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溍学术编年

2016-03-15蒋婷玉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编年学术思想

蒋婷玉

(浙江科贸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管理系,浙江 金华 321019)

黄溍学术编年

蒋婷玉

(浙江科贸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管理系,浙江 金华321019)

摘要:黄溍是元代著名的儒学名臣和文学家,婺州义乌人(今属浙江金华地区浦江县)。在此主要以黄溍的存世著作、学术活动为中心,同时采撷各类史书,以及地方志文献,并以年月先后为线索,全面地梳理黄溍一生的诗文撰著、师友交游、仕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学术思想和人格精神。

关键词:黄溍;学术思想;编年

黄溍作为元代著名的儒学名臣和文学家,与柳贯、揭傒斯、虞集并称“儒林四杰”。然而,作为元代影响至深的金华学人之一,迄今为止有关他的学术编年研究,比较系统的、专门的论著还不多见。孟子有言:“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鲁迅也说:“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且介亭杂文·序言》)

一、入仕之前

黄溍生于至元十四年(1277),卒于至正十七年(1367),至元十四(1277)之前宋元战争仍在持续,至正二十七(1367)之后农民起义全面爆发,黄溍所生活的年代,正好是元朝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因此,其生活、游历以及学术思想没有受到外部因素的重大影响,所以更加完整,也便于研究考察。

黄溍在入仕之前,即延祐二年(1315)中进士之前,其作品及学术思想可分为婺州受学时期、杭州游学时期、科考时期三个阶段。入仕之后,即延祐三年(1316)任宁海县丞到至正十七年(1357)去世,其作品及学术思想可分为沉浮州县、初入朝中、为父服丧、二度入朝、江浙儒学提举、三入朝中、终老故里七个阶段。黄溍早慧,八岁入学,受学于傅肖说(字商佐)。《黄溍全集》卷二十二《跋傅氏所受诰命》云:“溍八岁入学,受学于傅先生,后七十年,乃与先生从孙傅藻游。”十二岁,从学于王炎泽。十五岁已能写文章,虽然年轻,但是文辞之间已经展露其思想文风,语词清雅、较有见地。同时,他出身在一个儒籍之家,青少年时期,师从当地名儒,为今后文名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婺州受学时期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辛卯(1291)15岁[1]

黄溍已能写文章。《黄溍全集》卷三《上宪使书》云:“某生而寒身微,赖家世遗绪,不失身于农工商贾之列,幼而知书,年十五六,而能属文,时之钜工宿学,皆与之进,莫不玩其华而望其实也。某于是忽然以疑,释然以悟,尽弃俗学之陃,而务极其业于力之所至,凡圣贤精神心术之妙,古今废兴治忽之由,固当窃窥之,而未始敢以为有得也。”[1]

元成宗元贞元年乙未(1295)19岁[1]

弱冠时,学为诗,同郡柳贯、王申伯(表字)、陈森(茂卿)、方樗(子践)、方梓(子发),皆以能诗称者也。

元成宗大德二年戊戌(1298)22岁[1]

西游钱塘,谒见龚开、周密、仇远、白珽、刘濩等遗老名士。作《刘声之炉亭夜话》(卷二)。过桐庐,作《过谢皋羽墓》(卷二)。

2.杭州游学时期

元成宗大德三年己亥(1299)23岁[1]

在杭州游学。在杭州识吾洐。与杨载缔文字交。

《黄溍全集》卷一《昆仑歌寄吾丘子行》。是年前后作《题李坦之诗卷》。见《黄溍全集》卷一。《吴礼部诗话》:“钱塘李坦之,早岁入道洞霄宫,……坦之遂出山。大德中,留兰少溪,与予极相得,时诵叶、邓。有寄友诗云……”(按:李坦之,钱塘人)。学古文于邓牧。是年前后作《寄仇仁父先生》《三月三日西湖舟中》。见《黄溍全集》卷二。

元成宗大德六年壬寅(1302)26岁[1]

王肖翁为静江教授,作《送王傅朋静江教授》诗送之。王袆《王忠文公集》卷二十三《故松江府判官致仕王公墓志铭》。

元成宗大德七年甲辰(1304)28岁[1]

在杭州。泛游西湖,见赵孟頫,作《甲辰清明日陪诸公入南山拜胡侍郎墓回泛舟湖中》。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丁未(1307)31岁[1]

是年,刘应龟卒(1244-1307),黄溍作有《山南先生挽诗》。是年,方回卒(1227-1307),龚开卒(1222-1307)。

元武宗至大二年己酉(1309)33岁[1]

