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下的甬剧传承策略初探

2021-01-13戴瑞洁应艺张梦茜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9期
关键词:宁波大众时代

戴瑞洁 应艺 张梦茜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随着科技发展,大众迎来了自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与媒介和海量的内容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和生活,但也“颠覆”和挑战着传统艺术在大众认知范畴的地位与权威,让很多原本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逐渐没落,变得鲜有人知甚至无人问津。甬剧作为一种典型地方传统文化形式,如何摆脱瓶颈、延续生机,是其不可避免的发展难题,同时其创新路径也对其他地方剧种的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一、甬剧传承的重要性

(一)历史传承,地域特色

甬剧是用浙江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唱说滩簧唱腔,音乐曲调丰富,表演风格夸张、幽默。从古装戏、清装戏到西装旗袍戏、现代戏,无论是《天要落雨娘要嫁》警醒世人要重视孝义,还是《筑梦》中的“教育兴邦”、《宁波大哥》中“仁德诚义信”的价值观,甬剧的创作始终以关注人性、反映地方现实生活为主。2008 年6 月7 日,甬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

甬剧语言通俗,方音浓厚,其中大量的方言词信息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运用与“十三辙”相似的韵律,在1=C的基调上,辅以四明南词曲调,或洪亮或柔和,或细微或急促;四字、五字、七字、十字及长短相间的句式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单双数音节形成前松后紧的韵律特征;衬字、衬词使甬剧唱词充满了民间语言的特殊风味和浓郁的生活情调。除了其产生源地宁波方言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吴语地语言影响,因而除了宁波、舟山、上海等附近地区,还受到其他省地观众的喜爱。因此,甬剧的发展传承要紧贴民间需求,背靠政府文艺政策,凸显民族特色和人文情怀,并融入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表现方式,为更好地留存和走向全国舞台创造条件。

(二)提供借鉴,互补联动

21 世纪以来,文化娱乐进入多元化时代。影视文化地位超然,网络文化异军突起,传播媒体和文艺样式的更新换代,成为影响大众审美趣味的动态因子。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对传统文化的接续性传承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戏剧作为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广受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信息化时代显得格外脆弱,观众大批流失,地方剧团经济上陷于困顿,戏曲传承呈现衰势。因此,探索出重燃戏曲生命力的发展路径便尤为重要。

研究甬剧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传承现状,不仅是甬剧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期望以甬剧这一宁波地方剧种为窗口,探寻一条促进地方剧种复兴的道路。虽然语言、唱腔、服饰以及蕴含的文化可能天差地别,但作为戏曲文化本质上是共通的,因此,抓住信息化时代的关键背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就有可能扭转颓势。而且,甬剧可以说是宁波、上海一带的“特产”,如果甬剧出圈便可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广甬剧系列周边,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甬剧的同时,也能刺激消费,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产业联动、互补发展。

二、甬剧影响力调研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调查甬剧当前的影响力,了解大众的接受倾向,探求信息化时代下甬剧的发展可能性以及发展方向,为甬剧的传承创新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调研,共发放问卷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80 份。被调查对象涵盖各个年龄段,地跨宁波、上海及国内其他地区,涉及不同受教育程度。问卷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传承现状分析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和普通话的全面普及,能够“说”宁波方言、“懂”宁波方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甬剧传承的语言基础受到动摇,导致作为地方戏曲的甬剧的活跃地区越来越局限,影响范围越来越小,传承岌岌可危。在调查对甬剧了解情况时,仅有30%左右的人回应有一定的了解,近70%的人对甬剧完全不了解。在甬剧的发源地宁波地区,甬剧的普及程度堪堪达到65%;而在宁波、上海以外的其他地区,甬剧的普及率低于15%。问卷中还设置了甬剧经典作品的了解程度调查,《天要落雨娘要嫁》《田螺姑娘》《雷雨》《半把剪刀》这几出剧目是传唱范围比较广的,有30%~40%的人都听说过或看过,而像《拔兰花》《狂风暴雨夜》等剧目在此次调查中仅有10 人左右对其有了解,传唱率可以说相当低。究其原因,应与甬剧的发展阶段有关,从光绪年间甬宁波甬剧雏形初现,发展到现在,甬剧经历了串客、宁波滩簧、改良甬剧、新甬剧四种形式。甬剧的变革与社会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剧本内容的设计也是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因而一些早期剧目的题材与当今时代差距较大,观众的代入感不强,难以产生观看兴趣,自然传播范围非常狭窄,而改良甬剧和新甬剧距离现在时间短,题材上也更能被人接受,听说过的人也会相对更多。但总体而言,甬剧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二)社会文化意识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国民文化意识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从对甬剧的喜好情况来分析,在180 名填写问卷的人中,有近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表示,都对甬剧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部分调查者中,对甬剧持非常喜欢态度的仅12 人,持不喜欢态度的9 人,绝大多数调查者都选择了“一般”。进一步向调查者发问: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尝试去了解甬剧?有75%左右的调查者回应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是愿意去尝试的。这说明当前大多数人对于甬剧是持“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态度的,这部分人群对于甬剧不甚了解,不会主动关注甬剧的传承发展,但对于闲暇时花个几分钟浏览一下并不排斥,他们潜意识里对于传承文化是持正面态度的,对于传统文化更加宽容、也更容易去尝试和接受。回应“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的调查者给出的原因主要是“对戏曲类不感兴趣”或“语言不通,难以听懂”。所以对于当今甬剧的传承而言,如何通过形式的多样性改变内容的固有性对大众的影响,从而激发大众对于这一地方戏曲的兴趣,是甬剧传承的重中之重。

