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锦池先生编年事略(一)

2021-01-13赵春辉

知与行 2021年5期

赵春辉

[摘 要]主要考述张锦池先生童年发蒙、少年立志苦读、青年时代负笈北大、毕业后志愿来到东北边疆黑龙江省参加工作的事迹,以从事文学活动为主,包括创作与研究等。张锦池先生五岁于私塾发蒙,熟读四书五经,国学功底深厚。少年时期曾流落上海街头,历尽艰辛。后入上海中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在吴组缃先生、吴小如先生等名师指导下刻苦读书,奠定了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红楼梦》的基础。毕业后,先生基于内心深处对共产党和劳动人民的感恩情结,放弃一切先进地方和优厚待遇,四次志愿申请来到东北黑龙江省支边。先生在哈尔滨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前身)工作之初,即发表了红学重要论文,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张锦池;编年;事略

[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1)05-0079-08

一九三七年

先生一岁。

2月16日,先生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县季市镇岔圩埭村。

先生家世代耕读,父邦基公,母严氏,生母朱氏;朱氏生子四,女一。先生为次子。长兄夭折,两弟依次为绣池、炳池,女名立珍。严氏无出。

邦基公颇读诗书,曾进学,任私塾先生。民国时期,邦基公亦曾任靖江季市乡乡长。后与友人投资上海中国拉链有限公司,任职经理。邦基公深明事理,为人公正,见重乡梓。为人评断是非和裁量曲直,父老有口皆碑。中共地下党员周朝生曾任季市乡乡长,其妻亦任书记。后周朝生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妻继续革命,与袁汉民一同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时邦基公初任乡长,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保下二人性命。后因民事不平,乃仗义执言,与靖江县县长相忤,遂愤而辞职。

一九四一年

先生五岁。

先生开始发蒙,进入私塾读书,前后五年。每日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和《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及《左传》等传统文化典籍。

先生在同龄孩童中属天资颖悟者,一篇古文,读上两三遍辄能背诵;上述篇章内容,虽至晚年亦能流畅背诵;令在场诸学生,无不惊愕。

一九四六年

先生十岁。

靖江季市乡建立新式小学,开始招收学生。先生因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入学后不久即跳级至五年。学习之余,先生开始阅读稗官小说、野史杂丛,如《三国》《水浒》《三侠五义》及公案小说等。

一九四七年

先生十一岁。

不到两年,先生即在季市乡新式小学修完全部课程,并顺利考入靖江县初等中学。

靖江襟江近海,有“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之称。县城内魁星阁、孔庙和四眼井等场所,先生课余,常留连之。

一九四八年

先生十二岁。

由于内战,不得不辍学,离开靖江县初等中学。先生随父邦基公一起避居上海,在瑞昌祥瓷碗店当学徒,其间亦教授老板家小孩习字、读书。

2010年,靖江县高级中学举行七十周年校庆,先生作为获邀的三位著名校友之一,进行了讲学和座谈,并向学校图书馆赠送自己的部分著作——《红楼十二论》《西游记考论》《红楼梦考论》等。

一九四九年

先生十三岁。

因上海战事紧张,邦基公将先生寄于外舅家,匆匆携先生庶母由舟山赴台。后居于台中市,以经商为业。

先生寄于上海舅父朱某家,后不得已流落上海街头,成了流浪的“三毛”。白天以推黄包车和橡皮踏车挣钱勉强度日,晚上则到上海第二钢铁厂倒班,不顾钢条烫灼而抢拉之以糊口。夜里没有地方休息,有时就干脆睡在火车站长椅上。若干年后,先生曾向学生们讲起他在上海滩“三毛”的故事,诸生均十分动容,纷纷堕泪。

一九五○年

先生十四岁。

上海第二钢铁厂工人李大明资助先生五万圆金圆券(相当于人民币5元)。先生以此为资,开始经营小地摊,卖荸荠、甘蔗、茶叶蛋等,赖以为生。

在摆摊间隙,先生阅读《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杨家将》和《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说。上钢二厂对面有个杂货铺,老板是一朱姓老伯,特别爱听三国故事和公案故事,先生经常去給他讲上一段。作为回报,朱老伯就请先生吃一碗阳春面。是故,一老一小遂成了忘年交。

