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研究

2021-01-13何鹏举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党史背景

何鹏举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437000)

一、“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党史教育的重要性

以党史育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学习党史都有利于其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和行动上的步调一致。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外来文化的彼此交织,在各类文化中既不乏优秀可传承的文化,也掺杂着许多低质量甚至有害的不良文化。面对这种局面,党的建设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在文化交织与时代交汇的复杂阶段,人们就越要增强思想定力,越要增强党的战斗力与凝聚力[1]。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开发新媒体已是加强党史教育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党内与社会领域掀起党史教育、党史文化的传播热潮、学习热潮,也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性,进而不断提升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自信。

二、“互联网+”背景下党史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新媒体技术在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党史教育也开始转变发展方式,由单纯地依靠传统媒体向利用新媒体手段转变。新媒体因其具有信息发布及时、交互性强等优势,而成为党史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阵地与平台。

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看,如今党史教育的组织者与传播者已不再局限于党政机关与省市级媒体单位,一些民间组织乃至个人,都可以依法成为党史教育的主导者。仅在微信这一平台,有关党史研究、党史学习的公众号就有上百个,且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各级党史机关官方公众号,二是党史期刊出版机构官方公众号,三是党史研究机构注册的微信公众号,四是由民间组织或个人开通的微信公众号[2]。

三、“互联网+”背景下党史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拓宽了党史教育发展的空间,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教育方式对党史教育的局限性,为党史教育真正深入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给党史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往往是并存的,党史教育在获得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其也同样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具体来讲,党史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文化的影响喜忧参半

基于“互联网+”这一社会背景,近年来,新媒体技术获得了十分迅速的发展,这为群众随时随地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世界各国在国情、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多元化的思想文化正在一步步地影响我国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可否认,吸收国外先进且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思想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是有利于我国人民的进步和国家的进一步壮大的,但同时也不可忽视的是,部分有所图谋的外国势力正在试图通过新媒体这一渠道,来对我国人民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利用大众对党史了解得不够全面这一局限来篡改党史,甚至妄图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互联网+”时代,这些错误思想的传播速度同样十分迅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那些思想尚不成熟的群体带来严重的错误引导,从而表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满,继而冲击人民对党史、乃至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这将会给党史教育的开展、党政工作的进行增加不小的阻碍。

(二)党史教育主体的地位遭遇挑战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意识开始变得多元化。“信息爆炸”的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受众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面前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不仅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假,还极易被一些看似正确合理、实际上自相矛盾的言论“带节奏”,进而造成价值观的偏差。

除了新媒体平台过度的开放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外,互联网受众所选择的接收信息的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史教育工作的开展。大众基于新媒体平台所选择的浏览内容,大多具有一定的猎奇性,能够激发受众本能的好奇心,从而增加阅读量。部分由个人或企业发布的微信公众号内容,甚至会通过充当“标题党”的方式来博人眼球,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显然,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党史教育的宣传平台,对待党史这样一个严肃、严谨的话题,政府机关与党史研究者在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每一篇文章、每一条言论时,都必然要字斟句酌,以保证内容的准确性,避免给受众造成误导。这就导致与那些以娱乐性质为主的公众号相比,党史教育主体在发文量、活跃粉丝数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新媒体平台反而成为限制党史教育影响力扩大的因素之一。

(三)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滋长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简单来讲就是将历史虚无化,其本质是用唯心主义历史观来认识历史、解释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二,否定了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三,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尽管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诸多危害,但在网络世界里,这种有害思想却一直未能得到彻底消灭。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更是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在新媒体环境下暗暗滋长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与伪装性,其一般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发挥影响:第一,打着“学术研究”“再现历史”等旗号来解构历史、歪曲历史,随意地编排或曲解党史;第二,通过娱乐化的“恶搞”行为来亵渎历史,破坏党史的权威性与严肃性[4];第三,以时政热点为契机,将真假信息掺杂起来传播,以达到扩散虚假信息的目的。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限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范围并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是党史研究工作者亟需考虑的一大难题。

