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原则
2021-01-13张彩云
张彩云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2020年12月,《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称《条例》)修订后的新增内容当中,明确“统一战线工作的原则”是一大亮点,其中“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则是在《条例(试行)》明确“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和升华。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1],他强调,“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2]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涵盖统一战线各领域,贯穿统一战线全过程,是一把“总钥匙”。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原则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是贯彻落实《条例》,进一步提升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课题。
一、关于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辩证思考
(一)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理论意义
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则当中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和”文化,“和”指的是包容万象,是事物的多样性统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就是提倡兼收并蓄、共同发展,主张万物和谐而不千篇一律,相互之间交流交融,呈现出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协调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中包含着“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理论,一致性是矛盾中“统一”的方面,多样性即矛盾中“对立”的方面,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正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汲取营养,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获得对统一战线在哲学、政治学等更高、更深层次的认识,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了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统战”“最大公约数”等创新、科学表述,是灵活运用“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理论对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表达,是新时代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指导统一战线开展各领域工作、实现攻坚克难的重大方法论,体现了辩证统一又联系实际的哲学思维和科学思想,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丰富完善,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完善。
(二)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历史意义
一致性和多样性始终贯穿于统一战线各个历史时期,覆盖统一战线各个工作领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员只有50多名,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都是知识分子,在文化界和学术界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但是缺乏指导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也还不懂得团结和争取其他阶级作为同盟。党的一大后开始广泛发动工人运动,并逐步认识到敌人异常强大的革命当中单靠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无法取得胜利,党的二大首次提出“民主的联合战线”思想,这是对于革命队伍多样性的积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探索,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把这种理论探索变成了国民革命的重要实践,虽然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失败告终,但是为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提供了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先后组织形成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建立新中国的协商建国过程中,就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共识基础,共同建设民主联合政府。改革开放以后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发展,在新时代逐步形成了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成员构成,可以说,一部统战史就是一部形成、巩固、发展一致性和尊重、包容、引导多样性的历史。
(三)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实践意义
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不断“呈现出阶层分化、利益调整、思想多元、矛盾凸显、诉求增强等特征。”[3]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出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体现为“三个多样”,即:“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新时代,统战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其中,社会的多样性发展使统一战线要面向社区、基层、网络和体制外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致性和多样性既贯穿于统一战线建立、发展的全过程当中,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当前,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发展,面对统一战线工作范围的多元多样多变,更要妥善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既要打牢一致性的思想政治基础,更要扩大多样性的团结范围和力量。这就要求统战工作善于在复杂多元的情境下加强正确引领,更好地激发社会的活力,形成致力于共同事业的合力。
二、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核心要义
(一)掌握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内在规律
首先,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体现在多样性的成员构成和一致性的共同基础,既要遵循“同异律”,也要遵循“合分律”。同与异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在的基本矛盾,统一战线的一致性就是讲“同”的方面,而统一战线的多样性就是讲“异”的方面,只有求同,才能在充分实现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共识;也只有存异,才能在充分尊重和照顾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多样性。巩固发展统一战线还要充分认识到“合分律”,统一战线是通过不同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的政治力量汇聚而成的,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社会力量整合,随着社会形势发展变化,如果共同的利益不复存在,政治联盟就会开始分裂。作为统一战线的领导者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从增进团结的愿望出发,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原则,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不断增进共识、形成新的团结。其次,要坚持用综合的、整体的眼光视角分析问题。统一战线作为一个多元复杂的政治联盟系统,把握各个构成要素,就要对统一战线各方面的资源、层次、结构、优势、功能、作用等方面的“多样性”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分析研究,不断增强各个要素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用整体性的视角观念分析问题,就是要把统一战线作为一个共同体来思考,把“一致性”放在第一位,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一致性目标和思想政治基础,不能让任何“多样性”的局部问题、局部因素影响了整体的“一致性”,形成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综合效能。
(二)界定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底线范围
首先,没有圆心画不了圆。这是就是基础和前提,只有思想统一,行动才会一致。统一战线要有底线思维,底线清晰统一战线才会稳固,一致性就体现在这个底线意识上,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则统一战线就会缺少汇聚力量的核心,偏离正确方向。“圆心”还体现在统一的目标引领,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激起共鸣,在统一战线当中形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其次,半径不长画不大圆。增强包容性、扩大团结面,统一战线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多样性就体现在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和工作对象的多样性。统一战线工作范围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总体来看,统一战线范围在新时代更具有包容性,数量增长较快,阶层丰富多样,成员呈现“三高”即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的样态,统一战线自身构成具有“换代性、换位性、流动性、重组性、交叉性、涉外性等特点。”[3]这些人群有的跨体制、跨区域,甚至跨国别,有的具有双重身份或多重身份,统战对象的结构性变化使统战工作的多样性增加、复杂性增加,使同心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展现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聚合效应
