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品格的守正出新

2021-01-13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发展

宰 政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东广州510630)

当下世界,把一种哲学理论作为根本指导,通过与本国实际的紧密结合,成功领导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并同时推动了理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国家和政党,只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哲学从未以如此现实而又波澜壮阔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中国的绝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概念和逻辑上的辨析,而是给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活的灵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1]。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2]事实胜于雄辩,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所有的胜利都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运用,所有的挫折都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偏离或教条。民族复兴尚在征途,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善于用哲学的思维来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唯物哲学的观点实事求是,以实践哲学的观点发展革新,以总体性哲学的观点求同存异,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品格的守正出新,也是当前中国改革发展的方法论。

一、唯物哲学与实事求是

(一)唯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点是对世界客观性的确认,对人的感性直观的确认,对人与自然的事实性关联的确认。“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饿死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3]161这个观点在当下看来是常识,但无论是对西方(欧洲)哲学还是中国哲学而言,回归到这一基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西方哲学从柏拉图起,就呈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轻视和对神(理)性“之光”的渴望,能够超脱出眼前所见进入到澄明之境,是哲学家们的执着追求。无论中世纪笼罩欧洲上空的“神谕”,还是德国古典时期的“先验理性”和“绝对精神”,都在延续这条形而上的思辨道路。不过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西方的理性哲学也发展出了欧洲悠久深厚的哲学传统和逻辑严密的概念体系,为人类主体性和理性的确证奠定了根基。

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性哲学确有内部缺陷,因为理性不能在理性或个别的自我意识内部克服缺陷。”[4]199-200也就是说,人类理性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与自然和他人的交往过程,通过感性与事物的碰撞,理性对经验的汲取逐步成型的。理性固然可贵,但不能离开人的感性直观和事物的客观存在。当然马克思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者或人道主义者,但世界的客观性是其哲学的基点。

中国虽然没有理性主义的传统,对客观事物是抱着一个“存而不论”的态度,关注点主要在人与自然、自我和他人的相处上,倡导的是以自身心性为基点的积极作为、顺势而为或者无为而为。由于没有对物质世界刨根问底进行研究的理论动机,这也导致了宋明理学后逐渐出现的思想禁锢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滞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一直反思和寻求出路,但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是在“用”上模仿,并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输入了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唯物的基点上分析中国的问题,探索中国的道路。

(二)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基于自然、指向历史,自然和社会都有其发展规律可循,唯物首要的内涵就是要以事实为依据去研究客观规律。但是在实际中,知易行难。邓小平在1943年《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有着详尽的描述,“第一次大革命……被机会主义领导断送了”,“积蓄起来的力量……又在冒险主义的领导之下遭受了很大的挫折”。“苏维埃后期的左倾机会主义统治时间更长……党的基础……大部都弄垮了”[5]。无论是机会主义还是冒险主义,根源都在于主观唯心,走在唯实的对立面。他们只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革命道路和美好前景,却没有坚持马克思的基本原则。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学习和运用也时常偏离。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就谈到过,“有一种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不能学习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质,只是肤浅地学习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他们虽然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但是,不能把这些书籍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和结论当作行动的指南,运用到活生生的具体实际问题上去。他们以背诵个别的原理和结论而自满,甚至以‘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自居,然而他们决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们的活动方法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完全相反的。”[6]理论不与实际相联系,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现实斗争中必定不堪一击,历史的印证已不止一次。

真正把唯物的理念应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是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运用唯物原则的主要的方法论就是调查研究。“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成天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7]109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寻事实的真相,分析事物的规律。“毛泽东同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8],他对中国社会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每个时期的斗争形势、党内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此指导着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他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9]810-811,自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观便像“骨血”一样融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机体”中,实事求是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所遵从的最根本的原则。正如邓小平所说:“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毛泽东说的实事求是。”[10]

(三)实事求是的品格内涵

毛泽东曾深刻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并把它上升为党性和党风的标准,“‘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9]801。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了“三严三实”的要求,其中“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在继承中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品格内涵。

