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1-01-13□文/康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实务会计专业互联网+

□文/康 俊

(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河南·信阳)

[提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实务工作更加复杂多样,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更加迫切。本文介绍“互联网+”时代对会计行业和会计人才的影响,分析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指出高校应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合理、系统、完善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团队,建立高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能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互联网+”时代对会计行业和会计人才的影响

(一)“互联网+”时代给会计行业带来新的变革。“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会计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支撑力,为会计行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催化会计职能转变、推进会计技术发展、促进会计人员转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的处理更为及时、动态、高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成为会计技术变革的坚强后盾,而会计技术的发展也为会计专业的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财务核算软件也越来越成熟,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快速精准。过去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够在线直接生成电子票据,使会计资料朝着无纸化方向发展,会计业务处理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也使财务共享的程度不断加深,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二)“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会计理论和实务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信息化背景下对会计人才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财务软件完成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数据挖掘、整理与分析能力;要求会计人员能从大量财务数据中提炼、筛选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并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等。

(三)“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会计人才的重任,必须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做出新的探索,结合“互联网+”背景对现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高校首先应分析信息化背景下对会计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会计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教学中将互联网思维与会计知识融会贯通,相应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的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选择性的教学资源,并且可通过在线测试平台、在线交流平台等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产生脱节。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是由不同层级的高校来承担的,不同层级的高校应承担不同层级的培养任务,明确不同的培养定位,但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区分度不够明显。通过调研得知一些高校没有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征和优势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不少高校没有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没能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接收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周期较长,而且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并不积极主动提出会计人才需求,导致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核算能力的培养,缺乏对新环境下学生管理技能、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没能与信息化技术深入融合。目前,很多高校未能将会计人才的培养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深入融合,理论类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课为主,更多地注重会计核算,对新兴会计学科的知识介绍不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包括手工记账、会计电算化等,忽视了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各类财务软件已在企业广泛应用,财务软件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但高校在新的财务软件以及会计信息化方面的课程开设不足,学生不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不能熟练应用财务软件,不了解财务云、ISF等财务应用平台,不能适应当前会计工作需求。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缺乏创新性。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上课仍然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老师的教为主,很多时候“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进。”很多会计专业教师依然采用“板书+PPT”的形式给学生教授理论知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时间较少,教学形式非常单一,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来理解相关的知识,导致不少学生上课不愿意听讲,学习积极性差、兴趣不高。各高校应鼓励会计专业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在线交流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部分高校由于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导致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学生对参与实践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一些高校会计专业实践类课程开设不足,课程类型单一,课程设计不够科学规范,课程内容更新较少,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一些高校会计专业校内实验室配备不足、硬件设备落后、财务软件更新不及时,不能真正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一些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及监控制度不完善,对实践教学的组织、要求、内容、过程等方面规定不够详细具体,对实践教学缺乏全面管理和监控。一些高校没有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互惠合作关系,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导致学生缺乏专业实习的机会。

(五)缺乏专业化的复合型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础和保证,当前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都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能够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工作经历,不能经常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实务锻炼,使得理论教学不能紧跟企业实务的改变。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缺少专业化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师资团队存在学缘结构不够合理、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师资团队中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明显不足,精通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师资力量十分匮乏。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校应依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会计岗位需求为目标,加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强调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性与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课程体系设置可分为三块:专业理论课程、业务实践能力课程、职业素质课程。

1、专业理论课程主要有: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等,使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

2、业务实践能力课程主要有: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账务处理手工模拟、会计综合实训、税务实务模拟实训、出纳实务、专业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具备业务实践能力。

3、职业素质课程主要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准则与制度、国际会计、心理学、职业规划、计算机技术、财务软件、数据库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各高校应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时间,注意课程安排的先后性和有效衔接,可参照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其他理论课、业务实践课、职业素质课的顺序进行安排。

(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高校会计学专业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师生双向交流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采取教师讲授、案例引导、课堂讨论、互动式教学、直观演示法、学生练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全面培养学生的会计技能。

2、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慕课、云平台、学习资源库、拓展学习网站等多种教学手段,提供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好地与学生展开互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构建合理、系统、完善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可建立由校内模拟实训教学与校外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1、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教学平台。高校应投入资金改进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通过构建基础会计、会计分岗位、会计综合模拟、税务综合模拟、财务软件操作等一系列信息化模拟实训教学平台,使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内可以进行会计实务模拟实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2、高校应制定一些校企合作的制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真实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和会计实务处理程序,认识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务操作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前提。

1、高校会计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要有实践工作经历,能够熟悉企业财务工作程序,能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务。

2、高校应经常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锻炼,不断丰富其会计业务实践。

3、高校可聘请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为学生和教师作讲座报告;还可引进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高级会计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其任职单位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的兼职教师给学生传授实务操作技能和讲解行业最新动态,还可指导学生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给高校会计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五)建立高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校内外资源以保障会计专业建设,建立高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

1、应当完善会计专业建设机制,成立由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其他高校知名专家、校外行业专家、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组成的会计专业建设委员会。

2、建立高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检查评估体系,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高校、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共同参与的会计专业学生考评机制,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以高校为主导,以企业为补充”的校企合作模式,高校与社会要共同参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企业的合作,要经常走进企业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熟悉企业实务,了解企业需求。企业应提供人才需求、业务实践、经验方法、人才结构与水平的标准等信息。

猜你喜欢

实务会计专业互联网+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ODI实务
FDI实务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