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数据时代报纸采编的“破圈”与进路
2021-01-13彭芳群中国化工报社
彭芳群 中国化工报社
大数据,英文称作big data,研究机构Gartner 给出的定义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时代最先在商业领域中出现,其主要思想是经过掌握专业的客户信息、分析详细的数据,全面挖掘潜在的客户群体,并且向其积极推荐合适的产品,以不断刺激其采购产品[1]。大数据时代在商业领域中的价值体现,为多个行业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促进了其在报业的有效运用。当前,很多报纸媒体都经历了报纸网络化、报网融合、新媒体拓展、全媒体覆盖四个发展阶段,在技术、渠道、内容、互动等方面的融合逐渐深入的同时,数据的占有、分析和运用正越发成为报业采编的核心资产,以及未来业务竞争和增长的基础。面对大数据时代进一步带来的冲击,报纸采编需要敢于“破圈”转型。
一、大数据背景下报纸采编发展的驱动力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报业采编来说,已很难延续传统的孤立模式和封闭的行业思维。如果说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是骨骼,数据则是血液,具有海量、高频、在线、实时等特点,某种程度上而言,大数据能量带来的变革可驱动传统媒体的“基因再造”。新华社的“媒体大脑”的算法机制、智能采集、智能语音、版权监测等技术功能重塑传播格局;《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打破传统新闻采编工作分工,不再只有编辑、记者,而是通过“指挥员”“采集员”“加工员”“技术员”“推销员”“信息员”六个角色来分工协作;封面传媒打造智能+智慧+智库的“智媒体”;南方报业志在打造“数据库、提供数据智能服务到建设媒体数据生态”。这些媒体抢占数据高地,对于大数据概念的理解、运用和产品生产,成为报业发展的新趋势和价值借鉴。立足于科技大数据的核心优势,报纸采编人需要即时了解大数据的功能、读者的多元需求,把握内容生产、产品输出、用户到达的全生产链,让大数据赋能采编方式的全流程体系。
二、报纸采编大数据运用的短板
(一)采编理念的认知不足
在全媒体环境影响下,媒体平台越来越趋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的融合,即便不少报业开始了融媒体转型,拥有多层次网络和移动端,但受传统报业采编理念、方式极大影响,部分采编人员的采编理念仍局限于传统思路,转型只停留在硬件的改变、形态的改变,对不断改变着的用户的结构层次及其阅读习惯不能持续进行研究和关注。此外,采编人员没有全面理解大数据时代也是造成采编人员理念、方法过时的一个核心原因[2]。在网络传播和移动载体成为新闻与信息传递主流方式的情况下,采编人员如果对大数据的认知上不投入、不到位、不善于学习理解和主动利用,就很难将技术的升级变成思维的升级,采编内容的升级,从而影响融媒体报业改革的整体推进。
(二)数据平台的支撑乏力
在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风潮中,数据平台建设是报业采编体系的基本架构,也是驱动内容生产转型的发动机,虽然国内传统媒体已经获得了发展,但是从综合来看,还是存在分散、零散以及弱小的情况,很难构成很完整的新闻服务平台[3]。相比互联网媒体和拥有资本成功运作的媒体集团来说,不少报业媒体在运用数据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平台建设欠缺或者平台功能性不充分,难以生产有竞争力的数据产品。或者说拥有一定的数据资源和处理能力,但资源投入不足,离大数据的要求和距离还是很远。
(三)数据资源的动态欠缺
数据资源包括新闻内容数据、素材数据、历史数据、用户数据、生产流程数据、内容传播数据、互联网信息数据等。许多报纸采编的数据长期处于静态,日常采编信息来源主要来自内部的采编队伍或自身的内容数据和历史数据,在网络采集能力、用户数据采集能力和媒介数据共享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在社交媒体活跃的时代,通过UGC 方式让用户提供数据,没能充分利用,这使得数据的动态更新和信息完整性比较缺失。作为信息的主要生产主体,媒体在信息采集、发布和传播时,往往会强调自己的数据来源以强调其及时性、丰富性、权威和客观性,数据资源长期的动态缺失将大为削弱采编信息的价值。
三、报纸采编的“破圈”与进路
(一)把握数据本质 内容建设为本
1.把握用户思维 汲取创新源泉
在大数据利用背景下,报纸采编的内容必将与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和用户兴趣进行衔接,唯有注重用户思维、服务他们的阅读习惯、创新报纸采编的内容,才能够赢得读者,才可以使广大读者高度关注以及深入解读报纸内容[4]。在通过数据资源改变服务理念方面,应该是个性化的、专业化的、而非粗放的、泛化的。不能端着大数据服务的外壳,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创新,只讲形态不讲实际效果。
2.坚持“内容为王”的高品质发展
