉素材传递信息的重要形式,藴藏于影像背后的身份认同、集体记忆、国家认同等文化形式,通过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和视觉修辞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了影像话语空间的多重表意。

一、语言视觉修辞:语言符号与视觉形象的转换

语言视觉修辞是指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传播媒介,以取得最佳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修辞行为。“电视节目中的语言框架包括主持人串词、嘉宾对话、字幕,节目往往通过隐喻这一修辞手法将节目中出现的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将情感共发挥到极致。在第一期《永不消逝的电波》节目中,结尾原西柏坡报务员苏采青追忆李白烈士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内容为“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画面中主持人、讲述人、戏剧总导演、访谈嘉宾、表演嘉宾围着电报机站在舞台中央,伴随着滴滴答答的电波声,嘉宾苏采青想要表达的言语被编译为摩斯符号,随后背景屏幕出现“李白前辈,您期昐的黎明,到了”这12个大字,再次强调这12个字隐喻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言语与画面呈现完美的融合。以第五期《烈火中永生》中江姐向战友告别的第一句台词为例,“半个小时,最后一刻星星,应该能绣完,来吧。”江姐面不改色地说着这句话,简单的语言表达心中的大爱,江姐用生命最后三十分阐释了“永生,在烈火中永生”的含义,彰显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红岩精神”。“烈火”喻指国共对抗的残酷岁月,水深火热的局面,“在烈火中永生”是一个口号,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视觉符号指眼所能看到的并表明某种寓意的符号,其中包括影像符号、各类设计作品、非语言符号等一切人类眼晴所能看到的。视觉符号塑造了人物形象并建构了意义的表达,其中象征内涵附着在视觉符号的外延上,象征包括哲理、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等。《故事里的中国》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性符号,节目试图通过视觉符号与其表达的象征意义完成语言与视觉形象的转换。例如在第五期节目中,江姐在狱中托着红旗说“我要让这一面炽热的五星红旗,光耀在我的心里。“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江姐虽不曾见过真正的五星红旗图案,但红旗象征的中国共产党英勇的形象早已深深刻在无数革命家心中。具体到每期节目中的视觉符号及其所表达的象征意义如表1所示,这些象征符号使用现实存在的具象事物来表现某些抽象的含义,通过影像符号的编码达到意义的建构,以形象而直观的视觉符号传递一种明确的“在场感”,使得译码的过程变得具有价值,更能引起观众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二、图像视觉修辞:电视的画面构图与情绪表达

图像视觉修辞主要是指通过直接的图像文本对观看者实施的传播行为,图像文本具有直观性、客观性、整体性等特征,语言视觉修辞则主要是以语言文本为介质的修辞行为,包含了编码与解码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需调动观众的视觉、感知觉、联觉、想象、情感等因素,图像视觉修辞作用于观众的视网膜上,将视觉符号直观地呈现出来。与文字符号相比,视觉符号更加生动形象、逼真传神,在追求“真”这一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利用图像文本的修辞手段打造历史情景再现的真实性、客观性,从而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与文化意象共鸣,打造动人心魄的视觉体验。

1.图像表征:唤起集体记忆的情感符号

图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电视作为运用视觉符号传达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代表,它以后现代的视觉化的形式制造着大众化、平民化的电视节目。一个国家、民族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习惯和历史记忆,成为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中介,存在于特定的文化意象中,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通过当下的影像、符号与过去相连接,对集体记忆进行有选择的唤醒与重塑。人们在历经事件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人类在建构社会结构时,情感可以达到唤醒与重塑集体记忆的作用,由于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结果,《故事里的中国》便通过记忆主体的正向情感达到唤醒集体记忆的目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不同的叙事符号进行多种组合编排,并形成了系统的符号体系和修辞实践活动,借助视觉符号表意功能完成影像文本的转化,以满足主旋律节目承载的社会记忆和文化内涵。《故事里的中国》选用了新中国成立70年间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每期选用一部经典文艺影视作品,深挖经典文艺作品背后共同参与事件的相关亲历者,讲述鲜为人知的具体细节,再借用历史影像、照片、文艺作品等影像资料的多样化叙事模式,将历史呈现与重塑,唤起观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事件和经典文艺作品的相关记忆。例如在第七期《横空出世》,图片对应嘉宾的言语将有画面的历史资料呈现出来,提及的历史人物就会出现对应的人物照片,呈现了朱光亚墓碑、张蕴钰司令、陈士榘将军等相关图像,以及中国首次核试验爆炸的图片,在社会中唤起个体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记忆,从而获得集体认同和文化认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镜头重塑:构造意象共鸣的视觉修辞

