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视角下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构建∗
2021-01-13曾慧子黄思成饶成之张云路
曾慧子 黄思成 饶成之 张云路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 100083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 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1]。 长城资源调查项目(2007—2012 年) 结果显示, 除极少长城区段被开发为旅游景区得到系统保护外, 绝大部分仍处于原始存在的状态,长期受到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 损毁严重[2]。在长城旅游开发中, 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长城资源的无序开发、 过度开发, 大量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娱乐项目设立均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长城所蕴含的建筑文化、 建造工艺、 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价值被长期忽视[3], 长城保护迫在眉睫。
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文化景观, 在这些景观中人与自然共生, 其保护主体可以是自然的河谷、 运河、 道路以及铁路线等[4]。 近年来, 遗产廊道逐渐成为研究长城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2 年, 王磊[5]率先引入遗产廊道理论研究长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 焦睿红等[6]基于对长城的综合评价, 提出不同结果倾向下的保护发展策略, 王雁等[7]以齐长城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绿色廊道、 解说系统、 交通系统、 重要节点等遗产廊道要素的构建途径。但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长城遗址本身的保护和发展, 缺少考虑以长城为核心, 带动长城沿线乃至整个区域景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以长城文化遗产为核心, 通过对长城遗产要素及周边景观资源的调查、 整理和分析, 提出区域协同视角下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构建模式与策略。
1 区域协同视角下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构建的涵义
区域协同是指在任何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协调、 合作或同步联合、 集体行动所形成的一种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8]。 长城遗产的保存与沿线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与周边景观资源存在互惠互利的关系。 区域协同理念对于长城而言, 即充分地链接和整合沿线各个子系统、 要素, 建立跨区域的、 综合性的, 超越行政、 地理边界的景观体系, 采用以线串点带面的方式实现长城区域整体效应的最大化。
1) 区域层面上长城沿线自然生态基底的保护和修复。 长城与其周边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着长城遗址的保护。 以明长城为例, 其东段和中段位于暖温带和中温带的交界地带, 沿线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 更替着森林与草原, 绿洲与荒漠,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敏感, 很容易遭到破坏[9]。 因此, 长城遗产景观体系构建的前提是建立长城沿线自然环境整体保护体系, 保护整体生态格局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以此应对长城沿线自然景观零散、 可达性差、 生态保护割裂等问题。
2) 区域景观资源在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构建中的整合利用。 周边景观资源的整合利于形成一个游憩内容多样、 文化内涵丰富、 服务全面的长城景观资源系统。 需充分发掘和利用长城周边景观资源, 如长城沿线的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旅游度假区、 森林公园、 以及人文遗迹、 历史村落、 传统街区等景观资源。 这些关键性的自然或文化资源密集区能作为长城保护的载体, 利于长城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 反过来, 长城文化遗产的纳入是对周边景观资源的补充与完善, 充实了有限的游憩资源, 满足了使用人群多样化的游憩需求。
3) 长城文化遗产景观地区间协作机制的建立。联合各省、 市、 县等长城沿线各职能部门, 具体包括文物局、 建设局、 交通局、 林业局、 旅游局、 环保局等与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 为长城文化遗产的研究、 保护、 规划、 管理和资金筹集搭建平台; 制定与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 技术规范, 保障长城文化遗产景观地区间协作机制的建立, 促成各项战略、 规划措施的落实。
2 区域协同视角下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构建的途径
2.1 构成要素的识别与分类
1) 长城遗产要素的识别与分类。 通过对长城现存文化遗产的调查、 梳理, 按照使用功能、 分布特点将长城文化遗产分为遗产点、 线性遗产及聚落遗产3 种类型。 遗产点是长城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史迹、 代表性建筑及具有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包括古遗址、 古建筑、 古墓葬、 战事补给系统、 石刻壁画等6 大类型; 线性遗产是长城系统中呈线性集合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文化遗产群,主要包括长城边墙军事工程、 驿传系统、 烽传系统3 条线路[10]; 聚落遗产是戍守长城边关的军堡与民堡, 现大部分已发展为历史文化名村、 名镇。
2) 周边景观资源的识别与分类。 周边人文景观资源是指与长城物理距离较近的, 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 传统风貌保存较好的, 长城聚落遗产以外的其他传统聚落。 这些聚落不仅保存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还记录了长城沿线多民族交错杂居、 融合并存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根据遗产资源在国家与地方的等级评估, 包括长城沿线的历史文化名镇(村)、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遗迹等。。 长城周边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对长城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含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 风景名胜区、 旅游度假区及郊野公园等。 这些资源是长城遗产廊道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较高的观赏、 文化、 科学价值。