是年或是年前曾至金陵、宣城。二有,作《陆君实传后序》。序见《黄溍全集》卷三。作《送吴良贵之京口学正》。见顾瑛编《草堂雅集》卷二。

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34岁[1]

作《次韵答儒公上人》。寄诗一卷与吴师道。或于是年作《杭州寄里中一二同志》。春,与中谨言、张枢等游金华北山,作《金华山赠同游者三十韵》。《吴礼部集》卷十六《北山游卷跋》:“右《北山纪游诗》一卷,金华中谨翁审言、乌伤黄溍晋卿、兰溪吴师道正传、东阳张枢子长释无一之所作也。”

元武宗至大四年辛亥(1311)35岁[1]

是年前后作《送孔周卿序》。是年,石一鳌(1230-1311)卒。黄溍作有《石先生墓表》(本集卷三十)。是年,牟(1227-1311)卒。黄溍作有《大卿牟公挽诗》。

3.科考时期

元仁宗延祐元年甲寅(1314)38岁[1]

以《太极赋》折服考官。考官为贡奎、李洧孙、徐照磨。

《黄溍全集》卷十八《霁峰文集序》:“延祐初,朝廷设科取士,溍以非材叨预荐书,先生实预秉文衡。”这一时期,黄溍生活比较安定,专心游学结交天下文人雅士,其文学思想也展现出黄溍一生从容淡静,操守儒学的精神本质,其学问谨严、人品高洁,是古代士大夫中难得的坚持操守、表里如一、身体力行的文人。其独特的士大夫精神部分,更是展现了黄溍作为中国古代士大夫之“正”者的典型。

黄溍是延祐首科进士,元代江南仕宦成功儒士的代表人物,在江南士人入仕极为困难的元朝,他的经历具有代表性。黄溍身为元朝统治下的南人,受到前朝遗老的影响而“绝无仕进意”,然而他又深受儒家思想洗涤,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他经历了由儒补吏,却因羞于与富家贵游子弟相比而毅然退隐归家。游宦期间,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彷徨。科举的诏行给他带来了希望,从此踏上了仕途,沉浮州县十五年,终于荣登朝中,随之而来的是显荣富贵,但却是冷官虚职。

为了验证面向广义能耗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优化模型的有效性,以某柔性作业车间内3种工件的生产调度为例,进行柔性作业车间调度优化。

二、入仕时期

纵观黄溍一生,以延祜二年(1315)登第为坐标,大体划分出明显不同的两个时期。在后期除因丁父忧、丁母忧而归故里,基本上在朝廷与地方持续任职:在地方上,初任宁海县丞,历两浙都转运使石堰西场监运、绍兴路诸暨州判官;在朝堂上,曾任应奉翰林文字、国子博士、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最高进阶中奉大夫。这一时期也是黄溍学术思想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

1.“由儒补吏”、游仕时期

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1315)39岁[1]

拜谒程钜夫、赵孟頫。与周应极、周伯琦父子游。元明善首充考试官,及廷试,又为读卷官。中进士,授将侍郎、台州路宁海县丞。

元仁宗延祐三年丙辰(1316)40岁[1]

黄溍作诗《初至宁海》。陈樵诗见《鹿皮子集》卷二。“陇蜀衣冠尽,中都鲁一儒。明时用文章,荣秩映江湖,为治须三尺。起家只五车。天台山水地,倘可曳长裾。”

年逾四十,即独榻于外。九月九日,作《题脱返棹二图》。题云:“二图作于宝祐丙辰,后六十年为今延祐丙辰,公之孙溧水教授君(牟应龙)”,按:牟应龙(1247-1324),字伯成(成甫),号隆山,湖州人,牟献子。宋咸淳七年进士,授光州定城尉。元初不会仕,后发家贫,出教授溧阳,以上元县主簿致仕。泰定元年卒,年七十八。

作《石台纪游诗序》。序云:“石台距县治仅五里,……予佐县之又明年,始合耆俊之士登斯台。……唯庆元诸老题咏故在,徘徊久之。”

元仁宗延祐七年庚申(1320)44岁[1]

任宁海县丞。秋,为江西乡试考官。作《江西乡试南人策问》。遇同郡王申伯。《书王申伯诗卷云:“延祐庚申秋,予忝预校文闱,会申伯由闽阃白事中书行署,相与握手道旧故。”

元英宗至治三年癸亥(1323)47岁[1]

