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四大精神”传承研究

2021-01-13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抗联大庆黑龙江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

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下简称“四大精神”)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秀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龙江地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弘扬和传承“四大精神”,不仅能为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心聚智聚力提供精神支撑,还可以为新时代黑龙江重振雄风汇聚再出发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四大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出优势。[1]黑龙江流域是中华多源文明的源头之一,共同居住于此的满、汉、蒙、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锡伯、赫哲、柯尔克孜、朝鲜等多个民族,互相渗透、共同孕育了既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又独特丰富的黑龙江流域历史文脉。历史上先后有鲜卑、契丹、蒙古、女真、满族等5个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促进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融合。近现代以来,外来移民涌入使黑龙江文化呈现东西合璧、南北交融的特质,[1]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的文化格局。到了当代,作为黑龙江文化价值取向的底蕴之一、黑龙江省优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四大精神”,不仅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时代记忆、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更是我们们战胜困难、再铸辉煌的精神动力。

(一)“四大精神”的内涵

“四大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代黑龙江人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四大精神”产生的时间、地点虽然不同,但都以黑龙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造性实践为基础[2],以忠贞报国、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等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随着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四大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充分体现出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改革创新、矢志担当有为、突出严实精细、坚持勤政为民等新时代内涵。

东北抗联精神及内涵。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武装,是进入中国抗日战场最早、战斗坚持时间最长、斗争最艰苦的部队。东北抗联将士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14年英勇顽强的斗争,熔铸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内涵是: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北大荒精神及内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几十万拓荒者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黑龙江三江平原。在开发北大荒的进程中,几代拓荒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实现了从北大荒向“北大仓”的历史性转变,并形成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

大庆精神及内涵。大庆精神形成于大庆石油会战的20世纪60年代。为给国家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艰苦环境中,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集中体现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在新时代,新一代大庆人走出国门,继承不守旧,创新不丢根,赋予了大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铁人精神及内涵。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他怀着爱党爱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勇挑时代重任,奋力投身壮丽的石油事业,在茫茫荒原默默奉献,形成了“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二)传承“四大精神”的现实意义

以“四大精神”为代表的黑龙江红色文化,积淀着黑龙江各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正如2016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所指出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传承“四大精神”,就是传承红色基因。“四大精神”对于我们提振信心决心,凝心聚力汇智,加快龙江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传承“四大精神”可以进一步明确方向路径。无论是在极端严酷的东北抗日战场上,还是艰难困苦的革命建设时期,“四大精神”集中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了坚定的信仰信念。学习传承“四大精神”,能够使党员干部经受思想政治洗礼,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坚持立场不变、方向不偏,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

其二,传承“四大精神”是提振加快发展的精气神的需要。“四大精神”是几代黑龙江人历经艰苦奋斗创造出的宝贵财富,无论是抗联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情怀,北大荒人顽强拼搏、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境界,还是大庆和铁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奋斗信念,都是激励我们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加快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三,传承“四大精神”能够丰富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我们党振兴的历史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既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也与“四大精神”的精神实质高度契合。传承“四大精神”的红色基因,是持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需要,更是丰富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凝聚斗志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需要。

二、“四大精神”传承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新时代传承“四大精神”,根本在于传承文化基因,让黑龙江优秀地域文化得以弘扬。当前,国家和省委高度重视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2019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新时代深入学习和弘扬“四大精神”的决定》,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干部学习制度和哲学社会科学讲座、各级党校及培训中心,开展“四大精神”宣讲阐释和学习教育,强化精神传承,推动实践转化。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通过本课题组调研,我们发现在“四大精神”的传承过程中,仍存在着制约其传承的不利因素。

