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体育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与演变

2021-01-13束一鸣曹桂云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含义观念体育

束一鸣 曹桂云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体育”一词在现代社会随处可见。无论是日常可见的公园健身器械,或是每四年一次的世界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都与体育密切相关。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之中。在不久前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在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下要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这表明,从国家层面将体育健身纳入到整个社会发展的综合考虑之中。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日益加快,体育活动作为身心健康的有益方式,将会更加成为体现公共服务的重要指标。但众所周知,虽然古代中国已经强健体魄的观念,且发展出中华武士文化,但并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体育观念。近代以来,现代体育观念在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交融中逐渐形成,而作为专业教育的“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和课程纳入到学制之中也是上世纪初才发生的变革。因此在全力筹备2022年冬奥会、努力建设体育强国的今天,探寻体育观念在近代的生成与演变对于深化国民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重要论述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近代体育关注有较大的提升,有关论述也多见报端。晋隆冈等人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近代体育史的研究做了梳理,指出学界在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思想和中外体育交流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而区域体育研究和体育史学研究则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刘媛、刘合成则从晚清驻外使节入手,研究了其对西方近代体育的引介。廖慧平、原月则以晚清报刊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西方近代体育的传播。此外,罗时铭的《近代中国留学生与近代中国体育》一文对近代中国留学生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留学生的引进和推广,应在近代体育史研究中对留学生群体给予较多的关注。丛密林、邓星华则对包括体育及其概念群的生成逻辑进行了分析,认为体育属性决定了体育功能,体现在体育价值之中,而体育结构又分为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文社会。孙旭静、付杰从观念入手,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学者在注重“人本”“人性”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天人合一”思维,代之以“主-客”思维模式对体育观念进行反思,探索从人的存在角度回答体育是什么、体育如何呈现等问题。综上,目前学界对于近代体育史研究已有一定成果和基础,但在史料挖掘梳理和研究深度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拟从近代体育观念入手,对“体育”一词的含义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含义变化及发展过程进行梳理,进而研究中国体育观念的形成过程。

一、“体育”词义辨析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从传统“天下”向现代“世界”,从“朝贡体系”到“民族国家”的转变过程中,中华传统文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中西物质文明上呈现的差异,为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随着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清廷对传教管控的松弛,西方文明随着商品和传教士的脚步逐渐深入中国内地。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面临着来自近代西方文明的直接冲击,固有的话语体系和思想观念开始遭到巨大挑战,如今耳熟能详的诸多词汇如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均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后的产物。“体育”一词也不例外,其非中国古语用法,而是近代以来产生的新名词,但“体”“育”二字古语皆有之。《说文解字》对“体”“育”二字分别作如下解:体,緫十二属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表明“体”“育”二字大体上分别表示“身体”和“培育”之意。《虞书》中也有“教育子”的说法,清人段玉裁则直言“育”即是“养子使作善也。”这说明在中国古代,“体”“育”二字是两个具有单独含义的字,即使两个字连用也是表示单独的含义。例如东汉王符所著《潜夫论》中《五德志》中有“神微精以,天命㒺极,或皇冯依,或继体育,太曎以前尚矣。”南北朝时期的刘敬叔在《异苑》卷八中有“胡道洽者,自云广陵人,好音乐医术之事,体育臊气。”等。上述句子中虽有“体育”两字连用,但与今义想去甚远,都是“体”“育”两字单独表意。如“体育臊气”中的“体育”表示“身体上孕育有”的意思。用单字表意是中国古代用字的传统,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晚清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后方有所改变。

而在英语中,体育为Physical Education,其含义指强健体魄、训练身体。Physical Education一词所指代的含义在古代欧洲早已有之,但Physical Education这一词本身却出现较晚。据目前所知,其首次出现是在1748年出版的名为Critical Reflections on Poetry, Painting, and Music的书中。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也使用Education physique来表示“体育”之意。随后,随着欧洲诸多体育馆的成立,该词开始频繁使用,并传入美国。进入19世纪,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今天所表达的含义。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体育指“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例如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或者指代体育运动。尽管现代汉语中“体育”一词含义已经很明确,且与英语Physical Education相对应,但这一含义却并不是随着英语词汇Physical Education传入中国的,而是在近代特殊环境下经由日本,再与中国本土词汇进行融合后才产生的。