一九五一年

先生十五岁。

是年秋,先生热烈响应毛泽东同志关于“办冬校扫盲”的号召,积极参加“冬学扫盲运动”,并被大家推选为扫盲冬校的一名教师。

上海第二钢铁厂和上海市江湾区马桥乡的农民积极响应号召,将朱家浜一块墓地附近的空地进行平整,作为校址;用毛竹作房梁,盖起三间草房,用作教室;用修建滨江新村挖出来的棺材板锯一锯、刨一刨,打成黑板、桌子和凳子,供学员使用。

一九五三年

先生十七岁。

先生在扫盲冬校工作近两年,教学业绩十分突出,受到不同年龄段学员的拥护,因而获得了上海市江湾区人民政府颁发的奖状,被授予年度优秀教师。同时,在上海市江湾区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的推荐和先生自己的争取下,进入上海有恒中学就读。

先生在中断学业八年后,重新回到学校,从初中二年级念起。先生白天在学校攻读功课,晚间仍到上海第二钢铁厂做临时工。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先生各门功课成绩均为优异;从第二学期开始,先生就获得了甲级人民助学金,一直到初中毕业;同时,由于先生成绩优异,被选为学生会副主席、主席。先生当时非常兴奋,曾撰写一文,发表在《文汇报》上,题目是《放下饽荠担子,重新背上书包》。第一段文字,先生若干年后仍清晰地记得:“毛主席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周身,使我有说不出的幸福和快乐。”

一九五五年

先生十九岁。

9月,先生以优等成绩考入上海中学。上海中学创始于1865年,始称龙门书院,1950年更名为上海市立上海中学,是上海市最好的中学之一。

先生考进上海中学,被编入六班;高中读书期间,由于各门功课优异,始终获得甲级人民助学金,并担任校学生会学习部长一职。在校期间,先生对文学兴趣浓厚,曾尝试各种体裁文章创作,比如,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

先生入学不久便创作了小说《深夜一青年》,借以自寓自勉。语文老师娄博生先生给打了五分满分,写下评语:“这篇小说写得十分动人,故事情节是简单的,但是人们看到一个深思好学、刻苦自励、意志坚强的可爱青年的鲜明形象。写的虽然是一件事,却隐约地看到这个青年奋斗的过程。”

一九五六年

先生二十岁。

1月24日至31日,先生在莘庄赵家塘与上海中学1400多名同学参加中共上海市委组织的灭螺行动。归来后,先生创作了散文《农村灭螺记》和诗歌《灭螺在莘庄》。现在,这两篇文章均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农村灭螺记》中,先生曾写道:“一月卅一号的夜晚,是我们工作在莘庄的最后一夜。云层像深灰色的幕布,均匀地布满天空;寒风带着尖锐的啸声掠过地面,天空时而落着零星的雨滴,而合作社的农校门前场地上的汽灯却特别明亮。为了纪念这有意义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开了一个大会——这会在我们讲来,是一个总结大会;而在农民同志讲来,却是欢送大会,综合起来是一个联欢大会。”

1955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杭州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听取了卫生部徐运北同志的关于血吸虫流行病的情况汇报。当即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防治血吸虫病要当作政治任务……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中共中央随即成立了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专门领导小组,并于11月22日至25日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提出七年消灭血吸虫病的大体部署。

一九五七年

先生二十一岁。

是年,先生文学创作数量非常多,各种文学体裁均有尝试。

2月4日,先生在语文老师娄博生先生指导下创作了小说《秀珍和她的姊姊》,并刊于校报《文艺林》。先生非常喜爱此文,刊发后还进行过四次修改,甚至在大学期间还进行过重写,并在文前附上毛泽东《送瘟神》一诗。先生在第二次修改稿《附记》中说:“这篇东西是我高二时写的,本来是一篇作文,因受了娄博生老师评语的鼓励,我作了增删。这便是‘秀珍与她的姊姊’的由来。”