(一)“四大精神”的传承现状

为了摸清黑龙江“四大精神”传承的现状,以及传承中存在哪些制约因素及主要原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从2020年6月开始,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采取电话调研的方式对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黑龙江省档案局、东北烈士纪念馆、北大荒博物馆,采取深入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哈尔滨、佳木斯、同江、汤原、大庆等地,通过交流、座谈、实地探访、参观等多种形式,对“四大精神”的传承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取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调研情况的梳理分析,我们认为对“四大精神”的传承,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场馆参观是传承宣传的主要方式。通过调研走访大庆铁人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汤原博物馆、北大荒博物馆,我们发现在“四大精神”传承中通过场馆自发或有组织的参观是主要传承方式。国家一类革命老区汤原县北靠山村红色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北靠山村历史纪念馆平均每年接待参观人数五六万人。以宣扬抗联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汤原博物馆每年参观人数约13万人次;以弘扬传承北大荒精神为主旨的北大荒博物馆,平均每月接待人数近万人次,年均10万人次左右;东北烈士纪念馆年均接待参观人数百万人次以上,仅2018年清明节假期期间就举行阵地讲解215场,聆听宣讲报告人数达4.3万人次,观看流动巡展人数达2万人次,接待观众总人数达15.6万人次;大庆铁人纪念馆近年来平均年参观人数都在百万人次以上(2020年因受疫情1-9月闭馆影响,入馆参观人数较少)。参观人群的年龄结构以30-50岁人群居多,其中自行参观的人群比例为60%左右,有组织的参观人群比例在40%左右。观众在馆内通过观看声光电、图片资料和实物,通过讲解员的现场讲解,重温铁人当年事迹,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得以传承。

场馆参观以生动、形象的传承方式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四大精神”的革命情怀和丰富内涵,是“四大精神”传承、宣传的主要方式。

二是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党干校培训是传承研究的主阵地。党校姓党、社院姓社。黑龙江省各级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作为政治学院,深入系统地开展“四大精神”的宣讲、阐释和教育、传承,既是工作任务,又是职责所在。如大庆市委党校、市社会主义学院组建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所,开发了以“四个看家本领课”(《崇高也要有人懂———铁人精神的当代解读》《辉煌是有理由的——大庆精神的当代解读》《党和人民的传家宝——三老四严的当代解读》《哲学应该大众化——“两论起家”的当代解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一些专题课走进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国家纪检监察学院(秦皇岛校区)、国家行政学院、省委党校的主题班课堂。又如,汤原县县委党校积极引导专职教师开展抗联文化研究,与汤原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等共同联动,组织抗联相关历史文化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编写完成红色抗联精神文化主体班专题教学的相关内容,加强抗联精神的普及教育宣传,激发了学员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意识,并成为学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信仰。黑龙江省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成为“四大精神”传承研究的主阵地。

三是个人兴趣了解、自行学习拓展了传承范围的普及度。对省社会主义学院200名学员发放调查问卷,并分析回收的182份答卷情况显示,对黑龙江红色文化(“四大精神”)的兴趣度选项下,选择“非常感兴趣”和“有较高的兴趣”选项的有134人,占比73.6%,通过场馆参观、旅游等了解的占比39.6%,而通过网络信息、电视广播等媒体了解的占比达42%,而通过党干校培训了解的仅占14.4%,充分说明场馆参观等传承方式具有灵活方便的特点,媒体包括自媒体宣传对“四大精神”的传承具有覆盖广泛的特点,而党干校培训传承还有很大空间。

(二)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四大精神”的宣传、传承方法不够丰富。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一般受众,主要指学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人员及自由职业者,都只对自己有兴趣的文化显现出主动了解和认识的积极性。如北大荒博物馆的参观对象主要是知青以及与农垦系统相关的人群,而其他群体的散客则不是太多。省社会主义学院学员的调查问卷显示,主动了解“四大精神”的选题项下,经常关注的人数有42.5%,主动关注这方面内容的微信公众号的有57.1%。这表明统战成员由于经常接受政治共识教育,对“四大精神”因为有所了解从而产生兴趣并关注相关内容。但仍然还有近半数人群对此不关注,了解很少。这表明,我们对“四大精神”的传承在方式方法上还不够多样,覆盖全社会人群层面还有提升空间。

二是较具代表性的抗联红色地域文化品牌没有形成。我省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品牌还没有形成。从对省文旅厅的调研了解到,我省现已形成了“抗联英雄,林海雪原”“东北小延安”“北大荒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江桥抗战”等红色之旅的代表性红色旅游产品。在中宣部命名的473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我省有13个。但是,这些红色文化景区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红色资源仍处于待开发状态,地处偏僻山区和农村的红色景区发展较为缓慢,配套基础设施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红色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部分已建成的红色文化景区旅游产品相对单一,缺乏吸引游客留下来的特色项目,尚未形成较具代表性的红色旅游品牌,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部分地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市场转化率不高。同时,由于对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挖掘不足,开发的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尚未能充分挖掘提炼出较具代表性的精神文化内涵。据《黑龙江省抗战遗址分布图》,全省除大兴安岭地区外12个地市共有102处抗战纪念地、抗战遗址、战迹地及多处东北抗联战略中心、战略要地、抗联密营。围绕东北抗联诞生地,汤原县近年来先后打造了“东北抗联诞生地”“抗联六军军部遗址”“中共汤原中心县委遗址”“抗联六军授旗地”,建设了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纪念馆和北满抗联著名将领群雕等地域文化教育、红色旅游基地。黑河五大连池市朝阳山是抗战时期中共北满省委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级别最高、设施最多、机构最全、时间最长的东北抗联遗址群等。但这些展区的建设大同小异,没有形成全省统一规划的东北抗联各处遗址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风貌。