镜头作为构成图像和视觉语言的基本单位,具有叙事和表意的功能,镜头构图更是表现画面影像张力的重要元素,常常以图像的特殊呈现手段建构某种特定的含义和特殊的视听效果,呈现出相对特殊的影像意指方式或手法。电视节目往往通过摄像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剪辑师所选择的镜头透析创作者的意图,表露藏在镜头背后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共鸣的视觉修辞常常通过修辞性镜头画面的构成与组合和拍摄角度的选择来塑造的。物象是影像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作为影像来源的拍摄对象,人物在影像构成和表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近摄镜头易于产生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营造电视机前观众的“在场”感,《故事里的中国》常常通过对物象的近景拍摄,完成镜头的叙事表意功能,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获得视觉经验的心灵共鸣。具体到电视节目中,谈话中的动情之处,嘉宾讲述时激动的脸部表情,台下观众专注“听故事”的凝神注目,主持人董卿专注的眼神、举手投足的举动,这些彰显情感的镜头拉近了节目中的人物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之间的距离,摆脱了身体的局限性与观众进行精神交流。例如第一期节目中,李侠和何兰芬相拥道别,画面中呈现脸部特写,演员的深情演绎通过构图的方式淋漓尽致的诠释出来,李侠克制的眼泪在眼圈打转,何兰芬的泪水一滴接一滴滚出恋人分别的场景、李侠选择为祖国奉献生命时的坚决,演员的情绪直观的表现出来揪着观众的心。图像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这些劝服性画面使观众的情绪发生转变。

3.光影造型:打造视觉形象的艺术手段

色彩和光影是塑造影像画面的重要造型元素,光线的变化打造多姿多彩的电视画面,伴随着时间的变化、空间的移动,色彩的表现成为营造画面美感和真实感的重要手段,是表现画面、人物、事物的关键视党元素。《故事里的中国》巧用光影元素的造型手段打造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节目的舞台布光呈现出暖色调,观众席红色的椅子,金黄色的墙壁、幕帘,暖黄色的灯光照满整个演播厅,端庄大气的金黄色色调彰显董卿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为节目奠定主题基调。节目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文艺作品中的时代符号,充满爱国情怀的主旋律基调,表现出丰富的内涵意蕴,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光影造型具有展现空间场景、塑造表现对象的立体感与空间感、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思想感情、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等多种功能,还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手法。例如第二期节目中孙少平与田晓霞在上下双层影视空间对话,强光打在田晓霞身上,意识流手法营造出生与死之间隔空对话的蒙太奇效果,孙少平和田晓霞完成杜梨树下的赴约、跨时空的语言与情感交流,节目充分利用了光影造型的视觉修辞手段演绎了一场完美恋人的温情告别,塑造了田晓霞热情善良、勇敢坚毅、豁达洒脱的人物形象。节目还通过冷暖光强烈的对比进行影像的叙事,例如第四期《白毛女》中八路军王大春与喜儿相认,此时深蓝色的舞台背景有一束暖黄色的光打在中央,照耀在喜儿身上,暖黄色的光東代表着共产党的恩泽,象征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给予了喜儿重见天日的希望,突出了影像特殊的表意效果。