2.2 廊道体系的确定
首先, 对长城区域内的自然基底进行梳理,建立自然控制区和人工控制区。 自然控制区是长城遗产系统范围内提供环境调节和生物保育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原生态面域, 包含天然森林、 天然牧草地、 其他天然草地、 沿海滩涂、 湿地、 沼泽地、 戈壁等受保护的自然区域或国有性质的土地,对维持长城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工控制区是指分布在长城文化遗产系统范围内, 分布面积较大、 为长城周边堡寨和村落提供果粮、 苗木等为主要功能的私有生产性土地, 对整个系统提升其美化、 经济等功能,为长城周边堡寨、 村落提供赖以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 依托长城遗址本身, 构建由遗产系统与慢行系统组成的人工遗产廊道。 遗产系统是长城构成要素历史空间联络的廊道, 是长城文化遗产要素中的遗产线路的集合, 包括长城主体边墙军事工程、 驿传系统及烽传系统。 主要保护策略为维持保护与修复保护, 以恢复和展示长城遗产历史原貌。 结合线性的河流、 道路、 缓冲绿带等构建自然廊道, 其中, 河流廊道与道路廊道是河流、 道路两侧的缓冲区域, 是本土生物迁徙通道; 缓冲绿带是通过分隔相邻斑块的生产性绿带, 具有缓冲长城周边土地之间的相互影响、保护长城遗产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功能。 第三, 串联沿线自然、 人文景观资源等节点, 实现区域的资源整合。 第四, 设置解说系统, 完善整个系统的服务功能。 最终形成“节点(点) -廊道(线) -控制区(面) -解说系统” 相复合的遗产景观体系。
3 大同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构建
大同长城坐落于北部山区, 横跨天镇、 阳高、新荣、 左云4 个县区, 东西长约200 km。 大部分长城以及文物属于自然未保护状态, 长城遗址常年裸露无保护, 风化侵蚀严重, 文物古建破损。周边植被秃裸, 植物群落单一, 缺乏层次, 抗干扰能力较低, 生态问题亟需关注。 此外, 由于缺乏规划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以及交通体系紊乱、 通达性较低, 宝贵的长城以及其他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现状开发质量低下。因此, 基于对大同长城文化遗产特征的调查和研究, 根据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的构建理念, 提出大同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的构建内容和策略(表1)。
3.1 区域生态控制区的构建
1) 自然控制区。 通过现状调查结合GIS 分析, 对沿线生态脆弱区、 水土流失区进行识别,通过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土壤改良、 防风固沙等生态策略进行保护恢复。 根据景观生态安全的要求, 将各控制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 控制保护区和控制发展区3 类区域, 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提出各区域建议宽度范围。核心保护区与控制保护区属于禁止建设区, 以保护和恢复为主, 不允许有任何建设与开发的人为经济社会活动。 核心保护区根据基质内最敏感物种的需求来确定宽度, 控制保护区通过遵循以最小边缘效应影响营造最高质量生境的原则来确定范围[11-12]。 控制发展区为限制建设区, 可适度开发与生态及历史文化相关的游憩活动, 其宽度设置参考《长城北京段保护管理办法》 中的大同长城周边建设控制地带范围[13]。
2) 人工控制区。 对长城沿线的生产性土地实施产业升级, 建立相关生态休闲主题的产业, 如经济林苗木基地, 在改善苗木基地环境的基础上增加经济收入。 结合当地交通、 土地、 气候和资源, 进行花卉研发及推广和花卉休闲观光中心,及特色花卉产业区。
3.2 复合廊道系统的构成
1) 人工遗产廊道。 人工遗产廊道由遗产系统与慢行系统组成。 对遗产系统即长城主体边墙军事工程、 驿传系统及烽传系统进行维持保护与修复保护, 以恢复和展示长城遗产历史原貌。 充分利用现存的大同二广高速、 大左高速、 天黎高速、京大高速, 串联开展游览活动的慢行道、 服务设施, 共同构成长城游览的道路系统。
2) 自然廊道。 目前, 廊道的有效宽度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根据国内外相关生态廊道宽度的研究成果, 以满足保护生物多样性、 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服务功能为前提, 结合长城沿线的现实特征, 分别选择河流廊道100 ~200 m[11]、 道路廊道200~300 m[12]、 缓冲绿带50 ~100 m[13]为适宜宽度范围, 以实现长城文化遗产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14]。
表1 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构建内容与策略 m
3.3 多元节点的共同发展
1) 自然节点。 将沿线的摩天岭国家风景名胜区、 天镇边国家沙漠公园、 云冈国家森林公园、左云十里河省级湿地公园等自然景观资源作为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中的自然节点纳入, 充分发挥其生态、 休闲游憩等功能, 以实现区域内游憩资源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发展。
2) 人文节点。 将沿线人文景观资源作为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中的人文节点纳入, 名镇(村) 的保护以保护格局与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为主, 严格控制人为开发建设; 文物保护单位以原址原物保护为主, 减少人为干扰, 整体不进行大的结构变更。
3.4 解说系统的多元展示
以文化宣传、 科普、 展示为功能引入增加展览中心、 博物馆等科展建筑, 结合互联网技术丰富文化解说体系。 对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的历史、 建筑、 人文节点、 自然节点等构成要素展开详实的介绍, 在不同的地点开展对应的解释性服务。 针对不同的位置、 内容, 采用不同的解说形式, 包括举办参与性活动、 幻灯与图片展示展览、多媒体宣传、 自我导向型游道规划、 解说员讲解等多种手段。
3.5 区域协同保障机制的建立
出台《大同市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规划项目白皮书》 作为项目建设指引与规范, 将需要刚性控制的内容纳入, 要求沿线各区县所有主体都遵守, 具体控制导则根据各自单一个体的特征进行特定的指标控制。 此外, 补充引导性的内容,对大同市各个区县与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规划密切相关的其他专项规划内容提出设计指引, 以此保障整个项目的跨区域协同实施。
4 展望
本文以长城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 以区域协同发展为目标, 结合大同长城的实践案例, 提出了构建“控制区—廊道—节点—解说系统” 的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的构想。 笔者希望此次探索能为长城保护与利用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但因时间和技术的局限, 本文在此仅讨论了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的构建模式和总体策略, 希望未来能对“控制区、 廊道、 节点、 解说系统” 的具体构建途径, 以及长城文化遗产景观体系规划的实施保障与管理体系作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