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化动力机制研究
2021-01-13齐咏诗汪旭杰
□文/齐咏诗 汪旭杰
(1.广东海洋大学;2.湛江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赤坎分局 广东·湛江)
[提要]我国处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农村工业化的大力发展以及产业兴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探究农村工业化动力机制发现,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及经济增长非单一主体活动结果,而是由政府、市场需求、农业产业化以及工业资本下乡“四位一体”共同推进的。四个主体所构成的菱形结构由顶部的政府顶层设计以及基部的市场基础力量起主要作用,推动菱形中部两端的农业产业化及资本下乡发展,四者相互联系共同助力于农村工业化进程。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中提及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我国农村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我国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之策。但仅凭农业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需借助农村工业以及非农力量,实行“以工促农”,在农村工业化道路中实现产业兴旺、振兴乡村。农村工业化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为国家工业化注入新动力。当代中国农村工业兴起,对促进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均具有深刻影响。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好政府他组织与市场自组织的力量来引导工业资本下乡,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尤为重要。
(二)国内研究现状。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其相关理论及观点对发展中国家探究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中多次强调农村农业与工业化发展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农业与工业保持动态平衡,该国经济活动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同时指出发展经济学究其本质就是研究农业国工业化发展的问题。在发展经济学形成阶段,资本积累以及实现计划化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资本的投资绩效以及积累规模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起着直接决定性作用,而国家干预以及计划调节在工业化进程推进中具有必要性地位。发展经济学核心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构建同样以工农业关系为前提。在重新定位农业在工业化中的地位时,托达罗指出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农村工业化是指农村因地制宜,通过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使其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其动力机制更是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徐建牛(2010)以中山大涌红木家具产业集群为例,指出农村工业化非单一主体作用结果,是由多元主体互动过程中实现的。王水莲(2009)从系统论角度指出农村工业化由内部动力的农业以及外部动力的制度创新、市场及其他经济条件共同影响。杨忍、陈燕纯等(2018)以顺德区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四个阶段为分析对象,指出珠三角农村工业化发展驱动力是平衡各级政府力与村民及村委的社会力。王仕宗(2004)指出农村工业化发展实际上是农民持续增收得以实现的过程,重视农业产业化、据市场需求优化农业结构,重视“以人为本”工业成长。陈文翰(2006)指出解决农村工业化中的工业资本下乡问题,须从企业、市场、政府等角色入手,构建立体乡镇企业融资支持系统,使该系统有效运作得以保障。
这些学者对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的系列分析,为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指导意义,但关于政府、市场需求、工业资本下乡以及农业产业化四个不同主体共同作用于农村工业化演进过程的分析指导稍有欠缺。基于上述学者观点以及文献概述中发现的不足,本文将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作为顶层设计的政府力量以及作为基础力量的市场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试分析农村工业化的动力机制。
二、不同主体作用于农村工业化分析
(一)政府的组织作用。张培刚在《新发展经济学》中指出政府干预虽存在弊端,但其对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促进作用更为主要。换言之,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在农村工业化的初期起着干预协调的重要作用,为人力资源、资本、技术转移以及农村发展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提供制度、政策保障;为农村工业化发展方向作出规范引导,避免发展进程中出现市场失控、配置失衡情况。农村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要达到“以人为本”农村工业化,作为顶层设计力量的政府对农村工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尤为重要。政府的顶层设计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规划并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走向改造宏观调控方案,为市场有序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循环发展、农民的适应发展清除体制方面的障碍,绘制具有合理性以及前瞻性的发展蓝图。在产业发展一体化上,积极引导,统筹规划,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特征及其相应条件,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中,政策导向是前提。
(二)市场自组织作用。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中,根据城乡市场需求变化、企业自主经营、产品质量好坏、消费者个人偏好等方面因素进行动态匹配,对资源进行非农化配置,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支持,是农村工业化可持续的保证。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市场竞争是活力与效率之源。市场促进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工业化的步伐,是农村工业化最有效率的动力。农村工业化依靠市场力量的带动,依靠区域内生动力的撬动,衍生众多乡镇企业、外企、民企,这些企业在用工上需要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发展载体上需要相对集聚的聚集地和产业集群,自然而然铸就牢固的产业支撑,创造大量的市场需求。人产聚集,必然衍生新分工、新分业,进而形成产业支撑。庞大的产业支撑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产出,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兴旺,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因此,确保农村工业化发展动力和活力,市场配置资源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三)农业产业化作用。农业产业化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主导产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提升,使前后向产业间联系趋于紧密,产业链得以延长,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诱导规模经济出现的产业形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及农村产业化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农村经济落后地区,村民观念相对局限,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难以形成支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不利于当地工业化发展。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当地资源禀赋进行清查,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资源,形成具有市场竞争性的产业链条并让农民链上就业。有效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之余汲取先进生产要素,从而提高农业整体规模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农村推进工业化进程带来技术、组织以及制度方面的创新奠定基础。