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机制研究
2021-01-13尹婧
摘要:湘西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手工技艺精湛,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它们面临着丧失市场竞争力、传承模式単一、无法适应当代审美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保护方式局限等问题,构建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产品开发——品牌设计——跨界发展”的多维联动复兴机制。以设计激活机制,使机制中各要素产生联系与互动,多途径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湘西 传统手工艺 多维联动 复兴机制
在全面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势在必行。湘西人民在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瑶族、侗族等三十多个民族的文化碰撞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特色传统文化。自古以来湘西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瑰丽斑斓,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以湘西少数民族传统织造技艺为代表的十余项传统手工艺正面临消失和消亡。通过设计创新手段使其获得新生,顺应时代的发展,融入现代生活,从而激活产业发展,实现文化复兴。
一、传统手工艺复兴的研究价值
1.理论角度
手工艺复兴策略中所提出的创新传承模式、产品开发模式、商业运营模式等对丰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体系极具理论价值。以创意设计为手段,以设计+拓宽应用领域,构建一套传统手工艺复兴机制,完善了文化传承理论体系。构建单一手工匠人传承模式转换为设计师与手工匠人协同传承模式为非遗传传承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2.实际应用角度
通过对传统手工艺复兴的研究成果以及复兴机制的推广实践,能为村民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更多的就业途径,对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多维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践,为湘西传统手工艺的融合产业化发展提供设计支持是湘西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的重要实现路径。
二、湘西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研究
1.传统手工艺与文化、经济相关研究述评
中外学者对传统手工艺所属的传统文化相关问题研究较早,相对比较深入,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就本项目的研究视角与内容,英国学者Eric Hobsbaw详细论证了“被发明的传统”这一观点,提出发明和生产的关系与本项目观点“文化重构”密切相关。德国学者ermann Bausinger提出“当人类社会发生变化时,传统会有变迁,但不会消失”的观点,是本项目当代适应性设计的理论基础。日本学者佐中忠司指出对手工艺品进行分类以便不同的保护与发展,苏丹亚瑟尔马哈古ト通过研究发现手工艺促进经和文化发展,这些研究成果为本项目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
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非遗”保护探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二是关于手工艺产业经发展。针对这两个题专家学者提出了以生产性保护路径实现非遗传承。最早由王文章教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提出。此后多位学者肯定了以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并行的保护手段的积极意义。潘鲁生通过“手艺农村”项目从田野调查到传承创新,为村民提供新的经济收入,开启具有文化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徐艺乙认为有效生产是建立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关系重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赵农以人们对于生产生活的需求为基准,提出将传统手工艺的开发与设计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从而获得现代社会对手工艺的重新定位。
2.湘西传统手工艺文化内涵的研究
关于湘西传统手工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湘西传统手工艺艺术内涵的研究,主要研究各类湘西传统手工艺造型艺术风格等,田茂军深入分析苗族银饰的独特价值和美学意韵。杨海云对侗锦的图案的造型样式、色彩搭配、构图组织进行深入分析,探索运用设计方法对侗族织锦进行创新。第二,湘西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研究。黄文辉通过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系统整理,分析濒危原因及生存现状,提出保护策略。刘洋主张以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多元范式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进行融合和借鉴。
3.湘西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研究
湘西手工艺传统在当代的传承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孙岿提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来实现。张朵朵运用人类学理论将手工艺知识定位为具身知识,并提出协同设计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的重要手段。高艳芳、苏茂财、管宁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需要进行创新融合的立场。实证研究何人可教授的“新通道”项目通过联合当地居民、政府和各界资源,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手工艺创新团队,来保护当地生态与文化资本。王以工业设计方法为视角进行民间手工艺的系统创新。何佳以“金陵神剪张”为个案探索手工艺的品牌创新战略。
就现有成果来看,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传承思路相关研究成果较丰硕,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从“设计创新”的角度介入湘西非遗传承研究,并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利用协同设计模式,在多维联动的复兴机制指导下进行手工艺再设计与再生产,促进手工艺社区的复兴。
三、湘西传统手工艺资源赋存与发展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境内少数民族众多,包括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瑶族、侗族等三十多个民族,每个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和习俗,在建筑、服饰、舞蹈、音乐、美术和传统手工艺的方面都带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同时湘西自治州属于多民族聚集地区,各民族相互交融,拥有7项国家级传统手工艺和传统美术非遗保护项目。踏虎凿花、挑花、凤凰纸扎、苗画、土家织锦、蓝印花布、苗族银饰,这些项目手工技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是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湘西地处偏远山区,受地形的限制和交通的影响,湘西地区的现代化发展相对缓慢,很多生产生活都保持手工方式开展为保存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提供了天然条件。
近五年对湘西地区民族传统手工艺项目开展研究,深入凰、龙山等地进行田野调査,对其历史溯源、民族风俗、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研究湘西传统手工艺的生成环境和文化内蕴,厘清其发展式微的本源,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特定环境下尋找有效创造性转化路径。