七月,这赵孟頫所书《绝交书》作跋。作《鄞县义役记》。作《送曹顺甫序》。是年,黄溍作有《祭永康胡先生文》(《黄溍全集》卷二十三)。杨载卒(1271-1323)。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1324)48岁[1]

作《平江西虹桥记》。

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丙寅(1326)50岁[1]

作《诸暨州乡贡进士题名记》。作《诸暨州谒庙祝文》。是年前后,作《诸暨州劝农文》。

元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1327)51岁[1]

任诸暨州判官。是年,胡一中、杨维祯中进士。作《送胡允文绍兴录事》《送杨廉夫天台县尹》。在诸暨,遇同门学长蒋朋龙。蒋卒,作《蒋君墓志铭》。

元泰定帝泰定五年致和元年戊辰(1328)52岁[1]

任诸暨州判官。作《诸暨休日偶书》诗。作《前承务郎王公(昌世)墓志铭》。作《慈溪黄君(正孙)墓志铭》。

元文宗天历三年庚午(1330)54岁[1]

《黄文献公集》附录苏天爵《题黄文献公纪行诗后》

元文宗至顺二年辛未(1331)55岁[1]

作《上京道中杂诗》十二篇。参见上一年系年。在京师见赵舟中见赵翁,作《送赵继清潮州推官》。

《黄文献集》卷四《书赵继清诗集后》:“延祐初,予以非才,叨缀本第。浮沈州县,十有六年。晚通朝籍,乃与继清相见京师。” 作《送仇治书赴陕西行台》。

十二月望,因父死,去官南奔。作《追荐先父疏意》。

九月十日,为胡助作《题上京纪行诗后》。十二月,作《乡学记》。作《格庵先生(赵顺孙)阡表》。作《故陕西诸道……行中书省平单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溢文忠张公(养浩)祠堂碑》。作《乡贡进士项君(良才)墓志铭》。作《智者勤禅师(道勤)塔铭》。是年前后作《寿光寺记》。

元文宗至顺三年壬申(1332)56岁[1]

在钱塘遇夏洪参,为其作《夏生文稿序》。作《霁峰李先生(洧孙)墓志铭》。作《永嘉县重修海隄记》。作《净居寺记》《满心寺法堂记》。

2.为父服丧时期

元文宗至顺四年癸酉(1333)57岁[1]

服丧。四月,与张枢、吴师道等游金华北山。本集卷六 《予与子长以庚戌(1310)之春癸酉(1333)之夏两至赤松……》。卷九黄溍遗书吴门,求柳贯作其父黄铸行状。

作《浦江县三皇庙记》。作《武义县尉萧君(资)墓志铭》。作《陈子中墓碣》。作《送八元凯序》。

元顺帝元统二年甲戌(1334)58岁[1]

作《袁通甫墓志铭》。作《玄门高士陆君(应祥)碑》。

元顺帝至元二年丙子(1336)60岁[1]

与辉公,许存仁(元),汪元明(祀)游。是年出发,北上京师。秋,校文上京。作《同王章甫待制校文上京八月十五夜宿龙驿》。在京城送同年王弁,作《送王君冕归长安》。是年前后,作《送吴生归黄岩诗序》。或于是年作《裕庵记》。作《杏溪祠堂记》。作《赠月江术士》。

元顺帝至元三年丁丑(1337)61岁[1]

作《江浙官医提举葛公(应雷)墓志铭》。作《奉训大夫武昌路诸色人匠提举漆君(荣祖)墓志铭》。作《秋江黄君(一清)墓志铭》。

3.二度入朝、江浙儒学提举时期

元顺帝至元四年戌寅(1338)62岁[1]

在京师任承直郎、国子博士。约是年寄书柳贯。

《柳待制文集》卷六《得晋卿博士自京寄书道左辖王公参议韩公存省顾问之意》。是年前后,作《国学蒙古人策问》《国学汉人策问》《堂试汉人策问》《堂试蒙古人策问》。是年前后,作《国学仙设先师配们祝文》。

元顺帝至元五年己卯(1339)63岁[1]

在京师任承直郎、国子博士。在京期间,与刘遂初(表字)、周伯琦、任大瞻(表字)、王士点等游西山。为周伯琦作《致用斋诗集序》。约是年作《苏御史治狱记》。是年前后,为萧存道作《群玉集序》。

元顺帝至正元年辛巳(1341)65岁[1]