事实上,中国自古便注重身体素养,《孝经》开篇即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见古人对于身体的重视程度。中国古代虽无“体育”二字表达切实的含义,却在很早就意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并利用诸多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史记·苏秦列传》中有记载,“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即为一种健身娱乐活动。除此之外,五禽戏、武术等诸多健身方式也在中国古代流传。而及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虽然西方文明大量涌入中国,但受制于语言的原因,Physical Education并没有直接融入时人的话语体育之中。直至20世纪初,“体育”一词从日本传入中国从而使得体育的概念传播开来。那么,“体育”一词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

二、近代体育概念的译介与传播

“体育”一词从日本传入中国,与近代留日学生密不可分。事实上,回顾近代新名词和新观念生成和传播的过程,传教士和留学生两个群体在中外近代思想文化交流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面对近代以来的“亡国、亡种、亡天下”危局,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人的共识。正是带着对西方文明的憧憬和膜拜,西学东渐在晚清中国经由西方传教士、出使各国时节、留学生等群体逐渐扩散开了。与此同时,清廷统治者也认识到西方文明带来的挑战和基于,希冀通过开办新式学堂,聘请外国教习,培养一批掌握西方先进知识且能为清廷所用的新式知识分子。因此,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早期学堂聘请传教士作为教习,传授西方知识。如果说19世纪中后期,国人学习西方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传教士,那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留学生群体则一跃成为向西方学习的主力军。相较于传教士的被动学习,留学生群体在学习和传播西方文化知识上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一方面留学生群体本身多数秉持着学成归国效力的愿望,故而有着学习的紧迫感;另一方面他们身处国外,对西方文化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又能及时将西方文化引回中国。因此,在近代学习西方的热潮中,传教士和留学生两大群体是推动力量,而近代报刊则成为传播载体。“体育”一词的引介和传播,则是留日学生和报刊传播的一个例证。

“体育”一词最初的使用源于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效仿西方国家,进行改革,而英语Physical Education作为一种教育制度传入的日本,并成为与智育、德育并重的三育之一,受到日本人的极大重视。为了更好表达词义,日语借用汉字“体育”指代英语Physical Education。1872年,日本的学制中使用了体育(たういいく)一词,并经体操传习所推广后定型。1876年日本《文部省杂志》也使用该词表达保持身体健康,增进体力的含义。而1885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逻辑术语详解》一书中则对“体育(たういいく)”一词进行了解释。至此,“体育”一词被用来指代英语Physical Education,并拥有了特定含义。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发展并在在甲午海战后战胜清廷引起国人极大的震惊,曾经蕞尔小国的变化使得一心向西方学习的国人意识到向日本学习是改变落后局面的一条捷径。在这种背景下,留学东洋的热潮形成了。据统计,从1898年至1911年间,至少有2.5万名学生跨越东海到日本寻找现代教育,其中1900年在日留学生总数为161人,1901年留日学生人数增为274人,1902年约为500人左右,1903年则增长至1300人左右,在日中国学生人数在1906年达到顶峰,约为为7283人,1907年为6797人,1908年为5216人,1909年为5266人。由此可见,晚清十年留日学生人数呈迅猛之势增长。正是由于大量的留日学生的不懈努力,晚清中外思想交流和融合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大批新名词、新观念经由留日学生传回中国,并在国内广为流传,为启迪民智起到重要作用。传播新知,开启民智是晚清学人所向往的目标,而刊物则是传播新知最为快捷的途径。梁启超早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就指出兴办报纸有利于开启民智,并认为“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严复在叙述《国闻报》缘起时说:“《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能这道有: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因此,这一时期的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名词和新观念上也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

那么,“体育”一词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呢?据罗时铭研究认为,“留日学生将‘体育’一词引进中国最早时间是在1901年。他们在当时《教育世界》上介绍西方学校历史时,首先是用了‘体育’的概念。”此外,罗时铭还认为体育作为官方文件最早使用见于《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事实上,在1900年左右,“体育”一词已经在国内出现。《绍兴白话报》第67、75、107期均出现带有“体育”字眼的标题,而略早于《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公布的《山西学务处所订学堂章程》中也使用了“体育”一词。该章程指出:

考太西养蒙之法,其大要有三,曰:德育,请当养童蒙之德;曰:智育,谓当启童家之智;曰:体育,谓当卫童蒙之体。说者以为养其德性俾去恶从善,是即三达德之仁;导以学问俾明物察伦,是即三达德之智;强其躯干俾任重致远,是即三远德之勇。而皆基之于蒙养,故曰圣功。今拟依此三者以定教法。

该章程中“体育”之意,即有注重身体健康之意。而随后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也提到“体育”。