三是统一战线等党干校教育培训应用不足。从电话调研、实地调研以及我省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看,对黑龙江地域文化方面的课程安排量仍有不足。在全省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方面,省社院近年不断加大文化共识教育,目前,已建立文化方面的现场教学基地46个,其中,“四大精神”现场教学基地19个;已开设《大庆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课程。但受限于培训班次大多为三至五天的短期班,相关课程安排很难,培训作用发挥不显著。在对大庆市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大庆干部学院、中共大庆市委党校、大庆市行政学院、大庆市社会主义学院、中共大庆石油管理局委党校五所院校、一套班子)的调研中发现,为应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短期班中排课难的实际情况,他们在校园内建立了现场教学园,做到了让学员不出校门接受教育,方便短期培训班的相关课程安排。但即使是这样,每年也只有3000人左右在教学园现场学习。这种现场教学只能使培训学员对“四大精神”的传承做到初步了解,没有更深层次的互动性、体验式教学活动,难以使传承更深入深刻。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是对“四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挖掘不够、传承手段不多、渠道不畅。“四大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但由于目前对“四大精神”的宣传多限于对详实数据、史实资料等相关内容的宣传,利用电影、电视、歌曲、文学等形式进行深入挖掘的多为上世纪的作品,缺乏新时代运用新媒体等信息技术传承“四大精神”的作品。在党干校的教学培训传承方面,大多停留在课堂讲解、现场讲解、观看中,更加灵活的、体验式的教学不多,特别是社会主义学院等培训班期多为短期班,“四大精神”传承的渠道不畅,对“四大精神”深层次的内涵挖掘不够、传承手段还不多。

二是对“四大精神”红色教学基地或旅游景点缺乏顶层设计。红色教学基地或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绝不是一个行业或孤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简单叠加,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针对红色资源的不同内涵、不同时代等要求,围绕当地的战略定位、具体情况,制定顶层设计规划。在统筹的顶层设计下,协调考虑产业发展、科学管理,以最终实现体量较大、辐射面广泛、影响力强的红色教育基地综合体。

三是资金和人才的投入不足。以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为例,由于专业研究力量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在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教学中缺乏总体联系和互动,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教学课件,使学员学习东北抗联精神时浮于表面,缺少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对比,不能深入,传承效果达到内化于心有一定困难。在“四大精神”传承过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当年亲历的人逐渐逝去,如东北抗联仍健在的革命老人已经极少,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的亲历者正在减少,北大荒知青即将进入耄耋之龄,传承主体的可持续性要求我们加大对研究资金和研究力量的投入,及时进行抢救性传承,挖掘出更多的历史线索,开发更有意义的基地,为传承“四大精神”积累更多的资源、史料和支撑。

三、创新传承“四大精神”的实践路径

“四大精神”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是激励群众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伟大实践,是再铸黑龙江新的辉煌的力量支撑,为社会所弘扬、群众所公认,具有推广价值并能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具有广泛传承的群众基础和天然优势。在传承过程中,本课题组认为,应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宣传效果,不断增进政治共识

一是要提高认识。传承黑龙江“四大精神”不仅仅是传播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文化支撑。“四大精神”虽然诞生于黑龙江,但是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已走向全国,并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需要秉承的核心价值、精神归宿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三年两次到黑龙江考察,特别强调了激励几代人的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四大精神”是黑龙江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连接着昨天与今天,也定义着过去和现在。黑龙江从来不缺少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和人民情怀,从来不缺少顽强拼搏、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从来不缺少自觉、果断、坚韧的执行力。[3]龙江人一以贯之地弘扬“四大精神”,发扬优良传统,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必将重振龙江雄风。为此,2019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作出关于新时代深入学习和弘扬“四大精神”的决定,就充分认识新时代深入学习和弘扬“四大精神”的重大意义、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四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把新时代深入学习和弘扬“四大精神”的任务要求落到实处作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要以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作为促进“四大精神”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发挥“四大精神”的红色教育功能,切实加强全省人民,特别是党外代表人士、海内外侨胞等对“四大精神”的了解和认识,使其能够接受精神洗礼,通过文化传承形成文化共识,从而不断增进政治认同,为实现中国梦汇聚更多力量,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精神支撑。

