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职业农民学习特征及启示
2021-01-13余晓雅张国儒
□文/余晓雅 张国儒
(1.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 新疆·乌鲁木齐)
[提要] 根据收集国外职业农民学习的文献,概述国外职业农民学习的关注,发现国外职业农民学习具有以实证研究、关注互动式学习和嵌入式成人学习的特征,提出未来我国职业农民学习的研究方向。
旧的农业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要求具有规模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科学化投入模式、市场化推广的新型职业农民。近些年,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加大了政策力度的支持。自2002年至今,国家出台了诸多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文件,研究者们对有关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进行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但是少有研究者关注国外职业农民的研究。因此,通过梳理国外职业农民学习的文献,发现其特点,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研究方法。
一、国外职业农民学习的关注点
本文以“Farmers learning”、“Farmers Training”、“Farmers E-ducation”为关键词,在Springe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分析,得出国外职业农民学习关注点聚焦在职业培训、农民田间学校、通用信息技术、社交网络之间的关系。
二、国外职业农民学习策略相关研究
随着现代农业化的要求,对农民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有研究者从四个方面探究了职业农民学习策略,分别是职业培训与职业农民学习的关系、农民田间学校与职业农民学习的关系、信息通用技术与职业农民学习的关系、社会网络与职业农民学习的关系。
(一)职业培训与职业农民学习的关系。有研究者对职业培训与职业农民态度的变革进行了研究。Suekill partrick(2002)指出职业培训提高了农民对农业技术,提升了农民学习的价值观。有研究者对职业培训与职业农民组织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Richard.F.Mirod等(2014)采用访谈方式,讨论了职业培训与职业农民组织绩效的关系,发现资源的适应性和个体劳动力转移会影响培训成果,提出将农民职业培训成果适当与绩效挂钩。有研究者分析了职业农民培训体系。Vasiliki Brinia等(2015)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希腊129名农民(40岁以下)进行研究,发现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训,当地农民积极性更高,研究者建议,未来职业农民培训需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有研究者对培训师进行研究,BLury(2012)采用讨论的方式,探讨了培训师的重要性,发现培训师培训农民的动机可分为职业农民对技术的需求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研究者提出,在未来农民职业培训中应考虑培训师的技术契合度和培训师的动机。有研究者对女性职业农民参加培训进行研究,Siroco Messerli(2006)以吉尔吉斯斯坦女性职业农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吉尔吉斯斯坦女性参加农民职业培训项目中的表现,研究发现,参与培训的女性理论课程成绩比男性更好,但是实际操作比男性弱一些。
(二)农民田间学校与职业农民学习的关系。在传统以技术转化的方式培训农民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农民田间学校孕育而生。农民田间学校(简称FFS),即一种培养具有地方特色与科学知识决策者的范式。研究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农民田间学校,发现农民田间学校从早期是信息传递的介质到后来提高了职业农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社会凝聚力。E.Suzanne Nederlof等(2006)基于体验学习视角,探讨加纳豇豆项目,研究发现农民田间学校优点是提高了农民的技术,缺点是信息传递的介质并未达到农民体验式学习。Edward W.Taylor(2012)基于质变学习的视角,通过观察的方式,发现,非正规教育背景下,质变学习呈现复杂的图像,农民田间学校呈现多元化教学如传授式教学,参与决策模式、小组讨论式教学、参与实践。Soniia David等(2011)基于社会资本视角,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探究可可种植农民参加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过程,发现农民田间学校增加了农民之间的团结与自信,研究者提出农民田间学校提升了农民之间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凝聚力。
(三)信息通用技术与职业农民学习的关系。在农民培训中,农业技术推广手段之一是信息通信技术。有研究发现,采用通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民职业培训起到积极作用。Rajula Shanth等(2011)研究发现,印度种植培训班对学员采用对比试验方式,把学员分为两个班,一个班采用单一教学(单一课程教学或者单一多媒体),一个班采用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更加能调动学员积极性。Heong等(2014)通过对越南农业信息电视节目研究发现,看过该节目的职业农民更乐意采用农业生态方法种植,例如稻田里种鲜花,吸引昆虫,减少使用杀虫剂,减少氮肥使用率。
