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
2021-01-13陈巧妮
陈巧妮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互联网应用基础》是我院开设的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全院大一学生开设的基础必修课程,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使用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并能运用计算机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对目前该课程的课程现状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 《互联网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院《互联网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教学模式缺乏专业特色
当前,高职院校的互联网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模糊、缺乏专业特色、教学目标能力中忽视了对专业的需求分析。我院的互联网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计划由专业负责人和课程教师共同制定,互联网应用基础授课教师从计算机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普遍存在过分关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往往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需求的差异,同学又提出以国家或省计算机统一考试的方式,这样往往会导致互联网应用基础的学习脱离学生专业发展,从而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1.2 教学内容老旧,需要注入新鲜教学元素
互联网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以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依托,教学内容侧重于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讲解和操练。以我院为例,大一第一学期主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内容也是依托于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的知识点,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第二学期主要就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试题进行讲解,学生进行练习。整体上互联网应用基础课程还是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训练为主,内容相对比较单调专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职大一学生普遍开展的计算机课程,需要注入一些当前计算机热门技术和研究,让学生能在这个课程中学到当今计算机发展的前沿的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就业之路做好铺垫。
1.3 教学方式单调,缺乏因材施教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计算机应用必不可少。而作为大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知识。但因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这就给互联网应用基础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①每个同学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良莠不齐,这给授课教师的教学无形中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从而导致学生的发展受限,老师教学效果不好。②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教学方式单调,基本上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1.4 网络教学资源的紧缺
现今互联网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教师承担主导力量,而学生往往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但现在这门课程的学时基本只能满足教师讲授书中的知识点,很少能有更多的时间将知识进行升华掌握。互联网应用基础课程不再是简单的课堂讲授、实验室实操的模式了,我们更应该逐步的搭建有效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让学生能在老师讲授之前可以学到基础的知识点,也给那些没有在课堂上掌握的同学给予补救知识的机会,同时也能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2 《互联网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策略分析
2.1 重新定位专业和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的需求
对互联网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明确教学定位,重新制定互联网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作为互联网应用课程的专业授课教师,要主动积极与各专业的专业教师和负责人进行交流沟通,深入了解每个专业的就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有了这些铺垫,我们就可以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限度内的调整,重新定位互联网应用基础可以开展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通过对我院专业进行一定的调研和分析,我们了解到,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将重点转移到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上,更加深入的让学生掌握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艺术类的学生应该增加一些专业软件使用上的教学和讲述,让他们对即将投入的行业有个更全面的了解;理工科的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更注重当前计算机最前沿的技术,应该在这个课程中给予充分的补给。总而言之,学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需求,在互联网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去渗透各个专业对计算机不同能力的培养,这样让学生能对自己的专业更加有把握,对其就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2.2 加入计算机最前沿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
对互联网应用基础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的梳理,发现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对计算机等级考试能力的培养,很多的知识点也是围绕等级考试的要求进行授课,作为全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普及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是这个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我们在这个知识结构之外加入了目前最前沿的“云、物、大、智”以及微信平台的基础知识的介绍,云即云计算,物即物联网、大即大数据,智即智能家居,从这四个方面的背景、发展历史、特点、今后发展走向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并且结合实际的例子来阐述云物大智的内容,让学生能对当今计算机前沿的知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学习。现如今微信平台技术蓬勃发展,我们课程组教师认为微信平台的技术作为当前最前沿的工具需要被所有的同学认识并掌握,于是我们在互联网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增加了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平台的讲授。注入当今社会中计算机前沿知识对大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能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最前沿的计算机知识。
2.3 实施可行的分级教学模式
(1)依据每位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级。在大一新生刚入学就要采取分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摸底测试后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班,根据测试成绩可以将学生分成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我认为,分级也不能分很多级,一般不超过三级。接下来就是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因材施教,比如:初级班我们教师可以以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主;而中级班可以在初级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难度,多一些技巧上的阐述;对于高级班而言,应该以培养计算机深度的应用能力为主,多一些拓展性、发散性的知识结构,完善其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
(2)编写不同的分级教材适用不同的班级,这是分级教学模式有效推进的重要抓手。但目前很少高校有使用分级教材进行教学的能力,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统一的互联网应用基础教材,写分级教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另外,各出版社在分级教材的编写方面也很欠缺,因此分级教材的任务还是需要分到各位授课老师的头上,学校应给予授课老师编写分级教材充分的支持。
(3)科学设定分级教学目标。为了践行分级教学的教学模式,互联网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分成2-3个层次,在这个基础上分层次、分模块的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不断的满足学生的需求。互联网应用基础课程大致分为3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就教学目标来说,授课教师应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4)分层进行成绩评定。科学的成绩评定方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应采取不同级别不同的评价体系,作业的布置和测评都要分级进行,期末考试也要根据不同层次进行内容和知识点的调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2.4 实现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有效融合
在互联网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我们从原来的零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到现在有的慧聚点,这个慧聚点平台上我们所有的课程资料、练习习题全部都在上面,我们通过自己的力量把平台建立起来并付诸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这个平台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这个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的实现了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的有效融合。借助平台多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清晰的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网络平台上的在线试题测试功能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实时的监测,能够清楚的看到每个同学的学习进度。这样双管齐下,让学生能更好的学好互联网应用基础这门课程。
3 结束语
《互联网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目前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我们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提出有效的策略并予以实践,获得了一定的反响和积极作用,达到了提高学生成绩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改进,一切都是为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