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文化创意
——以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节目为例
2021-01-13王俊霞商丘学院
王俊霞 商丘学院
从1969 年开播以来,河南电视台先后推出《梨园春》《华豫之门》《汉字英雄》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引起较大反响。期间虽经历了几次改版,但就像《今传媒》对其的评价:“河南卫视在省级卫视竞争格局中一直处于第二阵营,虽然有《梨园春》《武林风》两档节目并稳坐戏曲和武术的宝座,但随着节目形式固化、受众年龄老化等特点,使得河南卫视从2005年起开始的省级卫视竞争中一直处于被动,意图崛起却步履维艰。”2021 年,河南卫视凭借接连爆红的晚会节目让人看到了“老家河南”的文化软实力,成功“出圈”。
河南卫视的成功“出圈”,与河南卫视脱颖而出的节目创意有很大关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有几点原因值得思索。
一、准确把握市场规律,清晰感知受众审美趣味变革
接受美学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一词,在文艺理论界产生较大影响。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艺术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转变为“作品”的预想接受者。
接受美学家们认为,艺术实践不仅包含艺术的生产与传播,更为重要的是艺术接受的问题。“为谁创作”的问题是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之初就必然要考虑的问题。接受美学家们认为,接受者的身份、立场、品味、需求等,统统成为艺术家创作时考虑的因素。就中国市场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节目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从社会教育、信息传播逐渐向大众娱乐转变,而近些年随着娱乐节目的饱和,对于文化深度的渴求成为民众新的审美趣味。
因此,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时,不仅要对当下受众的审美趣味有深度把握,还要对潜在的、受众审美的未来发展走向有清晰的、规律性的认知,不仅要看到当下的受众群体数量,还要预估未来的、潜在的受众。另外,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还要致力于培养受众,塑造受众的审美趣味。这体现的恰是马克思的艺术观念——艺术家不仅为市场生产艺术作品,他们还为市场生产受众。
从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到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再到东方卫视《极限挑战》等,层出不穷的电视娱乐节目,以及紧随其后的各种网络综艺,找到了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中一直以来的空白点,那就是娱乐内容的空缺。新中国成立后,电视节目普及民众知识、宣传社会信息的功能被最大化地利用起来,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一直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土地。因此,当娱乐节目出现在市场中时,第一时间就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随后层出不穷的各类娱乐节目迅速占领市场,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各类社会学家们的担忧声中,娱乐节目依然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然而,正如部分社会学家们所言,娱乐节目在中国的火爆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恰如干涸已久的土地逢来甘霖。然而,随着市场自身规律的运作、受众审美经验的丰富以及文化韵味的积淀,受众的审美趣味自然会发生变化,对于娱乐节目的认知也会更加理性,最终娱乐节目会成为电视节目百花园中众多花类中的一种,恰如其分地发挥自身的社会功用和价值。
随着中国电视观众在收视见闻和审美视野方面的延伸,接受者们对于泛娱乐化的内容早已审美倦怠,并出现全新的审美期待。近些年,较具文化深度的综艺节目,以《朗读者》《一本好书》《典籍里的中国》等为例,收获一致好评,一度引起广大受众的普遍热议,并捕获大批受众。
河南卫视2021 年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以及端午奇妙游节目《祈》等节目触动了数亿观众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那就是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钟情与厚爱。其爆火再一次印证了受众审美趣味的变革,也再一次证明,只有当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充分考虑受众,且正确把握受众的审美变革时,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才会获得成功。
二、合理制造“陌生化”效果,适当拉开“审美距离”
接受美学的另一代表人物汉斯·罗伯特·尧斯提出“期待视野”的概念。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具备的一套具有定向性的心理结构图式,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预先估盼。也就是说,受众在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之前,根据其以往的审美经验、人生经历,以及收视积累,其本人对作品有着一定的解读倾向和理解方向。
接受美学家们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审美距离,而审美距离产生于艺术作品与受众不一致的期待水平。因此,“审美距离”带给艺术创作者们的启发是,一方面,艺术作品绝不能完完全全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如此便会让受众没有新鲜感,甚至连受众的“注意力”都吸引不了。艺术创作的套路使得受众在看了开头之后就知道其后的情节走向,甚至结尾方式都完全在受众的预料之中,使得艺术接受的过程没有波折与难度。此类艺术作品很难激起受众的审美热情,在缤纷的艺术市场中也引不起受众的注意力,势必会丢掉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又不能完完全全跳脱出受众的审美期待,使得受众的审美解读没有经验可依附,没有体会可感知,给受众的审美理解带来极大的难度,此类情况必将影响艺术创作者的审美传达。比如艺术创作中的一些先锋实验作品,因其艺术表达的方式太过晦涩与陌生,受众的审美接受受阻,这种极其困难的艺术解读也是不合时宜的,故而也是没有市场的。