7月7日,先生创作小说《两支猫》,记叙了两支名叫黑姊姊与白妹妹的小猫的故事。

8月27日,先生创作诗歌《稻田里的恋歌》,共分十节,五十五行,内容是以一个青年姑娘的口吻,描写对心上人的思恋。先生在第一节写道:“割稻的小伙子啊,你别再偷偷瞧着我;我知你心中燃烧的火焰!不是我今天不睬你呀,实在田里人太多。稻种黄黄千万颗,你来实习认识了我。颗颗稻种往田里撒,一颗种子落上了我心窝。”细细体会,颇具韵味。

9月,先生创作两幕剧《转变》,记叙了张小明的班主任杨老师来家访的故事。

10月,先生创作散文《美丽的校园》,获得五分满分,文末有老师评语:“写景十分细腻,想象力也很丰富。”是年先生创作十分丰富,有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因为先生的老师担心其偏科,故而接着又说:“我担心的是,你在寫作上是否花了太多的时间,这样会影响你其他的功课,或者身体健康。”

一九五八年

先生二十二岁。

是年秋,先生以优异成绩由上海中学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5年10月,上海中学建校140周年暨1958届同学高中入学50周年之际,先生获邀返校,与诸同学聚于上海中学龙门楼下,共同回忆“上中”读书的岁月。

9月,先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入学,这在先生创作的现代诗《北京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先生说:“广阔的道路上尘土飞扬,尘雾中闪烁着幸福的阳光。英雄们张着双臂,奔扑而来,酷像是孩提时飞向亲娘。啊!北京——毛泽东工作的地方!你这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海洋,在英雄们的汹涌滂沱的思潮里,哪一潮不响着你的声浪;在英雄们热血沸腾的动脉里,哪一滴不闪着你的红光。”

1958年,北大中文系开设的专业有汉语言和中国文学两个专业。先生所修课程及教师分别为:古代汉语,王力先生讲授;文学理论,杨晦先生讲授;现代汉语语法学,由朱德熙先生讲授;普通语言学,高明凯先生讲授;西方美学,朱光潜先生讲授;中国美学,宗白华先生讲授;西方文学,冯至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第一段是游国恩先生讲授,第二段是林庚先生讲授,第三段吴组缃先生讲授,第四段是王瑶先生讲授;宋词专题,夏承焘先生讲授;元曲专题,王季思先生讲授。除此之外,还有周祖谟、浦江清和吴同宝(即吴小如)等先生的专题课。1980年,王力教授到哈尔滨参加学术会议,曾接见1958级北大校友,讲道:“你们五八级是最幸运的,学校给你们配备的教师阵容,不只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至少在五十年内大概是不会有了。”

当时,北京大学中文系规定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安排共修课,不分专业,到大学三年级开始分为不同的专业。先生选修的是中国文学专业。时吴组缃先生正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和现代文学课程,遂指导先生读书,尤其是阅读《红楼梦》。这对先生后来从事红学研究的影响巨大。

一九五九年

先生二十三岁。

从这一年开始,北大文科学制延长为五年。

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攻读课程异常刻苦,各门功课成绩均为优异,几乎全为满分。然而,先生竟然因为成绩优异被“拔白旗”,受到了不应有的批判。

1958年5月,根据中央《关于开展反浪费反保守运动的指示》,北京大学开展“双反”运动,掀起了“拔白旗、插红旗”,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学术思想的高潮;至8月,又提出了“向科学大进军”的大跃进号召。这些都对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了影响。先生尝谓:“我越被批判,就越用功读书,不仅不写检查,还认为其他同学写检查是错误的。”

一九六○年

先生二十四岁。

8月中旬,先生观看北京越剧团演出的《小忽雷》,作《越剧小忽雷观后感》。后亦观看电影《小刀会》,因有感,又写作了小品文《一朵鲜花》。

一九六一年

先生二十五岁。

是年,先生开始写学年论文。4月27日,先生撰写《关汉卿社会理想初探——兼评关汉卿剧作的历史作用》,从现存的文献来看,这篇大二学年论文应该是先生撰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5月,先生撰写《漫谈三国演义中的正统观念、封建迷信及其它》一文,该文曾在班级座谈会上作为发言稿使用,并传阅。