授江浙儒学提举。与张雨、刘衍卿、杨维祯等游。嘱杨维祯代作应酬之文。作考题《江浙乡试蒙古色目人策问》《江浙乡试南人策问》。作诗《试院诸公同泛西湖》。溍弟子高明(则诚)于是年乡试中试。

十一月十四日,游宝乘寺,作《跋寻僧图》。作《送赵尧臣序》。作《蒋君(宗简)墓碣》。作《新城县学大成殿记》。作《丹阳县尹致仕薛君(观)墓志铭》。作《雅州知州钱公(文煜)墓志铭》。约是年,作《饶州路儒学教授许君(熹)墓志铭》。是年前后,收陈基为徒。陈基归时,作《送陈生归天台》。作《元故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使于公(九思)行状》。作《弘文裕德崇仁真人薛(玄曦)碑》《玄明宏道虚一先生赵君(嗣祺)碑》。作《安阳韩先生(性)墓志铭》。

元顺帝至正二年壬午(1342)66岁[1]

在杭州任江浙儒学提举。游龙井,与同郡士大夫及方外士凡四十有一人至南山谒胡则墓。五月,遗弟溥国、淇谒墓祭告,作《先大夫封赠祝文》。是年前后,作《行中书省上梁文》。作《江阴吴君(方)墓志铭》。作《溧阳孔君(池诗)墓志铭》。作《化州路儒学教授王君(勋)墓 志铭》。四月二十,作《天目山祷雨记》。九月,作《邵氏义塾记》。在杭州期间与张雨往来。作《海盐州新作大成乐记》《海盐州三皇庙祭田记》。作《江浙行中书省左右司题名记》。作《重修绍兴路儒学记》《重修钓台书院记》《婺州通济桥记》。

是年或是年后之某年作《化城院记》。是年前后,作《行中书省禳火醮青词》。作《古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王公(都中)墓志铭》。

元顺帝至正三年癸未(1343)67岁[1]

友人金华张枢被命修三史,亦不赴。胡助北上任国史院编修。黄溍作《送胡古愚》诗。作《上清资圣院复田记》。作《榖城县蒋君(吉相)墓志铭》。作《霁峰文集序》。作《翰林待制柳公(贯)墓表》。作《青田县尹郑君(德璋)墓志铭》。

元顺帝至正四年甲申(1344)68岁[1]

作《义乌县学明伦堂记》《义乌县尉司记》。作《凤凰山禅宗大报国寺记》《上天竺寺观音殿记》《天竺灵山寺大殿记》《菁山普明寺记》《普明寺藏殿记》。作《弥陀兴福教院重建大殿记》。作《松江嘉定等处海运千户杨君(枢)墓志铭》。作《龙翔集庆寺笑隐禅师塔铭》。作《元故正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卢公(景)行状》。

元顺帝至正五年乙酉(1345)69岁[1]

作《送胡季珹序》。十二,作《先考墓志铭后记二首(一)》。

元顺帝至正六年丙戌(1346)70岁[1]

正月,谒墓祭告,作《先大夫封赠祝文》。作《龙虎山仙源观记》、作《吕君(机)墓碣》《闽清县主簿张君(暨)墓志铭》。作《送冨州陈教授诗序》。作《记高祖墓表后》。作《从仕郎绍兴路诸暨州判官致仕蒋府君(葵)墓志铭》。作《乐平朱君(以寔)墓志铭》。

元顺帝至正七年丁亥(1347)71岁[1]

春,作《义乌先达题名记》。二月,作《八世祖墓重建石表记》。作《蒋山宝公塔记》。作《真如观主寿公塔铭》。是年前后应周伯琦求,作《汴梁稻田提举周公(应星)墓志铭》。作《都功德使司都 事华君(埜仙)墓志铭》。宋濂代黄溍作《跋清凉国师所书栖霞碑》。

约是年作《蛟峰先生(方逢辰)阡表》。 作《杭州路儒学兴造记》。作《送徐彦礼赴冀州序》。作《沿海上副万户石抹公(明里帖木儿)神道碑》。作《奉议大夫御史台都事李公(拱辰)墓铭》。作《赠文林郎江浙儒学副提举许公(嗣)墓志铭》。

4.三入朝中时期

元顺帝至正八年戊子(1348)72岁[1]