因此,如何恰如其分地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制造“陌生化”,如何给受众的审美感知制造“新鲜感”,而又不给受众的审美体会带去较大难度,使得其能够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逃避艺术创作领域的“惯性”传达,感悟到艺术传达的新奇与绝妙之处,这是所有艺术创作者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河南卫视系列爆火节目的市场反响,恰如其分地证实了接受美学的这个观点。
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谈到:“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在尼尔·波兹曼看来,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从当下火热的电视、网络节目看来,尼尔·波兹曼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娱乐内容的多年积累,势必带来娱乐内容接受的饱和,河南卫视一系列节目的爆火证明,尼尔·波兹曼的担忧有应对的措施。
好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市场中应该引领独立、多元、高尚的审美趣味。良好的艺术作品对于引导受众树立良好的审美趣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受众良好的审美趣味又对艺术作品的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有利于艺术作品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因此,市场与艺术二者相互影响。有责任、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应将引领市场的审美风向作为己任,为塑造民众审美趣味、构建良性艺术市场而不断努力。
三、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保持独立艺术品格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不具有永恒性,它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受众不断接受的历史性。作品内蕴的不确定性造就了作品解读的开放性。因此,赋予历史文化以鲜活的时代性和生命力,是当代文艺工作者们应当思索的重要问题。
近些年,流量与热度一直是各大卫视衡定晚会节目及嘉宾时极其重要的因素。河南卫视系列节目的爆火,恰如其分地证明了一条市场运作规律,那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河南卫视从传统的文艺晚会的呈现内容和呈现风格上跳脱出来,不在其它电视台身后亦步亦趋,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契合本省份、有独特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的道路,这是一条极具创意与美感的“文艺风”道路,真正赋予历史文化以青春的活力,带领观众走进历史,与时光对话。河南卫视不仅把受众最在意的“趣味性”最大化呈现,而且在节目表现上也呈现出最浓郁的“中国风”,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河南卫视频繁惊人的操作在文艺市场中激起千层浪,引起较大的讨论度。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节目《祈》,取材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它把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形态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舞者从《洛神赋图》中翩然而来,末了也翩然而归,这一前后呼应的呈现形式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水下高清摄影,服装色彩艳丽,舞蹈动作柔美。最大程度地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配以后期精心且巧妙的艺术制作,最终呈现出这段时长虽短但一鸣惊人的节目内容,可谓“视觉奇观”。该舞蹈节目旨在跨越历史的长河,追寻古人的趣味,最终实现古今的对话。
法国社会学家居伊·德波在其著作《景观社会》[1]中写道,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这也就是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当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会滋生出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消费就不仅仅止于物质方面的消费,更多地,人们在为其消费的过程、消费体验买单,为其精神方面的愉悦和视觉享受买单,这也就是让·鲍德里亚所说的符号消费[2]。因此,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的奇观化是市场造就的,而如何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以奇观化的现代技术形式予以表现,是值得思索的一个问题。
河南卫视的频频“出圈”是当代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表现[3]。在吴天明导演《百鸟朝凤》所描述的年代里,千年未变的审美造就了本土受众巨大的审美疲劳,以唢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面对外来新鲜文化,毫无招架之力,整部影片基调哀婉而无力。然而,新时代的中国年轻人见闻宽广、视野宏大,在了解了其他民族的文化魅力之后,他们由衷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他们身上洋溢着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及文化传承的决心。王冉导演的《闪光少女》彰显的就是中国当下年轻人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昂扬的姿态及坚定的决心。两部影片基调的变化彰显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更深厚、更持久,影响力也更大、更深远,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4]。
四、结语
从文艺创作者到文艺欣赏者,中国人正以昂扬、饱满的姿态走向世界。深度挖掘本民族文化、赋予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河南卫视的“出圈”,再次向世人证明,历史文化是前人留给后辈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而如何将这笔财富运用好、挖掘好、经营好是今人应当好好思索的问题。同时,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今人的文化,并将之传之后世是吾辈应当思索的另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