(四)社会网络与职业农民学习。部分研究者发现,社会网络能够促进知识推广,提高职业农民对知识的创新。Rogers(1995)研究发现,职业农民的线性模型呈扩散趋势,社会网络起到传达信息的作用。Chiffleau(2005)职业农民学习的社会网络分三类,包括日常沟通网络、咨询网络、集体网络。研究得出,职业农民学习效率由关系紧密度和获取信息能力决定。Sanginaga(2009)研究发现,社会网络社交成为职业农民知识创新的途径之一,扩大了知识推广的力度,提升职业农民知识的创新。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民职业培训也在不断地变革,其中职业农民学习策略也在不断地变化。Korsching Hoban(1990)通过访问600名爱荷华州的职业农民,发现职业农民学习策略偏好依次为:向其他农民咨询、咨询当地经销商、农业政府部门、大众媒体。其中,大众媒体对农民影响不是很大。Kilpatrick、Johns(2003)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发现职业农民学习策略包括咨询金融专家、向其他农民咨询等非正式学习。
三、国外职业农民学习特征
通过收集关于国外职业农民的文献,发现不是很丰富,但是其特点如下:
(一)研究方法:以经验主义为导向。威尔斯指出教育研究是以经验主义取向为基础。经验主义即知识是通过感觉经验获取的,感觉是通过实验与观察得知的。因此,适当的经验研究对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职业农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能感知学习带来的意义。如Richard F.Miirod采用访谈方式,Edward W.Taylor采用观察法。
(二)研究主题:互动式学习。国外关于职业农民学习的研究更注重互动式学习。关于职业农民学习研究大致从两方面入手,分别是个体学习理论和群体学习理论。一些学者建议从群体学习理论研究职业农民学习,如Linger认为教育成人应更加注重合作、横向、跨学科的学习。后现代主义认为,成人学习应更注重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互动式学习。从中得出,国外职业农民学习的研究更注重农民与培训之间的互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个体与组织互动、个体与社会互动。如个体与个体互动、农民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农民学习与组织绩效的互动、农民学习与社会资本的互动。这些互动提升了农民知识、技能、道德素质。
(三)研究视角:基于成人理论视角。通过对国外关于职业农民学习的文献梳理,职业农民学习嵌入多元化的成人学习理论。梅里安指出,成人学习理论包含体验学习理论、质变学习理论、实践共同体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等。如Taylor基于质变学习理论,研究农民田间学校中的农民如何学习知识。E.Suzanne Nederl等基于体验学习视角,研究FFE怎样帮助农民提升农民决策管理能力。Selyf Lloyd Morgan基于实践共同体的理论,分析不同实践共同体如何获取职业农民的知识价值,如何让职业农民融入实践共同体。Margaret M.krona基于社会关系网络视角,研究农民如何使用社会关系网络提升自身创造力。总之,通过多元化的成人学习理论,其为职业农民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今后在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提供了理论。
四、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国外职业农民学习的研究,结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现状,提出未来职业农民学习的研究发展趋势。
(一)研究方法:需更深入。从方法论角度看,国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思辨为主,少数是以定量研究为主,其中定量研究成果多描述性统计分析,缺少实验研究。职业农民作为个体,具有塑造性,未来应通过多种方法培训职业农民,通过定量研究法、因果研究法,从多元化角度发现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的因素;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通过质的研究方法论,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互动参与率。
(二)研究主题:由职业培训转化为主动学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农民自我成长的过程,由外部环境和教育机构影响农民学习转化为农民主动学习。Knowles(1980)认为教育即个体在知识、理解、技能、态度方面的成长过程,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学习兴趣,产生个体变化,自我学习。关于个体变化即个人功能的改变,并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世界。但是,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看,大多数是外部环境如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很少是内部环境,自我提升如自我学习。教育是由一个或多数人发起的活动,教育目标是实现个体、群体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改变。因此,在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更加注重其自身塑造的过程,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同时入手,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
(三)研究视角:基于成人学习理论视角。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成人,基于成人学习理论视角研究更能显示个体自我学习的意识。由学者从不同理论研究新型职业农民,优点是丰富了研究成果,缺点是缺少个体自我塑造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基于成人学习理论,探索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如何从日常生活中达到自我学习过程,探究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在生活中如何扩展学习资源,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如何融入不同的实践共同体,如何让农民从新手转化为专家的过程,从而揭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