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最终目的就是展现其聚合效应,“所谓多样性,就是构成统一战线成员的广泛性(不同阶级、政党、民族、团体、社会成员等),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生活方式等。所谓一致性,就是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中凝聚、形成的政治共识(共同的政治基础、政治目标、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等)。”[4]统一战线成员的多样性,导致统一战线主体呈现出“多样化、差别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加大了统战工作的思想引领难度,其中“特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抗性和封闭性特点。”[5]统一战线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比如,在参政议政的诉求方面,统一战线成员因为其所代表群体利益诉求和个人思想观念和成长需求等因素不同,参政议政的方向目标不同、积极性不同、能力水平不一,这都对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引导、参政引导以及取得实效提出了要求和挑战。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对于那些持不同政治观点的人要善于团结,做到容人之异、容人之失,通过积极引导和加强团结,转化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凝聚起更大的正能量。通过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整合多元、多样的需求,同时也使多元主体、多样资源、多种需求得到完美结合和展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特征。
三、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实践路径
(一)增强一致性,形成统一的目标与合力
一是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原则必须具有一致性目标、增进思想认同。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要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要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要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6]。这就是统一战线的一致性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当前的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这些重要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就要增强统一战线在目标指向上的一致性,增进认同,包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6]。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强统一战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认同,奠定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二是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原则必须加强一致性引导、形成良好环境。新时代要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就要创新形式加强对各领域统一战线成员的正确引导。既要促进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使统战成员能够从全局、战略的角度去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并提出理性的辩证的全面的具有建设性和代表性的意见、建议;也要促进民生民意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理性表达,在依法治国、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关注网络空间当中的社会舆情动态和网民呼声,创新和探索网络统战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为此,要为多样性的发展创造形成良好环境,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也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畅通线上线下途径渠道,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的优势作用,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是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原则必须加强“大统战”理念、健全工作机制。统一战线在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依靠大统战工作格局和工作机制,依靠各部门、各方面力量共同来解决。因为统一战线成员构成广泛,既有体制内和体制外,又具备主体多元、层次多样、新老交替等多种特征,要加强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大统战意识,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6]要注重运用大统战的“社会化”功能、方式,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在紧跟经济发展、社会变化的节奏当中,推动思想团结、行动联合与多种渠道、多样形式结合起来,积极灵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手段平台形成强大助力,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机制,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丰富多样性,推动五大关系和谐发展
《条例》明确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7]一是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则推动政党关系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型政党制度”这一科学论述,《条例》将其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并将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等作为新增内容加入。2021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明确这一制度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则处理政党关系,就是要在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多党合作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聚焦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关键是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是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则推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要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尊重各民族差异的关系,作为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充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则。三是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则推动宗教关系和谐发展。要坚持党的宗教基本方针,处理好政治上团结合作与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关系。坚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中国化方向,使宗教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上发挥积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坚持从我国宗教工作实际出发,就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多民族多宗教的实际情况,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不断推动宗教关系和谐发展,团结广大信教群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四是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则推动阶层关系和谐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具有构成多元、价值观念多元、自我意识独立等特点,要处理好实现共同根本利益与兼顾不同社会阶层具体利益的关系,注重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加强公共参与。其中,对留学人员、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专业人士、网络人士加强团结、尊重包容,引导他们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五是是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则推动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爱国者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为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条例》指出,要大力培养爱国爱港、爱国爱澳力量,壮大台湾爱国统一力量,增进华侨和出国留学人员等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要培养一群有政治影响力、社会声望以及学术造诣的代表性人士和社团领袖,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维护和促进中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