因此,农业产业化所积累的人力资源、资金成本、管理模式以及技术创新无一不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四)工业资本下乡作用。工业资本下乡,是我国以工哺农、工农互促的重要形式,是助力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工业资本下乡刻不容缓。工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外部资金、人才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从而助推农村工业化发展进程。外部引入的工业资本在农村进行产业、资产的重组并购,对农村原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培养农业实用技术、管理创新型人才,为打造农村核心产业、特色产业园、生产基地提供新资源配置。在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升级。除此之外,工业资本下乡为农村带来的物质环境的改善提升,使得土地流转及其适度经营规模得以扩大,规模经济的作用得以发挥,从而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丰富产品的供给。同时强化乡村本土人才队伍,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了相应的生产要素保障。因此,工业资本下乡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引入新观念、新制度、新活力,是助力农村工业化的外在动力。
三、不同主体互动演进作用分析
(一)政府作用下与其他主体间的关系分析。地方政府是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角色扮演者。政府因地制宜,由顶层设计入手,出台相应政策并进行宏观调控,对市场具有监管、导向作用。同时,可提供政策庇护以及经济发展所需的制度激励,如创新技术的资金支持、人力资源的不断输送。
1、政府为市场良好运行提供政策庇护。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好处得到广泛认可。但市场自身也存在弱点以及局限性,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以及经济关系日趋复杂的当代社会,仅仅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自行调节,是无法有效进行资源配置优化的。也正因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单纯依靠市场拉动农村工业化,是很难起到作用的。此时作为顶层力量的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对市场的管理,确保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当中,市场可以进行有序竞争,避免恶性竞争或者垄断农村市场的情况出现,维持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来看,政府为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角色动态匹配。
2、政府为农业产业化、资本下乡提供制度创新。在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不完善的政策制度在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相互干扰并起着不利的作用,根据外部环境进行动态匹配的创新制度则起着积极的作用。制度创新可在根本上保障社会和经济制度环境,从而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政府推动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解决产业共性问题。政府引导鼓励资本下乡、实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为下乡的工业资本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对于农村来说更是一种先进的方式。它可以为农村带来经济效益,不仅能为农业产业调整提供资金及技术的支持,还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专业化、就业率问题得以解决,最终提高农民收入。此外,政府通过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回流农村,反哺农民。
(二)市场作用下与其他主体间的关系分析。市场力量是基础力量,其根据需求供给关系以及价格变动情况对生产要素、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而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市场具有巨大的推动力作用。除了前文所述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导致政府角色的演进之外,市场需求的性质、大小以及方向变化也会对农业产业化以及工业资本下乡产生影响。
1、市场与农业产业化。我国农业产业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为经营模式,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而我们都清楚,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是优胜劣汰。因此,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化实现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只有掌握国内外市场动态及需求走向,及时建立独特的品牌,才能在农产品品种、品质、价格及后续加工等方面较其他农户、企业更具竞争力,形成独有的产业链。此外,由于政府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使得乡镇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更容易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资源,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稳步发展,为步入农村工业化更好蓄力。
2、市场与工业资本下乡。资本拥有增值的价值,通过资本本身的积累过程而形成的资本在农村工业化及经济增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农业产业化的完善链条,合理经营,有利于推动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吸引资本下乡。而资本下乡既能激发农村发展生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能助力培养具有市场敏锐度以及新型科技意识的新农民,实现互惠互利、多方共赢。但农村市场毕竟是相对固定的,大量资金进入农村市场,受条件所限,农村市场不一定能容纳,因此要充分考虑下乡资本与整个农村市场环境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农村市场对资本的容纳力。处理好资本下乡与农村市场间的关系,为进入农村的资本开辟更广阔空间,助力农村工业化发展尤为关键。
(三)农业产业化与工业资本下乡间的关系分析。农业产业化和工业资本下乡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是有机循环的关系。农业产业化的完善链条,合理经营,对产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当地特色品牌并通过互联网以及相应媒介宣传推广品牌故事,有利于吸引各类资本下乡。而工业资本的下乡所带来的专技人才、技术、资金、管理模式等资源不仅能够作为助燃剂为农村工业化提供物质基础,更能反作用于农业产业化,进一步为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产要素。二者关系不断地完善、融合、发展将直接、间接地作用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四)“四位一体”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市场、农业产业化以及工业资本下乡四者呈现菱形关系结构。从中可知,政府是顶层力量作用于位于菱形基部的市场、菱形中部两端的农业产业化以及工业下乡三方面,与此同时政府政策庇护以及制度创新贯穿农村工业化每个阶段;市场作为基础力量,因其需求变化影响着政府管理调控范围,也根据供需关系不同程度影响着处于菱形中部两端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工业下乡进程。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四位一体”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农村工业化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由于农村工业化的特点,政府在地方工业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宏观调控引导着农村工业化的方向,有效的政府支持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动力。因此,在研究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必须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辅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作用,为农业产业化以及资本下乡保驾护航。必须清楚认识四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全面推进政府、市场、农业产业化、工业下乡“四位一体”共同发展,从而推进农村工业化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