“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同时具有能动性,反过来可以重塑客观世界。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设计方案,如果没有经过对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没有对客观规律的了解把握,没有以科学精神去分析解剖,那这种政策和方案必定会成为一种“臆想”。但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创造性和开拓性,而是要把创新性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如毛泽东所引领的实地座谈调查的作风,邓小平所开辟的局部试点做法,目的都是要在决策之前,把实情摸透,把问题摸清,也就是要“实事”。

“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11]做事的基础是实,做事的目标同样是实。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要推动事物发展就要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把人民满意、务实业绩作为真正的目标,否定任何形式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者以官职晋升为目标,以上级满意为目标;形式主义者崇尚“花架子”,喜欢“大场面”,厌恶矛盾,无视问题,这样做出的“政绩”必定是空、虚的。创造实绩就是要向“假大空”的政风和文风开刀,真正把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和实绩作为衡量党员干部的首要标准,也就是要“求是”。

“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11]中国古人常讲“慎独慎微”“致良知”。对自己诚实、对他人诚实、对组织诚实,是实事求是的最深层次含义和最优先原则。如果人对自身都不能充分认识和确定,何谈对他人和组织的诚实。同时,也只有忠诚老实才能胸怀坦荡,只有公道正派才能敢作敢当。费希特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哲学。”[12]55共产党员作为唯物主义者,实事求是的品格理应贯穿于自我修养、为政方式和干事标准之中,因为唯“实”才能成“事”。

二、实践哲学与发展革新

(一)作为实践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的演化在德国古典时期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等巨匠批判和构造,成为了理性哲学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然而当马克思站在这座“高峰”时却发现它“囿于各自体系而未能被人民所理解,因而没有在民众中产生广泛影响,没有发挥应有的实践功能”[4]202。哲学家们“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他在唠叨什么”[12]119。而此时的德国,贫民们正因捡拾枯枝被“林木偷盗法”作为盗窃者惩处,严苛的书报检查令正在封杀言论的自由,管理者当局也根本不像黑格尔在其法哲学中分析的那样,集中了“全体民众的高度智慧和法律意识”[4]124。哲学与现实始终有道鸿沟。

马克思在1842年说:“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2]220这样一个时代正是由马克思开始的,他沿着这个方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并时刻与对社会的批判和共产主义运动相联系。一方面发展出了符合“时代精神”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又亲自领导了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无论是之后的“十月革命”,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开展且得以胜利的。

马克思期盼,“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正获得这样的意义,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12]220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哲学彻底摆脱逻辑和概念的自我循环,成为“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成为“文化的活的灵魂”。这种哲学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是对现实世界的关照、解读、批判和提炼,同时又是“活的”,可以通过“社会人”的思想和精神对现实世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推动实在的发展变革。

马克思把哲学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同时,更把他的哲学建构在“实践”这个动词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520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某种物质本体论,而是“实践唯物主义”。他的理论立足于实践,同时又指向实践,是实践的哲学。就像他所说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2]17由此,“我们必须彻底揭露旧世界,并积极建立新世界。”[13]

(二)发展革新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要务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这就决定了它不仅是“象牙塔”中的学问,更是指导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推动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的目标发展的实践从未停止过。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了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共产主义革命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时就明确了“起来革命,推翻旧的国家机关,建立劳工专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经济”[14]的方向,随后便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和奋斗历程。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反围剿与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重庆谈判与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与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抗美援朝,两弹一星与百家争鸣,改革开放与邓小平南巡,一直到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一路筚路蓝缕、跌宕起伏,却又磅礴壮丽、波澜壮阔。无论是从经济数据还是人民的幸福感,无论是从综合实力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来看,都是呈阶梯式发展的态势。中国共产党“一张蓝图绘到底”,用伟大的“实践”践行着马克思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从不是从本本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理论本身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15]260-261马克思主义给出了方向和方法,但马克思并不是“先知”,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如《党章》所明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在实践中开创新路”[16]2-11。

(三)发展革新的品格内涵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7]283物质生产实践改造自然、创造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实践改造和创造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科学文化实践研究和创造满足自身需要的技术工具和精神“食粮”。改造和创造是实践的本质属性,实践的目的就是改造旧事物、创造新事物,实现发展和革新。

