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乡土情怀是党报文艺编辑的担当与使命——浅谈办好地方日报副刊文学版的实践与体验

2021-01-13柯小瑛茂名日报社

环球首映 2021年6期
关键词:副刊日报文艺

柯小瑛 茂名日报社

如何改革、创新地方日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报人多年来始终都在积极的摸索实践中,并不断总结改进。在当前信息交流量大、文化载体传播形式众多的情况下,如何让日报文学副刊突破阅读瓶颈,成为激活乡土情怀并为广大地方受众所珍爱的阅读爱好和习惯?这是每一位文艺编辑追求的目标,也是责任编辑应有的担当与使命。

在编辑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些激活乡土情怀,从而激发读者阅读热情和作者创作热情的有益尝试,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的同时,也收获了丰富的体验。

一、开发乡土文学,为市民留住赓续奋斗的青春岁月和情感眷恋,是地方日报文艺编辑的职业责任

我们所处的地级市茂名,是一个地广人多、靠山面海,工、矿、农、副、渔、果全面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深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的石油化工工业城市,同时也是发展尤为成熟的农业大市。全市820多万人口,改革开放40年来,从事石油加工和化工产品开发,勤劳的茂名人民耕田耕山耕海,创造了不少奇迹,从而使城乡经济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文化需求也日渐迫切起来。

茂名日报是全市人民喜爱阅读的一份本市地方日报,它的阅读覆盖面主要是二区三市(县级市)。其中《荔风》只是众多版块中的一方文学园地。近年来,由于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读者阅读要求,在编辑上逐步实行改革,尤其在开发乡土文学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激发了两个热情,就是读者的阅读热情和作者的创作热情,同时也为我们编辑积累了一些经验。

乡土文学有取之不竭的生活素材。茂名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丰富的民俗、民情、民风和民生的人文积累,这都为乡土文学创作创造了条件。我们在编辑文学版的实践中发现,读者对有关乡情的作品特别喜欢和渴望。特别改革开放40年后,生活节奏快,离乡工作人员多,城乡之间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总喜欢回头看看所走过的路,所以乡愁文学作品最受欢迎,它有一个庞大的“过来人”的读者群。

2017年11月17日和2019年6月21日,我们在文学版《荔风》先后刊发了《矿湖那抹迷人的晚霞》和《矿湖水,浪打浪》两篇写茂名开采油页岩的露天矿停产以及近年改造后的旧貌与新颜的文章。这两篇散文在第一代和第二代石油工人心中产生强烈共鸣,不少退休工人互相传递阅读并收藏当天的《茂名日报》。因为当年火热的露天矿停产30年,从原来开采的矿场变成了水深百米的矿湖,后又被茂名市委、市政府种树植草开发为矿湖公园。这个翻天覆地的变迁,让曾经在这里奋斗了30年的老工人师傅心中得到极大的宽慰。他们爱露天矿的昨天,更爱露天矿湖的今天,正是茂名日报的副刊《荔风》为他们留下了火热的青春岁月,所以他们对当天的日报爱不释手。

从这些现象,我们看到了文艺副刊的前景与职责。读者喜爱的、追求的作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因为我们的作品是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的需要服务的。

二、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文明和传播社会正能量,是地方日报文艺编辑的职业担当

由于社会上文学传播多样化和便利化,很多网络文章和公众号,为博取读者的好奇和寻找娱乐噱头,夹杂着不少不健康的,甚至少儿不宜的文风轻浮不实、内容苍白肤浅的文艺作品充斥各种宣传平台,产生了很不协调的社会影响。作为党报文艺副刊,必须遵照党的文艺方针,以更具艺术魅力的作品弘扬文明的道德规范,张扬正气,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而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这是党的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文学的影响力,一要靠正确的社会主题,二要靠优秀的艺术技巧。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在读者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们选取能反映现实、民众关注的现象,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基调,努力让作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激活人们的思想。

譬如,“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专属“三农”工作的指导意见。然而,很多地方对司空见惯的撂荒弃耕现象始终熟视无睹,耕地流失日益严重。为了配合落实每年中央一号文件, 我们副刊《荔风》编发相关的文学作品,助推了“三农”工作和粮食生产的宣传与落实。

近年,我们在文学版《荔风》刊出了许多反映“三农”和耕地问题的文学作品,如《身边的那片田野》《这片多情的土地 》《燕子长住的地方》等格调高雅大气、细腻感人,文风清丽优美、深沉冷峻的乡情散文,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也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和相关国土、水务部门的重视,显示了文艺稿也和新闻稿一样,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这些充满乡情的文学作品,打动人心,为民众喜闻乐见,感同身受,影响深远。