四月,作《荣禄大夫大司空……佛心普慧大禅师北溪延公塔铭》《云兴公舍利塔铭》。八月,由上京还大都。作《上都大龙光华严寺碑》。十一月,作《丞相冀宁文忠王(铁木儿达识)祠堂记》。作《跋翠岩画》。作《监修国史题名记》《翰林国史院题名记》《上都翰林国史院题名记》《上都御史台殿中司题名记》。作《戴氏义塾记》。作《元故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文忠李公(孟)行状》。作《将仕佐郎台州路儒学教授致仕程先生(端礼)墓志铭》。作《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追封齐国公谥武宣刘公(国杰)神道碑》。作《御史中丞赠推诚济美功臣……追封冀国公谥忠萧董公(守简)神道碑》。作《勅赐康里氏茔碑》作《华亭黄君(允恭)墓志铭》。作《嘉议大夫佥宣徽院事致仕孙公(伯颜)墓志铭》。作《盤峰先生(孙潼发)墓表》。作《奉议大夫同各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事傅公(进)墓志铭》。作《处士苏公(诚)墓表》。作《赠从仕郎某官陈府君墓志铭》。作《真定路总管府达鲁花赤致仕道家奴嘉议公墓志铭》。作《宜人贺氏墓志铭》。

无顺帝至正九年己丑(1349)73岁[1]

作《胡侍郎(则)庙碑记》。约是年作《平江承天能仁寺记》。作《跋曾大父除武学谕诰》。作《应中甫(本中)墓志铭》。作《宜人陈氏墓志铭》。作《颖川郡太君江氏(爱)墓志铭》。作《承务郎富阳县尹致仕倪公(渊)墓志铭》。作《承务郎建德路县尹致仕徐君(沂之)墓志铭》。作《江浙行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致仕陈君(遘)墓志铭》。为朵尔直班跋御制“庆寿”二字。《恭跋御制庆寿二大字》是年前后作《恭跋赐名哈刺拔都儿御书》《恭跋命哈刺拔都儿充捧案官御笔》《恭跋御赐永怀二字》。作《广东道都转运盐使……追封高昌郡公谥忠愍合刺普华公神道碑》。作《御史中丞……追封平阳郡公谥文靖徐公(毅)神道碑》。作《危母欧阳氏墓志铭》。

此时,可谓黄溍学术思想的集大成时期。黄溍在文学思想上的“师心”“任气”等观点对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有着先导作用,黄溍深谙孟子诗学,在史学、心性、文气等层面上深受其影响,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一种与山水画境界相通的清秀之美。总之,黄溍的文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三类。

1.文道合一——即在事功与义理之间

从学术渊源、地缘和亲缘关系看, 黄溍与事功之学都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他师宋代倡导事功之学的陈亮的四传——方凤先生。《黄文献公集》卷四《先世墓铭后记》详述了黄氏先世与义乌宗氏( 有名人宗泽, 义乌事功之学推尊宗泽) 、喻氏及龙川陈亮的密切关系。同时,黄溍师事石一鳌, 石氏之学得之王世杰, 王氏出徐文清之门, 而“文清之学, 盖亲得于考亭( 朱熹) ”。由此一系而言, 朱熹四传而至黄溍。

2.黄溍论“养气”说——在心、气、理之间

心学文论:“诗成于心”。(《黄文献公集》卷四《题山房集》);气学文论:“任气”以为文。《黄文献公集》卷六《霁峰文集序》)中写到:“宇宙间清灵秀淑之气,未有积而不发,天不能悶藏而复出以为文,遭时遇主,咏歌帝载,黼黻王度,则如五纬丽天,下烛万物,有目者熟不仰其余光?退而托于空言,以俟来哲,则如珠捐璧委,而辉山媚川,终不可掩。盖有得于天者,不必皆合于人,显晦虽系乎时,天之所不能闷藏者,人亦不能闷藏之也。此理之所必至,夫何疑焉?”;理学文论:“志以御气”。[2]《黄文献公集》卷四(《书吴善父哀辞后》)。在黄溍看来,为诗者创造诗文均是因为情感上有所触动,才会借用文字来抒发情感的,也正是由于诗文是作者感情的倾注,所以读者才会感同身受,达到契合,而那些“格力”,“语意”的外在表现形式,因为选择的不同,故也表现出一定的高下之别,这不是外界强求所能统一的。[3]

3.黄溍“师心”观念

黄溍在提出不可盲目的“师古”的观念后,又进一步提出了“诗生于心”的理念。[4]在《跋竹静斋记》中:“竹,物也;动静,境也,物我混融,境智冥合,则静且不有,而况竹乎?”“物我混融”,这是将人与身外之物完全统一的最高境界,完全是一致的。竹既是我,我即是竹。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或是限制,完全是真实的写照,是人心的最为透明的反映。在这种状态下创作的诗文才是“成于心”的最佳表现。在《山南先生集后记》中,黄溍写到:“辞必己出”。[5]