二是要运用多种宣传方式。我省是重要抗日根据地,是“四大精神”的诞生地,遗址众多,历史厚重。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新开展红色文化艺术节活动,打造文化惠民新载体。要适时利用红色节庆开展宣传教育,创新传播形式,避免传统媒体的受众感不强的话语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以生动、形象化的短视频、微视频等方式,加强与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放大宣传声量,提高传播效果。

三是要提高宣传的感染力。要组织力量,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文艺精品。据有关资料,目前以汤原红色文化为内容的文学、歌曲、书法、绘画、摄影、影视、戏曲、舞蹈作品有5000余篇(件),出版了《下江抗日斗争史》《红色汤原》等,创作了评剧《红色交通站》、快板书《说抗联》,编排舞蹈《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文艺精品,既真实还原历史,又充满时代气息,更加贴近百姓,深入人心。

(二)加强设计整合,促进地域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我省抗联遗址众多且分散,抗联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利用迫切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指导。建议中央在《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中增加东北抗联有关内容,便于在国家指导下开展具体工作。建议省委加强对“四大精神”宣传弘扬的顶层设计,将这些重要的历史史实、红色精神广泛传播,而不仅仅局限于黑龙江范围,应辐射全国,并拉动我省整体旅游产业,从而产生联动效应。

二是要整合资源打造精品。要鼓励各地市扎根地域基础,整合资源,进行综合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研学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保护标准、统一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四大精神”文物的保存状况和遗址遗迹的环境风貌,丰富展示主题和展示手段,打造全程贯通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场馆等的资金投入,持续做好“四大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工作。

(三)拓展传承范围,活化传承方式

一是要拓展传承对象和范围。要充分利用“四大精神”资源,发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高等院校的培训优势,开展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国情教育和中华文化研修活动,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要通过举办民族、宗教界等人士中华文化教育培训活动,进行文化引领,以文化认同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要通过在中小学、高等院校等开设“四大精神”学习课堂,拓展传承的覆盖面。2020年3月18日,黑龙江省委教育工委、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黑龙江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优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强调,要把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黑龙江优秀精神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继2019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新时代深入学习和弘扬“四大精神”的决定》之后,中共黑龙江省委作出的学习弘扬“四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指南,必将在全社会形成传承“四大精神”的氛围,使“四大精神”的传承渠道更加顺畅、传承范围覆盖更加延伸。

二是要创新教学形式。要结合“四大精神”现场教学,支持教师活化教学形式,探索开放、互动、现代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以双向互动、现场教学、座谈访谈等形式,通过体验、与“四大精神”亲历者或后代互动、探访“四大精神”亲历者或后代、走入场馆等系列活动,用真实案例“量身定做”别具一格的“四大精神”课堂。

三是转化研究成果。要利用党课把“四大精神”植入到“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日常基层党组织活动中。把“四大精神”文艺精品搬上课堂,增强党员政治认同,不断强化红色政治引领和组织引领,做到“党课讲在哪里,红色传承就推进到哪里”,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传承效果

一是要强化“四大精神”理论研究。要加大研究投入,组织研究力量,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把“四大精神”放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框架下,深刻阐释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开展面向海内外的学术交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为讲好中国故事、龙江故事,展示好形象提供支持。要注重体现时代性,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挖掘出“四大精神”的时代内涵、传承精髓。要提炼出“四大精神”中的经典人和事,把这些研究成果加入到精神文明创建和党建经验典型选树中去,使文化人物鲜明,文化事迹丰满,文化故事深入学员和观众心中。

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传承的前提是要有一批宣传、研究的人才。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等党干校、院校的培训优势,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四大精神”传承师资队伍。

三是要加强场馆讲解员队伍培训。各类场馆讲解员面对的参观人员众多,是宣传传承“四大精神”最前沿的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十分重要。要探索讲解员进入大学课堂,系统学习“四大精神”的相关内容,培训他们当好“四大精神”传人。要通过以“四大精神”为主题的故事大赛等形式的培训活动,开展红色故事宣讲,不断提升传承效果。

(课题组组长:李岩;副组长:鞠彩霞;成员:董丽梅、王勒懿)

猜你喜欢

抗联大庆黑龙江
行书张光藻《入黑龙江境》(53cm×36cm)
东北抗联精神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讲价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黑龙江出版集团
敬呈大庆1202英雄钻井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