4.画面构图: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空间呈现

构图承载了一个审美的所指,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相对立,对于画面的聚焦对象、结构空间的处理均采用不同的构图方法。开放式构图画中主体与画外空间之间的联系,不必把主体放在画面黄金分割中心的位置,比起画面整体的完整性更强调通过不完整、不均衡的画面布局结构达到屏幕内外的统性和完整性,开放式构图摆脱了电视画框对于主体布局的限制,将画面的张力与画面外的空间想象力放在策划的首位,画框内外的联系和统一打造流畅的视觉效果。

《故事里的中国》中大部分画面采用封闭式构图的艺术手法,但开放式构图的少量运用成为构图的点之笔,例如第期主持人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与“杨子荣侦察连对话,董卿在邀请贾国政连长讲话时,画面采用了开放式构图,在画面中展现了幕帘的一角、用于连线的电视机、影视化表演空间中央主舞台、谈话台和观众席,镜头并没有将演播厅全部呈现出来,而是选取局部重点,将现场与外界联系起来,通过有选择性的呈现使观众从现场转到外界,从而达到视觉的连贯性。

三、综合视觉修辞:触发多重感官的审美体验

综合视觉修辞建立在语言视觉修辞、图像视觉修辞的基础上,融合多媒体、多媒介呈现出的综合性视觉修辞是利用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系统实施的传播行为,触发观众多重感官的审美体验。文化类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作为以经典文艺作品为创作素材的媒介文本,充分运用主持人讲述、嘉宾访谈对话、表演嘉宾的真情演绎等经典表达方式,以及“1+N”多舞台的建构、影像资料的重现、数字多媒体技术等影像创新表达手段,将选用的视觉材料重组,建构出文化意象与文化价值观,实现了综合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乐功能。

1.多舞台设计打造演绎场域

跨场域的多舞台设计打造完整的故事演绎场域,为了展现更好的舞台视觉效果,节目创新采用“1+N”多舞台设计,中间的1号主舞台是话剧表演场域,2号台和3号台为影视化表演场域,舞台的设计打破传统舞台模式,将综艺、影视、戏刷这三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利用虚与实、过去与现在、故事和中国的对立关系打造全方位沉浸式舞台真实还原文艺作品的灵魂,通过沉浸式体验进行传播,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体验,使观众完全沉浸在节目中。节目充分利用舞台空间分块的形式进行分离,从多角度、多方位诠释每一部经典之作,强化了观众的视听感受。每期围读会上田沁鑫总导演都会介绍舞台的分景布局,十三期节目中仅有《白毛女全程以话剧的形式在主舞台上演绎,其余的十二期均分为主舞台、二号台和三号台,多维空间形成了多层次并行的立体叙事模式,拓宽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意蕴空间,同时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冗长与平淡。

舞台布景是戏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电视节目展现剧本中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设计者需要创作出一个真实的表演环境,将灯光、服化、道具、音效有机组合在起,帮助演员进行二度创作,进而重新演绎剧本以揭示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平凡的世界》中舞台的风格整体化一,舞台上所使用的道具都精益求精。拱桥、群演的衣着,田书记耳朵后别的一颗烟、砖头,毛驴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再加上道具的使用,增加了舞台的表现力,为观众展现一幅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真实畫卷。

2.影像资料重现历史场景

《故事里的中国》选取了新中国成立70年间的经典文艺作品、所以每期演绎的时代典型作品都具有影像资料,通过真实影像资料的播放,以及人物的现场演绎、亲历者的叙述进行历史场景的建构,打造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比起单纯的视觉艺术、单纯的听觉艺术具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强化了叙述的真实性。例如第七期中播放《横空出世》的片段,首次将我国第次研制原子弹的曲折过程呈现在大众面前,随着5、4、3、2、1的倒计时,“轰”的一声巨响,天空中炸开火红色的蘑菇云,同志们激动的跑着,扔帽子的慢镜头深入人心,综合视觉修辞使观众达到情感的“高峰体验”。这期节目还选取了这样个视频片段:夫妻两人瞒着对方在基地执行任务,不同团队进行测试时,在戈壁滩河流中发现彼此,伴随着“王慧娟”的喊叫声,看见对方的惊喜的表情、相拥而泣的慢镜头画面,搭配着雨声、水流声的音效,嘈杂的环境声,抒情的音乐,在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和心理快感的同时,达到共鸣的情感体验,以不知不觉的方式作用于欣赏者,使欣赏者自觉自愿的对作者在影像背后建构的劝服性话语产生认同。