发展过程的目标性与阶段性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以矛盾为动力的螺旋上升。“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16]1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终极意义所在。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就需要一方面要坚守共产主义的初心和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引和充沛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要让“理想照进现实”,把理论和现实紧密结合,认清楚当下实际的生产力条件和主要矛盾,树立阶段性的职责和任务,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推进发展。从中长期的跨度而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战略思维和战术能力结合起来,在战略方向明确的前提下,打好每一场战役,兼顾长期和短期的发展任务。

发展主体的人民性与领导力统一。实践的主体是人民,发展的力量也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力量需要组织和动员,才能形成助推发展的合力。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工作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党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事业要依靠每一位人民群众去耕耘和推动,党的政策路线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党的任务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同时,党作为领导者要注重加强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党的治理能力和国家的治理体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所指出的:“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17]。在回应人民合理诉求的基础上,加快人才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治理体系机制的建构、调试、完善、变革,才能不断汇聚起更强大的发展主体力量。

发展动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统一。批判和反思是哲学的主要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在“同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和斗争中产生的”[18]。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虽然不主张“无事生非”,但面对他者的批评、指责或刁难,应该把他作为发现问题的机会和解决问题的契机,把接受批判与批判地接受统一、批判他者和自我批判的统一原则应用到发展的各个环节,作为推动发展的一种动力。首先是要勇于接受批判,把他者的批判作为“苦口良药”,同时善于在他者的批判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为己所用,也就是批判地接受。其次要敢于站在正确的立场去批判自身的错误和外部的不合理,在与对手的正面交锋中培育斗争精神,在对自己的反思反省中提升能力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建立在对旧哲学和自我的批判基础上的,他本人也是自我批判的典范,“每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19]恩格斯评价他,“正是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使他的论述很少能够做到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适应他的由于不断进行新的研究而日益扩大的眼界。”[20]

三、总体性哲学与和而不同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辩证法,又提出辩证法的核心是总体性理论,保持‘对总体性的渴望’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主要标志。”[21]总体性原则始终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认识论和社会实践论中。在认识论中,总体性体现为事物的普遍性联系,“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22],联系的客观和普遍的存在是近代科学所确证的事实,自然是一个生态体系,而社会则是一个政治经济体系,如马克思所说,“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社会关系。”[23]在社会实践论中,总体性体现为矛盾的对立统一,“统一”中孕育着对立,“对立”是为了进一步的“统一”,社会始终是一个包含对立的统一体,并在各种对立中走向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始终体现出一种总体性的思路。首先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马克思充分改造并利用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辩证法这一“合理内核”,在逻辑和实证相结合的基础上,创建并阐释了唯物史观。其次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马克思提出人的“双重属性”概念,并由此引出商品的“两种价值”和言行的“两种尺度”,指出人同时具备自然和社会两个属性,商品同时包含价值和交换价值,人的行为要同时考量真理和价值两个尺度。另外还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内容不如说是在自身那里就有形式,甚至可以说唯有通过形式,它才有生气和实质’。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不仅把形式作为把握事物实质的概念,而且通过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揭示社会事件的发展动力、过程和机制。”[4]327内容总是通过形式表现,形式是了解内容或实质的通道,形式助推内容的变化,形式总是向内容复归。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指向的是整体而不是零散,是综合而不是割裂。

总体性的原则还体现在马克思对未来世界的预判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到,“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对彼此的影响不断扩大,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相互隔绝的状况被打破,生产方式的进步和世界交往的推进使得民族之间旧的分工被消灭,世界历史也初步形成。”[3]540-541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建立联系……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4]404马克思认识到,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形成。在《共产党宣言》的文末,马克思大声疾呼:“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4]435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从来不只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畴,共产党人在原点上便胸怀远大,它所肩负的使命是世界性的、人类性的。