三、归隐故里——林泉思想再现

至正十年(1350)四月,黄溍年已七十有四,终于告老还乡。他南归故里后,悠然生活在稠州乡村田野间。[6]但他依然勤治学,严修身,到老不懈怠,尤其是吟诗作赋,意趣不减当年。他“遇佳山水则觞咏其间,终日忘去”。其间所作之《秋怀五首》,黄溍晚年心绪渐归于平复,如他在《赠月江术士》诗中说:“坐阅人间六十年,始知我命不由大。千江一月无分照,枝北枝南影自偏。”人间不平事看多了,请命也无用,感慨甚深。[7]终老故里,修养身心。

元顺帝至正十年庚寅(1350)74岁[1]

四月,作《翰林学士承旨致仕脱脱公神道碑》。四月九日,奉诏撰《资德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董公(士恭)神首碑》。奉诏撰《资善大夫河西陇北道 肃政廉访使凯烈公(拔实)神道碑》《朝列大夫佥通政院事……追封鲁国公札刺尔公(别里哥帖穆尔)神道碑》。作《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元成文上和翊运大真人……知集贤院道教事夏公(文泳)神道碑》。作《答禄乃蛮氏先茔碑》。作《张子长(枢)墓表》。作《上大夫延平路总管韩公(国宾)墓志铭》。柳贯卒后七年,黄溍撰石表辞一通。[8]作《半山报宁寺记》。作《赠承事郎同各奉化州事中府君(应咸)墓志铭》。作《山斋喻君(高)墓志铭》。约是年作《秦君(士龙)墓志铭》作《大庆寿禅寺住持秋亭禅师亨公(洪亨)道行碑》。[9]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75岁[1]

或于是年作《送郑仲舒还朝序》。作《嘉兴天宁万寿禅寺记》。(见《黄溍全集》卷十三);作《重修月泉书院记》(见《黄溍全集》卷十四);作《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陈公(萍)神道碑》(见《黄溍全集》卷二十七);作《承直郎庆元路总管府判官致仕王君(奎)墓志铭》;是年前后,作《中宪大夫淮东道宣慰副使致仕王公(艮)墓志铭》。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76岁[1]

在婺中,三月游左溪。与胡住饮于越园,门生王祎、李唐在侧。黄溍作《次韵答胡古愚博士》。离任作《延福太监张公(观)墓志铭》。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癸巳(1353)77岁[1]

在婺中,三月游天宫。作《项可立墓志铭》。作《婺州路新城记》《绍兴路新城记》。是年,干文传卒,其子求黄溍作《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干公(文传)神道碑》。十二月作《外舅王公墓记》。是年,千文传卒(1276-1353)。

元顺帝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78岁[1]

在婺中,游金华法华山。作《松溪县新学记》。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乙未(1355)79岁[1]

贡师泰来兰溪,于王祎处得危素所编《金华黄先生文集》,作《黄学士文集序》。八月甲子,黄溍作《贡侍郎文集序》。作《屏山处士王君(琰)墓志铭》。作《东阳李君(谦亨)墓碣》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81岁[1]

七月,江浙左丞相邀黄溍咨议省事,以病力辞。闰九月五日(1357年10月18日),卒于家。

参考文献:

[1]黄溍.黄溍全集[M].王廷页,点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2]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纪兰香.试论黄溍的诗文创作及其文学观[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4]纪兰香.论述黄溍的题画诗[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5]龚景中.黄溍书画和他的士大夫精神[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6]刘丽红.简论元代文学家黄溍的文学思想[J].文化学刊,2007(3).

[7]刘萍.黄溍诗歌的人格映现与美学特征[D].广州:暨南大学,2008.

[8]慈波.试策与黄溍的政治胸怀[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9]孙克宽.儒雅雍容之黄溍:金华之学述评之三[J].图书馆学报,1971(11).

责任编辑:张彩云

收稿日期:2015-11-20

作者简介:蒋婷玉(1972-),女,浙江金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1-0136-04

猜你喜欢

编年学术思想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索尼微单TM相机编年册
苏轼存世书法作品目录编年的意义与构想
苏词编年百年回顾与反思
影像编年:色彩美学、造型风格与跨界追求——论导演张艺谋
蒲松龄《抱病》《病足》《念奴娇》等诗词编年推断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