1.丧失市场竞争力
在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冲击下,传统手工劳作被机器生产替代,传统手工艺的手工生产方式反之成为了成本高昂一种生产方式。人们更愿意购买材料多样、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的成品。手工艺制作的生存土壤丧失之后,由于其精益求精的特质和人们对“慢工出细活”的认识,其价值从原本的实用价值转化为以装饰和收藏为主的经济价值,在现代市场中失去了争力。
2.传承模式单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以手口相传为主,由于操作流程复杂,制作技法难度较高,传承往往贯穿于漫长的生活生产中例如织锦作为传统苗族女性出嫁的嫁妆,母亲会织造全套苗锦的床品织物随女儿陪嫁到男方,女ル从出生便看着母亲或奶奶经一纬的进行织造,技法的传承由此产生。但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人们不再保守这份传统,许多能熟练掌握手工技艺的匠人都年事已高,无法再从事手工技艺,而她们的后代更愿意从事收入更高行业,不愿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即便现在国家重视非遗传承,但传统手工技艺操作复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其传承模式亟待调整。
3.当代审美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精神世界的裂变,也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手工艺背后的人物和故事挖掘出来,呈现至大众面前,从而拓展其在现代市场的消费群体。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发现大众对传统手工艺和民族民间工艺有独特的情感,但无法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大家都为苗族银饰、西兰卡普、苗族刺绣的美而赞叹,却无法将其佩戴在身上或是装饰于居家环境中。如何将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融合起来,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4.传统保护手段局限
传统的非遗保护手段主要包括博物馆保存、图书出版、传承教育、社会普及、影视记录文化旅游开发等。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文物的保护虽能展示历史,却无法再生;图书的出版无法及时进行信息的更新,资源共享也受到场地、时的限制传承教育存在学程较长,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社会普及的手段较局限,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影视记录不失为一种可持续的保护方式,但受众面不广;文化旅游开发常常在文化与经济两者之间失衡。
四、多维联动——湘西传统手工艺复兴机制
基于上文的研究基础,针对湘西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困境和传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手工艺复兴驱动力的分析研究,反推有效发展路径,构建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产品开发——品牌设计——跨界发展”的多维联动复兴机制。以设计激活机制,使机制中各要素产生联系与互动,多途径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承
1.产品开发
运用协同设计模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分解和重构,分析其于现代社会及市场的适应性元素,从使用需求、文化需求与审美需求三个方面进行提取和归纳,运用设计学的方法开展产品的再开发。根据现代生活方式与审美特征,具体实现路径:文创产品开发、家居产品开发、艺术陈设品开发。使用需求贴近传统工艺本身,延续其原本的使用功能,融入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如苗族银饰,以装饰功能为主,与苗族服饰一同表达苗族人民对美的认识与向往,对于苗族银饰的再开发,我们可以结合使用需求与审美需求,将原本隆重的装饰转化为点缀搭配装饰,使其能更加适应现代服饰的风格。我们也可以拓展其使用功能,如作为空间陈设装置,结合多种材料进行当代性审美的表达,融入当代生活中。
锦燕系列创意家具试图将士家织锦与现代家具结合起来,延续传统土家织锦的织造技艺和图案寓意,运用适应性设计理念,将传统织锦纹样进行打散、重组,并结合木材的色彩、纹样的视觉表征进行配色,实现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2.品牌设计
以扩大传统手工艺品的影响力为目标,明确品牌定位,塑造或更新品牌形象,形成具有借鉴价值的品牌设计方法。结合市场定位,以文化旅游为契机,以旅游纪念品、地方特产为主要产品类型,进行品牌规划,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产品品牌,利于推广与传播。
在建立品牌的基础上拓宽品牌宣传途径,搭建泛媒体化传播平台。有效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推广与宣传,特别在是直播、短视频、微博等新兴交流共享方式盛行的自媒体时代,紧跟时代步伐。在品牌推广策略中融入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讲好工艺故事既能为品牌推广助力,同时也普及了非遗知识。
品牌设计案例:基于湘西蜡染工艺的文创品牌及系列家居产品设计——“一味”。
一味文创产品结合当下消费市场的需求,将有温度、有情,能与人共情的观念,融入到品牌及产品设计中。一味文创巧妙利用湘西蜡染的技艺手法,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表现引发消费者在现实社会中对于坚持的思考。
3.跨界发展
提炼传统手工艺设计符号及设计因子,剖析产业间的关联性,以介入、搭接、融合等途径实现传统手工艺的跨界发展。手工艺+服装设计,手工艺+视觉设计,手工艺+艺术创作都是联系较为紧密的不同领域,可行性较强,在近些年的工艺美术市场,涌现出不少成功的案例。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文化旅游、特色餐饮、民宿酒店、奢侈品等领域为传统手工艺提供了新的机遇。
跨界发展案例:基于苗族织锦工艺的服装设计——“锦·珍”。锦·珍系列服装设计作品,运用苗锦的紧致、素雅与黑色呢子布西欧你改成较强的肌理对比,通过无彩底色弱化织锦的鲜丽色彩,使织锦饰片与大衣并处一块儿相得益彰。
结语
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大众的重视不仅仅是由于时代需求,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种文化回归和文化自党,手工艺成为本土文化认同的表征。手工艺术作品不同于工业化产品,虽然它不具备机器生产的快速化、精细化和批量化等优质特点,但手工艺上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力和其流露出的浓厚情感,是工业化产品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人们内心的向往和趋向。手工艺是体现的是一种最本真的人性,它是更为艺术化、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手工艺复兴是后工业化时代人文情怀在工业产品中的回归。李祖认为“设计史不应该是产品的物态史,而应该是生活的历史因此,传统手工艺复兴不仅仅是传承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需要提升全民意识,从国家到个人,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手工艺复兴,促进人类社会实现生态文明。
注释:
①王祖龙,郑婷婷,王曼苏.传承与转型:湘西传手工艺保护现状调查[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8(11)
②尹婧,安勇.湘西苗族织锦技艺传承的式微及数字化挽救策略研究[J].湖南包装,2017(12)
③方李莉.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生态中国之路[J].民俗研究,2017(1)
④张君.从手工艺复兴看设计教育的文脉重建与人文转向[J].美术大观,2018(11)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XSP19YBZ014)最终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YJC760124)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YBXO0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