第二节中国圣经埀训以伦常道德为先,外国学堂于智育、体育之外尤重德育。中外立教本,有相同之理。今无论京外大小学堂,于修身伦理一门视他学科更宜注意,为培植人材之始基。

由此观之,此时“体育”一词已经如同日本的一样,作为与德育、智育并重的三育之一,成为教育制度中的一种固定表达。例如张之洞等人曾上奏认为“考日本教育总义,以德育、体育、智育为三大端。洵可谓体用兼赅,先后有序,礼失求野,诚足为我前事之师。虽中国地广人多,时艰帑绌,改弦更张之始,凡诸学制固不能遽求美备,而宗旨不可稍涉模棱,规模不可过从简略。”此后,类似的表达多见于报端。至此,“体育”一词完成了从日本进入中国的过程,并逐渐作为一种特定表述为国人所接受。“体育”这一带有鲜明色彩的词汇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在目睹日本经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增强的现实后,在奋发图强、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之下,“体育”一词及其背后的体育观念、体育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并迅速与中国传统含义融合,发展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词义内涵。

三、体育概念及其观念文化发展的演变

上文对“体育”一词的概念含义进行了辨析,并梳理了“体育”一词在近代传播的路径。尽管今天使用的“体育”一词诞生在近代,但其诞生之初的含义与今天还是略有差异。对于身体素养的锻炼等观念中国自古有之,那么“体育”一词引进中国后势必经历与中国传统“体”“育”二字及相关文化观念的冲突、融合,最后形成今天所见的“体育”及其文化观念。

(一)“体育”一词传入前的中国体育观念文化。

上文对中国古代“体”“ 育”二字的含义进行了追溯并指出古人对于身体健康及体育活动有着成熟的观念。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对于身体素质在战争、农业活动中的重要性就有认识,这也使得古人对于身体健康十分重视。汉代华佗发明五禽戏正是“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而在科举时代,武举的出现也是鼓励人们拥有良好的体魄为国效力。因此可以说,在中国古代,体育观念及其文化已经形成以军事及农业生产为导向的体系。在该体系中,身体素养及锻炼是围绕国家军事行为和保证农业生产而展开,并内有现代意义上的体育休闲文化。

进入近代,由于受到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在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及科学文化后,时人纷纷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反思。严复在翻译达尔文《进化论》,引进“物竞天择”学说时就意识到,“生民之大要,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即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虑之强、德行仁义之强”。此处的血气体力之强指的就是国民身体素质,即严复所谓之“力”。因此,严复呼吁为拯救危局,今日要蒸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对于身体素质,严复指出,“劳心劳力之事,均非气体强健者不为功。故庠序校塾不忘武事,壶勺之仪,射御之教,凡所以练民筋骸、鼓民血气者也。”这个时候的体育观念,是在西方冲击下,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为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产生的一种应激型观念。这一时期的体育观念,以强健体魄,改变恶习为主。近代中国的国人身体,由于吸食鸦片已经变得羸弱不堪。正因为身体素质的落后,使得军事主力八旗兵和地方绿营兵战斗力极其低下,不仅在面对外来侵略者时毫无抵抗之力,甚至在面对天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时也难以承担作战任务。正是认识到身体素质在作战中的重要作用,地方督抚纷纷组织地方军事力量,严禁吸食鸦片,操练军队。此外,由于这一时期西方文明的传入,身体素养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在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中也为人所重视,许多学堂皆增体操与拳法课程以示重视。

以上可知,在“体育”一词从日本引入中国之前,由传统强健体魄观念发展而来的体育观念在中国已经存在,但其含义有所侧重。延续中国古代重视军事和农业生产的传统,体育观念依旧注重军事作用,加上古代“侠义”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近代“体育”观念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最初与军事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致用”意蕴。近代最早的体育活动均与军事有关,例如编练新军所用的兵操等等。因此,在“体育”一词传入后,传统体育观念经历了冲突、融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今天所见的样子。

(二)1900年后的体育观念及其文化

二十世纪最初十年是清廷的最后十年,也是政治变革、思想交融的十年。晚清十年是传统帝制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统治所做的最后努力,因此,在经历甲午战争的失败和庚子之乱后,在国家、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国内革命运动不断发展的情形下,清廷终于意识到“世有万世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决定开始进行变法革新。在清廷统治者寻求维护统治的“良药”之时,留日学生通过创办报刊、翻译书籍,将大量经过日本改良的西方思想引入中国。

