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孩子从寺庙拉回课堂
2021-01-13唐德彬
文/唐德彬
走百户千家,进寺庙佛堂,就是要让村里学龄孩子都能进学堂。
5月6日上午,五一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的3位扶贫干部就马不停蹄地前往各中心学校,了解新入学的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扶贫先扶智
作为四川销售派驻川西高原藏族小山村的扶贫干部,刘智刚这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就是“控辍保学”。用他的话来说:“走百户千家,进寺庙佛堂,就是要让村里学龄孩子都能进学堂。”
◇孩子离开了寺庙,来到学校读书。 供图/岷江销售公司团委
“扶贫先扶智”。为使这个村适龄孩子全部接受义务教育,逐步改善高原小山村长期存在的文化水平低的现状,4月初,在疫情相对平稳后,刘智刚就带领驻村工作队员,拉开了“控辍保学”工作序幕。他们挨家挨户,宣传国家《义务教育法》和四川省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他们苦口婆心,讲解只有将孩子送进学校,接受系统教育,做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能实现彻底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的目标。
针对部分因特殊情况辍学的适龄孩子,刘智刚他们的“控辍保学”工作更艰难、更辛苦。因家中宗教信仰原因,卡机岗村村民俄尖足的小儿子罗让桑周,从小就被送到了当地“郎木寺”为幼僧,目前已11岁了,还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动员这些自幼为僧的孩子进学校读书,既涉及民族政策又涉及宗教政策,工作方式方法需要非常慎重。为此,刘智刚在3次到俄尖足家做通了孩子家庭的工作后,又多次驱车近百公里前往郎木寺,与寺庙管委会协调沟通,终于在开学前让罗让桑周走进了崇尔中心学校的课堂。
+跑断了腿
四川销售派驻若尔盖县占哇乡的党委副书记三保,这段时间也面临着和刘智刚同样的问题。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村民们大多不愿意送已到读书年龄的孩子进学校读书。
三保所在的乡是半农半牧区,家家户户养牛养羊,村民的孩子们七八岁起就成了放牛放羊的“主力军”。另外,由于宗教的影响,有些村民认为孩子进寺庙当幼僧比进学校读书更体面。这就使三保他们的“控辍保学”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为了使这些学龄孩子能进学校读书,三保和驻村工作队员可是操碎了心,跑断了腿,说哑了嗓子,并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如对家中养牛、养羊劳动力缺乏的村民,则动员他们加入村集体合作社,既能解决他们人手紧张的问题,又能增加养殖业的附加收入。对从小就进入寺庙为僧的孩子,则向其家长和寺庙管理人员详细讲解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动员他们让孩子们走出寺庙,进校学习。
占哇乡村民壮卡足的儿子尕让泽仁,从小就在纳木寺当幼僧,如今已16岁了还没进过学校的门。为了让尕让泽仁读书学知识、学文化,三保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多次往返于纳木寺和壮卡足的家中,既要做壮卡足和尕让泽仁父子的工作,又要做纳木寺管委会和经师的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尕让泽仁离开了寺庙,决定到学校读书。
开学那天,三保自己掏钱给尕让泽仁买齐了衣服、鞋子和学习用品,把他送进了学校的大门。
+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四川销售派驻若尔盖县嫩哇乡塔哇村的第一书记罗佳棋,则把“控辍保学”的工作重点放在了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身上。
每年,嫩哇乡都有100余人前往甘肃玛曲等地务工。4月初,罗佳棋和驻村工作组通过逐家逐户走访排查后发现,塔哇村不少12—16岁的孩子辍学随父母到外地务工去了。
“不能让一个适龄孩子辍学。”罗佳棋和驻村工作队员排查后,第一时间开始了艰苦的劝返入校工作。
“您好!您是当州甲的父亲吧?我们想告知您郎木中学即将开学了,您什么时候让当州甲回来上学。”这是罗佳棋打给塔哇村民日科的电话。但日科接到电话后,就匆忙挂断了电话。
随后,罗佳棋从村干部口中得知:当地习俗,孩子十四五岁后大多随父亲外出打工挣钱去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电话里是无法做通家长们工作的,我们得去甘肃务工地点现场动员孩子回来读书”。罗佳棋与驻村工作队员商量后,决定首先攻破日科这一“堡垒”。随即,罗佳棋一行驱车2个多小时,来到了日科务工的甘肃玛曲县某工厂,耐心地向日科及当州甲宣传国家义务教育法及省州各类资助政策,重点讲明当州甲只有读书后有知识、有文化今后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有更多的收入过更好的生活等。最终罗佳棋他们终于做通了日科和当州甲的工作。
随后,罗佳棋和驻村工作队员们又通过跑工厂、到工地现场做工作的有力有效举措,“控辍保学”取得了丰硕成果。4月底,当地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和16岁的当州甲一样再次迈进学校大门的就有29名适龄孩子。
解决了学龄孩子们的入学问题,罗佳棋暂时松了一口气。但随后,他又开始为成立“嫩哇乡教育基金会”忙碌了。筹集“教育困难救助金”,是成立基金会的核心。为此,罗佳棋通过个人关系,找到了“华乐教育资金”得到了10万元的捐款。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些教育基金为基础,让更多的学龄孩子进入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逐步改善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村民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更好地实现既扶贫又扶智的目标。”罗佳棋对记者说。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让每一个大山的孩子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即使身处大山也能内心丰盈。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