8月,先生升入大学三年级,共修课结束,开始选修中国文学专业,编入文学三班。8月17日,先生撰写学年论文《论薛宝钗的性格及其时代烙印》;11月15日,先生又将此文修改为《试谈薛宝钗——与何其芳同志商榷》。先生这篇论文得到了吴组缃先生的精心指导。先生在《忆恩师吴组缃教授》一文中说:“那时系里规定三年级学生需写学年论文,我的选题是《红楼梦》,由吴老指导。我由于年轻,陶醉于平素的学习成绩,所以好高骛远,想写一写《论曹雪芹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吴老指出这个题目太大,对于一个初涉红学的年轻人不适合,建议我采用于‘个别’显‘一般’的方法,从分析具体人物形象入手,选论薛宝钗,并对我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读一点清史,把薛宝钗这一典型形象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二是要再读两遍《红楼梦》,把薛宝钗这一典型性格放到整个《红楼梦》的形象体系中研究;三是要同时研究一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把薛宝钗与贾宝玉和林黛玉作对比考察 ;四是要好好读一些有关评论文章,既要虚心吸取其成果,更要勇于立异标新。”先生几经易稿,终完成学年论文,吴组缃先生给打了满分五分,并写下评语曰:“不断努力,可以望成。”

9月,先生在吴组缃先生的建议和指导下,撰写《黛玉论》一文。

11月1日,先生泛舟颐和园昆明湖,作诗两首、词一首。其中《胜日游颐和园》诗云:“霞流以凝玉山峰,碧瓦红砖有无中。一塔忽飞青天外,惊风吹开血芙蓉。”《泛舟》诗云:“蓝橙赤绿紫青黄,熏得昆明池水香。欢声笑语舟难载,仍展金翅向斜阳。”《常相思》词云:“晴脉脉,水悠悠,轻舟飞渡白云洲。凌波天际游。 谈笑里,展鸿筹,霰飞桨翼逐风流。劈浪主沉浮。”

11月12日,先生采纳吴组缃先生建议,撰写《谈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兼谈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一文。吴组缃先生特别重视先生该文的写作,为此文撰写了诸多评语,其中有文云:“贾宝玉思想性格中的这些特点,与过去传统的、进步的观点有何不同?继承了些什么?又发展了些什么?有哪些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与社会、时代的关系怎样?它们在贾宝玉身上如何体现出来?又為什么能体现出来?这一段应谈明这些问题。”可见,吴组缃先生指导得多么精细、多么认真!

一九六二年

先生二十六岁。

3月29日,先生整理、抄写诗词共十六首,除前列三首题“去年国庆节”外,其余十三首均题为“三月二十九日夜”。其中有赠《黄露二首》,诗后跋曰:“黄君病前与叶某相爱,病后为叶某所弃。思黄君虽心有皓魄,而貌不甚美,叶某屡嫌之。问君有志,怅然不已。”《黄露二首》其一有句云:“甘露有意石无意,腐叶无知芽有知。我劝黄君重抖擞,碧梧终引凤凰楼。”先生称黄露为“甘露”,称叶某“腐叶”,笔端流露了鲜明的爱憎之情,也尽显对友朋关切之情、激励之意。

5月19日,先生撰写《红楼梦的历史内容及曹雪芹的世界观》一文。论文完稿时,先生在病中,作《病中吟》绝句。其诗云:“寸心为春木,体愁若秋林;熙熙风雨后,一茂一凋零。”

6月5日,先生撰写《杂谈对文艺遗产的继承》一文;6月10日,先生撰写《试论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及其发展》一文,共计二万七千字。

7月7日,先生撰写《试论水浒的结构》一文,文中针对吴组缃先生的“水浒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观点,提出“水浒的结构是完整的,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而这种缺陷,对于整个水浒结构来说,只不过是白玉之瑕”的观点,进行商榷。