再如,2018年8月10日,我们在副刊《荔风》编发了散文《醉了,沉山河》。该文是在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和建设美丽乡村进程中,选取一个临河的屡受水患村庄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满腔热情地用文字记叙了沉山河的变迁:从一个水进人退的村庄,到建设成为平安祥和、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示范村庄,人居环境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沉山治水美村的足迹,体现了农村逐步成为村风文明、环境友好、安居乐业、享受自然的现代新农村美好生活。该文见报后,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先是沉山河被高州市选定为广东省河流整治和乡村建设会议的参观现场,并投入资金全面整治了一河两岸的环境配套建设,使这里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景点,供人们休闲游览。随后,茂名市、高州市两级人大和政府部门作详细视察和实地考察,并确定新增投资建桥蓄水,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把沉山河建成一个美丽乡村旅游景点。这篇散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样发挥了新闻效应,在整治河流、建设美丽乡村中发挥了良好的宣传和促进作用,并在全国地市报2018年度“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平面媒体新闻业务交流竞赛中获评一等奖。

2019年4月15日,《荔风》刊登了散文《燕子长住的地方》。这是一篇叙写一个因水而兴、而富、而美的偏远山村在分田到户40年来,农业兴旺、山村秀美的充满现代农村生活气息的好散文。文章反映了农村分田到户40年以来,由于水利梗阻、劳力外流等原因,大批耕地被抛荒弃种或者水田改为林地,这种堪忧的现状,亟待有一个有说服力的典型例子来作为改变的突破口,成为一个示范。而作者笔下的竹仔岭,是一个偏远的三县交界的乡村,因为上世纪60年代建起了两台水轮泵,解决了全村委会3000多亩水田和大部分半坡土地的自流灌溉,从此林茂粮丰,生活富足。自从土地承包、分田到户之后,周边农村很多集体水利设施随之解体了,然而竹仔岭却始终如一,有专人维护管理水利设施和用水调水,从不松懈,使该村委会9条自然村的土地四季如春,流水叮咚,耕地上一年四熟,成为粮食和北运蔬菜的生产基地,为周边的农业生产树立了一面旗帜。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里的人们,过着平静祥和的农耕生活,就像他们的祖祖辈辈,视耕地为至宝,对每一寸土地敬畏与感恩并存,视为神,视为根。无论走得多远,都忘不了村前和田野中终年淙淙长流的水轮泵送来的清澈的河水,它是竹仔岭的象征,是竹仔岭的骄傲,也是竹仔岭农耕丰硕的保证。作者在文中感叹,这里是有待开发的桃花源,是燕子长住的地方。文章见报之后引起很大反响,市、区、镇的农业、林业、水务部门和老促会领导到现场调研,并拨出专项资金对运行了50多年的水轮泵进行更换维修,灌溉渠网重新整治砌成防渗水泥渠,全部自然村水泥村道都安装上路灯,成为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这里万物都是和谐的。因为有水,成了和谐的调和剂,不但是记忆,更是让人记住日月盈昃的源远流长的旧事与乡愁”。

实践证明,文学作品结合实际、反映民情、享受乡情是深受社会和民众欢迎的。它不仅愉悦了阅读修养,还促进了当地生产、生活的进步和发展。

三、副刊文艺编辑要勇于负起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培育创作更多优秀作品的历史使命

副刊文艺编辑虽然耕耘的是方寸之地,但却架起了作者创作和读者欣赏之间的沟通桥梁。实践让我们认识:读者—作者—编辑,是一个文学创新发展的综合体,三者之间是可以互通、互助、互赏、互动的。

根据社会读者的渴求,编辑在选取作品的时候,完全可与作者沟通,传递信息,导向创作。作者同样可以根据编辑反馈的信息,选取角度,构思文章,互补三赢。

在中央扶贫攻坚的艰苦工作中,广大文艺工作者也深入实际,了解民情和推动扶贫工作。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创作题材,吸引了无数作者的目光,而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广大民众也渴望读到他们的经历和脱贫致富情况的文艺作品。我们为满足这方面的社会需求,在副刊上先后组织刊发了《脉动的音符》(茂名日报2018年3月2日《荔风》)、《钱排的春天》(茂名日报2019年12月6日《荔风》)、《二月里来橘花香》(茂名日报2020年4月3日《荔风》)等散文作品,反映了山区扶贫的成绩和变化,从而收到了振作精神,拉动乡村游,加快脱贫步伐,树立乡村特产品牌的综合效应。《脉动的音符》被评为2018年度广东省报纸副刊年赛二等奖,《钱排的春天》被评为2019年度广东省报纸副刊年赛二等奖。

作为副刊编辑,我们始终把文学园地《荔风》作为贯彻党的方针路线的文艺阵地,密切配合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以文学特有的艺术魅力,践行党的宗旨和初心,培育出更多满载乡土情怀的优秀作品,让广大读者和文学爱好者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感受改革前进之中的发展变化,从实践中能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此可见,读者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既是我们办报的初心,是我们编辑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也是我们循守的职业操守与使命。