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每个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与生产者,多种类的海量信息时刻都在冲击着传统报业,但无论是技术导向还是受众导向,优质的内容永远是报业的竞争利器。在互联网环境下,面对读者不断提升的知识水平和对新闻的多元诉求,报纸采编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报道能力和专业分析水平优势,深入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核心技术优势,加强原创产品和深度报道的创新,让报纸的内容不仅信息丰富,更要立体、饱满、生动。不仅提供观点,更要有新颖的表达、独到的见解和基于大数据分析上的说服力,才能以质量求生存,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报道和信息,进一步树立在自身报道领域的权威性。
3.构建数据库的生态循环
数据库本身就是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意义的传媒形态。传统报业采编中,报纸的历史产品和自身正在出版的产品之间缺少关联性,尤其对过往内容没有进行二次挖掘和充分利用,忽略了内容的增值潜力,导致报纸采编的内容一般具有一次性消费特点,于生产者或消费者都存在价值浪费。加强历史数据库的功能建设和二次加工意识,通过算法机制体形成“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的生态循环,让传统的业务资料成为数据,让线下数据走向线上,不但能够丰富和拓展报纸采编的内容,而且可以挖掘新的价值信息点进行数据营销。
(二)加强对数据信息源的价值判断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互联信息共享的便捷性,采编人员可以通过多媒介渠道来获取信息和收集素材,利用数据库对信息进行处理、探究与存储,提炼出有深度与有价值的新闻内容[5]。然而,在海量的数据当中,价值的密度很低,数据之间的关系需要敏锐地把握。没有有效分析,数据就没有价值。这就需要采编人员积极掌握大数据的处理技巧和判断能力,在多样信息中进一步发现信息的关联性,精确定位用户的实际需求,提高探究信息的能力,使新闻内容的综合品质获得提升。
(三)丰富数据产品形式 满足用户品质期待
随着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可视化手段的发展,报纸采编产品的表现方式日益多样化,尤其在全媒体的架构中,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以外,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加工可加强采编信息的可视化、图表化,如数据视频、数据新闻、数据表格、网络图谱等,还可以融入个性化、定制化产品设计,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可以说大数据对提高采编信息的准确性、可读性、可信性和深度性等提供积极的推进作用,“数据和数据服务的专业性、客观性、连续性,使数据和数据服务更容易让使用者接受和相信,更容易让使用者对数据源产生路径依赖,形成特殊信任”。[6]同时,大数据下的采编业务发展离不开用户对数据产品的信任和期待,采编人员可通过多样化的互动交流工具与用户沟通交流,建立彼此的信任感,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产品的诉求,助力报纸大数据的信息生产力。
(四)加强数据资源投入 把握数据话语权
基于未来报纸采编业务的竞争力和长足发展考虑,大数据的有效运用离不开优质高效的数据资源建设。技术先进、数据充足、用户活跃的大数据平台无疑会增加媒体的数据话语权,然而,传统纸媒存在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短缺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媒体的大数据平台发展,报纸采编人既需要加强自身实力建设,也需要有思维转变。在配套资金不充分的情况下,可积极关注国家大数据平台建设、所在城市智慧建设和优秀同行的媒体平台建设,适当融入公用的数据开放体系或搭建良好的合作体系,尤其是5G 时代的到来,通过5G 与大数据的结合,可打通平台与平台之间的数据链路,不同媒体平台上的数据信息可以进行重组融合,实现一体化管理。由此,报纸媒体应加强协同共创意识,大力提高信息采编生产效率,才能加快推进自身的业务转型。
(五)提高数据素养 拥抱数据变革
大数据时代下,报纸采编的良性变革同样离不开优秀的队伍建设。传统的报纸往往拥有专业化的采编人才队伍,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编流程,也具有较强的信息采集、解读和报道能力,大数据时代可以让采编人员接触到更远、更广、更深的内容,使内容的生产效率和传播效率步入新时代,同时也对报纸采编人员提出更高、更新、更严的要求,因此,媒体人需要主动拥抱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不断加强自身的新闻专业水平,勤于思考,提高对科技的认识,加强数据素养,做好数据把关人,努力打通业务、数据和技术之间的知识壁垒,让数据服务着实为采编业务发展带来成果和收益。
总而言之,媒体在发展的进程中不间断地生产,同时沉淀了数据。大数据时代下,媒体的改革都进入了加速度,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海量数据更加汹涌,数据量级的持续增长将更加考验媒体的数据处理能力、加工能力、储存能力和信息生产能力。对“数据”的争夺将成为媒体发展的核心,数据驱动型传媒在未来更具竞争力。对报纸采编发展而言,大数据下的发展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既要尊重数据技术的优势,也要强化人的主动性,要根据媒体自身特点,在思维意识、内容建设、平台建设、用户互动、人才建设等方面积极“破圈”推进变革,从而寻找到合适的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