(二)和而不同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指向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是站在民族全局和世界大局上来考量问题,始终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达到共赢的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之后确立的政治协商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是中国共产党和而不同价值指向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在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7]3他在详尽分析了各阶层的特点后,明确了革命力量的组成。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观察了反革命和革命两方面的形势后”,毛泽东再次指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7]153。建立在一致抗日基础上的广泛合作成为党的主要方针。在《论联合政府》中的阐述更加明晰,“阶级之间仍然是有矛盾的……在新民主主义的阶段上……这些矛盾和这种不同的要求,可以获得调节……这些阶级可以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项建设。”“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9]156-162统一战线是党的致胜法宝之一,它的核心内容就是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最终达到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目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在互惠互利中谋求自身发展,成绩举世瞩目。“中国道路的设计者又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是在与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联系中建立社会主义的,与此同时,中国又只能在全球化的时空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21]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是有经验教训的,其中一条就是不能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5]90-91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预言,由于资本的流动、科技的联通和分工的细化,世界已经越发连接成了一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国际社会。在“和平和发展”的主题下,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中国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去促进交流、取长补短,充分运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和资金技术,通过密切合作来发展自身。

当下,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国际形势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的改革开放正在全面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25]441-442,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一带一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正式提出“携手共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以和而不同的胸怀和境界广泛开展与外界的合作去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的一种哲学品格。

(三)和而不同的品格内涵

和而不同的品格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思想,在事物普遍联系、矛盾的对立统一和世界全球化的思想理论中,蕴含着求同与存异、合作与自主、共建与斗争的辨证关系。

求同与存异。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应把主要矛盾的解决放在首位,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要服从于主要矛盾。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是让阶级差异服从于民族独立解放;抗日战争时期的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让党派差异服从于抵制外来侵略;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与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是让制度差异服从于生产力的解放;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让道路差异服从于世界的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深刻阐述了存异和求同的内涵,“存异”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国家的主权和每一个民族的文明,每个国家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求同”就是要尊重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相互包容、相互交流,共享共建、合作共赢,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可以看出,存异的核心是尊重、包容和自主,求同的核心是合作、共赢和发展。

合作与自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外因和内因之间,内因是第一位的。在与任何一个政党和国家的合作中,自身的特性和独立性永远不能丢,失去了独立自主,就失去了自身的方向和动力,也就从合作变成了依附。毛泽东在1938年的两篇文章中都谈及了合作中自主性问题,“必须保持加入统一战线中的任何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必须服从于抗日战争的利益”[9]524-525,“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否则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9]539。只有合作的各方充分保持自主性,才能够达成真正的合作。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建设,练好内功,以充足的实力和充分的自信加入到合作中去,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合作中把握共同利益和自身底线的尺度,决不能以放弃正当权益,牺牲核心利益为代价。在国际风云变幻和科技革命在即的当下,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着力聚焦内部主要矛盾的解决,发挥出中国制度和道路的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有中国特色的才能是国际化的。

共建与斗争。由矛盾引发的斗争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合理有力的斗争同样是共建共享的基础。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证实,“弱国无外交”,无力的弱者在谈判桌上是没有话语权的。重庆谈判时期,面对国民党言行不一,毛泽东指出,“蒋介石还不能不有很多顾忌……解放区有一万万人民、一百万军队、两百万民兵,这个力量任何人也不敢小视……人家打来了,我们就打,打是为了争取和平。”[26]中国共产党期望通过合作带来和平,但不能以被攻击而不反击作为条件,最终强有力的反击赢得了和平。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和美国的贸易谈判还在进行中,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在涉港涉台的问题上频繁出手,面对这些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态度是明确的,“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己核心利益的苦果”[27]。一方面我们期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立起新型的大国关系,携手推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另一方面,当对方提出不合理要求甚至伸手干涉我国内政时,斗争必须是坚决的。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28]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的道路不会是一片坦途,和平和发展需要互惠互利的合作,也需要据理力争的斗争。

(四)余论: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再次回到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02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是要坚持和运用的;同时,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实践要用理论去指导,理论要在实践中检验发展,其发展路线应是“学习理论—指导实践—检验理论—发展理论—推动实践”。在这个理论与实践的循环中,要破除至少两个方面的症结。一是“干而不学,无矢可用。”只重实践,凭经验解决问题,没有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没有远大的目标做引领,事情容易做歪,方向容易跑偏。尤其在形势纷繁复杂的当下,没有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就跑不赢大势,打不了胜仗。二是“学而不用,无的放矢。”只重本本,没有问题导向,在概念中自我循环,面对实际问题和斗争局面时,无计可施、无所作为。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反复指出过,“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9]820。“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炼出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25]344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本身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发展革新、和而不同的原则。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小包哲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