四、副刊文艺编辑在激活作者创作热情的同时,把握好作品的宣传导向

无须讳言,当前很多作者受网络文学和社会上某些不良阅读倾向的影响,以所谓时髦为标榜,追求庸俗的迎合读者低级趣味的浮华文风。但作为党报文艺副刊,我们决不允许助长这种选材和文风。对于这类稿件,我们不是一否了之,而是善于纠偏,热情地与作者讨论,助推转变,克服满足于追求数量、不讲求质量的偏向,让他们把握好作品的宣传导向,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上多下苦功夫。

在编辑实践中,选择稿件是我们的份内工作,但我并不是简单地取舍了之,而是与作者讨论沟通提出建议,修改后刊出满意的作品,既为栏目负责,又保护了作者的积极性。而在更多情况下,我们选取优秀作品刊出作为示范,办出文艺副刊的特色,让作者群之间博取众长,互相学习,不断提高稿件质量。特别对那些优秀的作品,增加文学评论,通过对作品赏析,提升作者群中的认识,并提高创作的选材角度和把握表达社会主题的准确度。

2019年12月6日,我们在《荔风》编发了散文《钱排的春天》。钱排是山城信宜东北部的一个边远山区镇,如今却发展成为信宜市县域副中心,它的蝶变,为发展中的农业经济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它的发展理念与实践,总能让人从喜闻乐见之中悟出拓展山区经济、脱贫振兴的门道和奥秘”,可以说,我们编发的《钱排的春天》,是钱排人用智慧与理想编织创造出来的梦,它给人带来一股清新的乡村振兴的春天气息,让乡人欣慰,让外人乐见,让读者情牵深处溢满乡愁。文章展现了钱排这个山区小镇脱贫致富的深刻变化,尤为让人从山区脱贫奔康的今昔蜕变中感受时代发展的自信和希望;讴歌了纯良朴素、刻苦耐劳的钱排干群,他们合着国家战略的行进步伐,踏歌而行,奏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不仅唱美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更用自己的劳动舞动了钱排的春天。2020年1月22日,我们又刊发了其文艺评论《唱响乡村振兴的主旋律》,深化了作品阅读欣赏,推动了阅读和创作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文艺副刊成为创作交流园地积累了经验,并且引起了读者的文学欣赏兴趣和作者汲取经验,在提高文学创作的素养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编辑与作者形成互动互补关系,促进副刊文学创作的繁荣

地方日报覆盖地域和人口相对集中,副刊如何办活,使之成为阅读亮点,需要作者编者密切沟通互补,克服被动选稿的习惯,形成配合中心工作,有计划地征集稿件,力求保证一批稿源,同时吸纳新的稿源,凝聚创造、创新的创作积极性,从而开发各方面稿源的途径。

今年是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年。为了配合换届选举,转变农村基层干部的某些不良作风,2021年1月29日,我们在《荔风》组织刊发了《乡愁的滋味》。它用朴实的文学语言,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一名农村基层党支书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农村,多次把进城机会让给别人,而将蜗居农村的艰辛留给自己,全心全意地做好农村基层工作,成为村民们主心骨的事迹,让当地群众重温往昔岁月和不忘初心的乡情记忆,为新当选的村支书树立了榜样。文章使新支部班子受到一次现实的传统教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旧城区改造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阻力重重的现实问题。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程度相对削弱,如何重振街坊邻里间协调融洽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选准“六百户”旧城区改造作为原型,刊发了散文《秋窗·雨巷·斜阳》(茂名日报2020年4月30日《荔风》版),在文中共忆乡愁,重现当年和谐互助的邻里关系,特别记述了一位退休的邮电干部钟伯的事迹,再现了他热心为街坊排忧解难的亲切形象。这种贴近生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题材,触动了无数人的回忆,很受市民的欢迎,甚至有的街坊拿上当天的茂名日报,去寻找已故钟伯的儿女,送上这篇写钟伯的好文章。

从这些事例可以说明,副刊编辑是大有可为的。副刊文学版虽然是报纸的一个小栏目,但却联结着社会的千家万户,让人们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社会的和谐幸福,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友善,让周围充满正能量。这就是文学的乡土情怀,它感召和激活了读者的生活激情,从而绽放出精神文明之光。而民众的喜爱与支持,也带来了文艺副刊文学创作的深度发展和繁荣。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

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一位报人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我们端正做人、端正办报作出了规范。诚然,副刊是报纸的“半壁江山”,作为要闻的有效补充,它要求编辑应该而且必须具有“政治家办报意识”,把版面编好、编出精彩、编成自己的特色。有了长明灯的光耀和指引,我们在办好文艺副刊栏目的编辑实践中,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把职责内的工作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不忘初心,努力负起地方日报副刊文艺编辑应有的职业担当与时代使命。

猜你喜欢

副刊日报文艺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1942,文艺之春
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做精做专副刊版面——以《西藏日报》副刊为例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融媒体时代,如何释放报纸副刊的正能量——从菏泽日报副刊作品《书记的耳光》说开去
□文艺范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