7月18日,先生撰写论文《从曹操和刘备的形象看〈三国演义〉中的正统观念》,获得吴小如先生指导。吴小如先生评语曰:“分析《三国演义》中正统思想的三个特点很有见地。但全文还存在两个缺点:‘从历史阶段看人民的倾向性,谈得太笼统,没有注意到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前幅分析曹操一段,语言太堆砌,太文,不免有油腔滑调之嫌。照我的意见,这篇文章不如《论薛宝钗》一篇深刻、扎实’。”

8月10日,先生撰写了《曹雪芹的世界观及其思想倾向》一文,共计二万六千字。

8月23至24日,先生在大学宿舍22斋414室集中创作现代爱情短篇小说《婚事》,后又创作短篇小说《四世同堂》。

9月,先生升入大学四年级。11月,先生尝试撰写古诗方面的论文,有《鸿雁试译》《温故而知新》等,其中《温故而知新》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使用效果。

一九六三年

先生二十七岁。

3月8日,先生撰写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庾信的拟咏怀诗;4月21日,先生撰写毕业论文另一部分——庾信诗赋的思想内容及诗人的自我形象;4月30日,先生撰写毕业论文最后一部分——庾信诗赋的艺术成就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7月7日,先生撰写毕业论文完整稿,拟题为“庾信在南北文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指导老师是林庚先生。先生的这篇毕业论文获得优异,在毕业论文总结大会上,受到系主任王力先生极力称赞。

7月,先生修完北京大学中文系课程,以全部课程获得优异、连续五年获得甲等人民助学金毕业。

先生毕业后,放弃一切先进地方和优厚待遇,前后四次提出申请,志愿赴黑龙江支边。先生尝言:“我从初中二年级一直到大学毕业,全部靠的是甲级人民助学金。所以在我的内心深处对共产党和劳动人民有一种感恩情结。正是这一种感恩情结,才使得我大学毕业时,响应党的号召,四次申请来到黑龙江支边。”

9月,先生入职哈尔滨师范学院,任助教,担任现代文学课程教学。11月15日,先生撰写《试论鲁迅小说的民族形式》,分为语言、性格、环境、景物等四部分。认为:“内容不能脱离形式而存在,完美的民族形式,一定是民族的思想内容与民族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的有机统一体。鲁迅的小说,它植根于我国人民生活的土壤,根须吸取着我国古代文学的泉流,枝叶承接着外国文学的雨露,结出我们民族形式的花果。”11月28日,先生撰写《〈祝福〉的艺术结构及其刻画人物的手法》论文,用作品实证鲁迅小说的民族形式。

一九六四年

先生二十八岁。

1月15日,先生的论文《论薛宝钗的性格及其时代烙印》发表于《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第一期。这是先生参加工作后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可谓处女作,亦是代表作。

5月6日,先生重读大学习作《试论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及其发展》,修改为《试论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并补入注解六条。

9月,先生为六四级学生开设文选与写作课;同时,先生任六四级六班班主任。這是先生第一次开设文选与写作课,也是第一次当班主任。先生既珍惜选修课的教学,更珍惜与六四级六班三十名同学的感情。

先生多年后撰文回忆说:“我当班主任,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唯一的一次,我在本系开文选与习作课,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是唯一的一次。那是在他们一年级的时候,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所以,虽弹指三十一年过去,一切还是那么记忆犹新。作为班主任,我与他们一起开班会,一起过团的组织生活,还一起跳集体舞,我爱他们的天真,他们原谅我的任性。”

一九六五年

先生二十九岁。

4月16日,先生撰写评论苏联电影《晴朗的天空》的论文。先生在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影响下,批评了该部电影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性质,同时,赞美了该影片的主题是“爱情和忠诚的颂歌”,认为该部影片提出了“人类幸福的最高准则”,强调“恰恰是这种所谓的爱情和战争的悲剧性冲突,及其非常尖锐的对立性质,构成了作品的深刻基础”。

《晴朗的天空》是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由著名电影导演格里高利·丘赫莱依执导。影片上映于一九六一年,讲述了一名飞行员在战争中被俘,后来经历了受迫害和历尽艰辛恢复名誉的故事。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屈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