四、“互联网+”背景下党史教育的发展策略

更好地发挥党史教育的积极作用,党史教育工作者就要以增加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为目标,在现有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从多种角度对党史教育的形式、方法等进行创新,以推动党史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良性发展。

(一)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尽管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对党史教育而言,传统媒体在政策、资源、工作人员素质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同样也是传统媒体一时难以企及的。鉴于此,党史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通过两者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而推动党史教育的创新实践。

要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党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其工作的开展要以受众为中心。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受众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5]。生长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受众早已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其不仅拥有了自主筛选信息的权利,还能获得与信息发布者平等沟通的机会,这些都要求党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将教育内容与受众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同时选择受众喜闻乐见的信息接收方式,只有这样,受众才会愿意通过新媒体这一渠道主动地配合党史教育工作的进行。

(二)构建权威性的党史教育新平台

借助新媒体技术来构建党史教育新平台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打造一批面向不同文化水平的群众、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网站。在打造网站时,网站设计者要根据主办单位的性质与特长,来突出自身的特色与侧重点。比如,党史研究室的网站应侧重于对历史资料的整理与发布,主流媒体的网站应侧重于对历史事件和时政热点的解析,各级学校党支部的网站应侧重于相关学术论文的发布等。

此外,党史教育工作者还要对党史教育的传播手段加以创新,可适当运用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较为新颖的方式来讲述党史,以增加党史教育的内容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比如《人民日报》在2017年通过微信平台开展的“穿上军装”活动,就曾引发朋友圈的刷屏狂潮。通过这一活动,普通群众不仅了解了我国军人的着装在不同年代的发展与变化,更对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岁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2019年1月1日上线的“学习强国”APP,两年多来,更是以“权威、全面、及时、准确、时髦”取得了数千万党员和群众的参与,成为学习了解党史的最佳平台。通过这些方式,党史不再是书写在课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而会让群众更有代入感和参与感,这将十分有利于党史教育的推进。

(三)培养高素质的党史教育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党史教育工作者个人素质的高低会对党史教育工作的进展与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更会关系到党史教育能否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得良好的发展。党史教育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是在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党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阵地意识,做到正确地树立价值导向、准确地把握政治方向,这样才能牢牢把握住网络舆论阵地的引导权与主动权。

在“互联网+”背景下,党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拥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储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学习,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只有这样,其才能承担起加强党史教育这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四)加快完善针对网络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新媒体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难度也日益加大。就目前而言,现行法律法规的制度与更新速度很难赶上新媒体发展的速度,这就导致很多发生在新媒体平台的不良行为未能得到及时监管。鉴于此,必须加快完善针对新媒体环境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立法与政策改革的效率。在处理与新媒体相关的事件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也要尽可能地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理,以最大限度地将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五)开发优质的“微党史”信息资源

所谓“微党史”,即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来宣传党史、传播党史。开发优质的“微党史”信息资源,主要是为了将党史教育的传播范围由图书、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扩大到微信、微博、网站、论坛等新媒体,以增加党史教育的受众数量。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想推动“微党史”的信息传播,充分挖掘并利用优质的信息资源,党史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树立党史信息的传播新理念;第二,构建全媒体信息传播体系,如建立“微党史”教育网站、建立“微党史”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账号、研发“微党史”有声读物客户端、提供红色文物网上展览馆等在线服务等;第三,结合红色文化艺术成果(包括红色档案、红色歌曲、红色影视、红色遗址等),制作与党史教育相关的媒体作品;第四,与高校、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展开合作,开发党史微课、党史手机报、党史微视频等。

在“互联网+”背景下,党史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找准新媒体与党史教育的契合点,通过构建“新媒体+党史教育”的模式,来增加党史教育在新媒体平台中的投放比例,并注意突出党史教育的政治意蕴与内在情感,以实现扩大党史教育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目标。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党史背景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党史上的今天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