为了兰考人民能吃饱,河南省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与老天爷抗争,带领兰考县脱贫致富,将宝贵的生命奉献给这片地。《故事里的中国》通过电影《焦裕禄》的片段、齐越播报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声音资料、纪录片资料《光辉的榜样焦裕禄》、《河南日报》的记者童浩麟、焦裕禄的后人以及81岁的河南省兰考县村民、扎根基层的青年扶贫干部代表等人的叙述对焦裕禄人物形象进行再建构,将焦裕禄的形象客观、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带观众重温“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抗争和奋斗故事。尤其在话剧表演结束后,碎片化的影像资料以电子相册的形式呈现出来,将过去的兰考与现在的兰考进行对比,如今的兰考泡桐成林,昔日风化口今日变良田,国家级贫困县摘掉脱贫帽。“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深深刻在了观众的心中。

3.数字技术塑造舞台效果

戏剧舞台空间还以数字绘景、电脑特技、三维动画等多种数字媒体技术,将图像、语言文字、音乐等多模态话语进行综合视觉修辞,将艺术创作搬上表演舞台,非线性叙事实现了时间上的跨越转换,技术与艺术走向相互融合的道路,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理念。例如第三期《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登山前的内心独白,中间屏幕与左右两边屏幕的错位来3D雪山的视觉效果,踩雪的音效、旋转的镜头,伴随着风的呼啸声、老虎的咆哮声,营造紧张的环境氛围。紧接着演播厅的所有灯光突然被关闭,然后中央带有雪山背景帘幕缓缓下落,继而缓缓上升,达到一定高度时瞬间切换到威虎山的场景。借助数字多媒体技术进行转场和叙事,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良好的观感体验。

舞台多媒体艺术为舞台表演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将电影蒙太奇带入舞台,降低了制作成本,为舞台设计注入新的生机。LED显示技术发展至今,拥有高亮度、低电压、容易拼接等优点,节目运用LED显示技术打造了绚丽多彩的舞台。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同志从延安迈入上海,大屏幕以中轴线为分界线,风和日丽的延安與雷电交加的上海形成对比,塑造李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勇性格,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上海情况的严峻。迈开脚步的同时,屏幕立刻完全呈现上海的景象,不采用镜头的拼接便可以达到跨场景的叙事,在中期拍摄实现现场舞台上的蒙太奇效果。

结语

随着视觉传播的发展,视觉符号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电视作为现代社会广泛流行的大众文化,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性和影响力,逐渐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文化类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巧妙运用视觉修辞的技巧和方法书写文艺作品中的时代符号,以经典文艺作品为载体、以访谈对话为线索、以演员演绎为表现客体建立情感共鸣的路径。运用语言修辞、图像修辞、综合修辞方式进行话语的建构,将语言之美、叙事之美、人性之美融汇在电视这一视觉媒介中,选择并建构那些触动人心的经典时代记忆,实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国家叙事的创新性表达,是中国精神的影像化表达路径,通过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对观众进行劝服性传播,从而达到个体对社会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注释

①刘涛.媒介空间·事件:观看的“语法”与视修辞方法[J].南京社会科学,2017(9)

②陈汝东.论视觉修辞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③袁漱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下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④刘伟斌.图像的狂欢与幻境的超越现代性理论视域中的视觉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注: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项目名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视觉形象塑造研究,编号:20SYB-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