作为与德育、智育并重的体育再经日本传入中国后,对国人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并且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迅速在各大学堂开展。事实上,日本使用的体育、德育、智育与严复使用的民力、民德、民智在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均是源自西方的思想。但作为更为具体且更易于接受的词汇,“体育”一词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引入中国并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在官方文件中使用。因此,在报刊及官方文件的双重影响下,体育一词很快流传开来。“体育”一词在引进之初是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而同时使用的还有“体操”一词。在晚清十年中,体育和体操一词经常混用。例如曾有《乐音与体操并重论》一文指出,“将欲举一国人民之性质改造而作新之,充强其躯壳,淬发其灵经,必不可偏废……智育之外,体操与音乐并重,故其国势蒸蒸日上,方兴未艾。”可见,体育和体操的概念并未有严格区分。但是事实上,在表达上,体育更倾向于一种制度,具有广泛性;而体操更倾向于一种的课程,具有专门性。在《讲究体操》一文中,时人认为以往士人“多文纠纠,耐不起辛苦,操不起勤劳”,是中国文弱的病根。在尚武的世界,“体育是第一要紧,所以钦定大学堂工科,有体操一门。”体育和体操的正式区分,直至民国年间才得以完成。

除去作为教育制度的体育,《国民体育学》一书的翻译和引进也使得作为学科的体育在近代出现。《国民体育学》是日本学者西川政宪的作品,由项藻馨(1873-1957,字子蓝,号兰生,又号岚僧)以岚僧的名字在《杭州白话报》上进行连载。该书在引言中写道,世界上的人,最紧要的是强健,并从身体、父母、国家等方面进行了解释。该书在报刊连载时由项藻馨进行删减,后经杨寿桐重译,于1902年10月在上海文明书局出版。该书可以说是第一本系统介绍“体育学”的教材,对于近代体育学的建立起到奠基的作用。之后,又有《瑞典式体操教科书》(范迪吉译,上海时中书局1906年8月出版)等体育类教科书发行。在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上,有关体育的报道屡次出现。例如《江苏》曾刊载翻译文稿《欧米诸国女子之体育》,《云南》刊载伯林的系列文章《体育》、《体育:运动会之规则及实际》、《论体育之必要》等。由此观之,这一时期的体育观念从单纯的以军事用途为中心进而向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发展,作为教育制度、学科含义的“体育”在这一时期均已出现。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现代意义上的“体育”一词已经完成从词汇概念到社会观念的转变,逐渐成为社会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从“食量倍增,气体育足,眠食安饱”的“体”“育”二字单独解释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仿造国外成立的带有自治商会性质的“体育会”,再到《新定学务纲要》中对于体育、德育、智育的重视。“体育”一词的概念和含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古义到今意、从国外到国内的转变和融合,完成了传统观念的近代转型。正如《东方杂志》中说道,在晚清十年的中国,“体育、德育、智育之美质,尽已入人骨髓。”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在面临内忧外患局面的近代中国,在“弱肉强食”的时代里,为奋力改变落后的局面,仁人志士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引进和传播了体育的概念,打造了一条提升之路。

事实上,正是“体育”概念的引进,中国近代体育教育得以发源,体育文化观念得以兴起。在晚清十年,得益于留学生群体的翻译之功,与体育相关的知识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作为教育制度的体育,前有官方制度的《大学堂章程》对学制中的体育教育进行规定,设定“体操兵式”课程,一方面强健体魄,一方面培养基本军事素养;后有各级学堂对体育教育进行完善和丰富。例如《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中就认为“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湖北幼儿园开办章程》中也指出该园旨趣之一就是“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作为学科的体育,近代不仅出现《国民体育学》等专门的教科书,还有诸多报刊翻译体育学相关知识,使得体育学科得以在近代萌芽。进入民国时期,各大学纷纷开设体育专业,培养体育人才,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西方近代体育休闲活动也伴随着体育文化进入中国。在晚清十年,体育休闲文化也开始出现并在民国迅速发展,成为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综上所述,“体育”一词由日本人借用汉字“体”“育”二字对译英语Physical Education,进而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及思想观念引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观念产生巨大冲击从而完成中国传统观念的现代化转型,并与西方现代体育观念相结合,重新形塑了“体育”一词的概念及其文化观念。近代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更迭、社会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化观念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体育”概念及文化观念才有了在近代的生产和演变,也为今日的文化观念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含义观念体育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们的“体育梦”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五星红旗的含义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