(三)创新路径初探

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的普及扩大了信息的覆盖范围,延展了人们接触事物的方式。目前来看,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口耳相传”“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展览演出”来接触甬剧,基本上是甬剧信息的直接体现,极少经过信息的精细化加工处理,属于比较原始的传播途径。之后对大众的喜好进行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人喜欢通过观看短视频的方式来发现和接触新事物,相比之略显枯燥的文字和耗时较长的长视频,耗时短、生动形象的短视频更受到快节奏社会的青睐。在充分考察民众倾向的基础上,问卷提出了几种具体的创新举措,包括“推出青春版甬剧”“改编成小说作品”“衍生游戏作品”“融入动漫动画元素”“改编成情景剧”“衍生周边文创”“公众号的图文推送、视频号”等。可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倾向的方式不甚相同。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更期待融入动漫动画元素的创新甬剧以及衍生的游戏作品;19~35 岁的青年则更期待推出青春版甬剧和将甬剧剧目改编成小说作品;35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普遍更倾向于甬剧题材的情景剧出现。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接受倾向,甬剧创新当因人而异。

(四)创新效果预测

问卷最后还对甬剧创新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就目前而言,甬剧的发展前景还并不明朗,甬剧传承回暖还是继续走下坡路还是未知数。但从问卷回收结果来看,有超半数的调查者对甬剧创新给予肯定态度,认为对甬剧的创新能够提升趣味性、时代性、和关注度。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激活甬剧生命力是一大助力。但也有近20%的人认为甬剧创新会对甬剧文化本身造成一定的破坏,会使其丧失部分文化功能。极少数调查者认为即使甬剧进行了创新,发展前景也不值得期待,并不会改变甬剧衰亡的命运。

三、甬剧传承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实现传播途径多样性

调查数据显示,18 岁以下的人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加之戏曲中晦涩难懂的方音,往往呈现出抗拒的消极回应。在虚拟与现实交替的大环境下,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更倾向于接受趣味性的浅层输入,动漫动画、文创产品等具备立体感知力的形式更受追捧,因而为了扩散甬剧在儿童和少年人群中的影响力,可以推出甬剧剧本改编的动漫、动画,以及设计开发一些带有甬剧文化元素的周边文创。青年人和中年人是承担主要社会责任的一个群体,他们身上扮演着更多的是社会角色,也承受着更大的社会压力。他们的工作以及烦琐的生活事务使得他们在接受信息上容易呈现出碎片化特征,闲暇时间中青年人习惯于从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上浏览获得信息。虽然信息容量不大,内容不够有深度,但胜在能短时间内抓人眼球,所以针对中青年人的信息获取特点,将甬剧的相关知识制作成短视频投放到社交平台,或推出系列图文并茂的推送,更容易在此年龄段的人群中得到推广。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其保守固化的观念也是一大阻碍,他们更愿意保持较稳定的现状。传统的休闲娱乐途径,如在剧院观看展览演出、看电视上播出的节目等,更受老年人的青睐。因此,甬剧的传承也应当保留一些老的传统,为老年人留下一些空间。总的来说,甬剧的传承应当坚持个性化的方式,而不能一刀切,在充分考虑各个年龄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不断加固甬剧在社会中的存留深度和时长。

(二)提高甬剧内容时代性

剧本是戏剧所表达的文化意识的载体,是戏剧存在并不断传承的核心支撑。剧本内容是否紧跟时代的先进性,贴近群众的心灵,是提升戏剧生命力和打造持续竞争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

调研发现,在甬剧革新实践的过程中,过于老旧的故事往往得不到观众的青睐,更难谈长远的发展。由此,建议剧本的改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原有戏剧剧本或者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甬剧《雷雨》就是在曹禺的话剧《雷雨》剧本的基础上融入甬剧的唱腔、方言等特色多次糅合而来。在现有作品上进行二次创作的一大好处便是原有作品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能够反作用于新剧本,激发更多观众的兴趣。二是根据时代热点进行正能量的故事创作。时代进步的同时往往会创生新的思想理念。《筑梦》以清末民初著名商人沈祝三为原型,反复推敲,最终上演了一出重教守信的“宁波帮”传奇;《宁波大哥》是以宁波民营企业家王国军与黑龙江知青李信国之间的感人故事为素材创作的,其中的仁、德、诚、义、信等更多高贵品质触动着观众柔软的心。提高甬剧的大众接受度,剧本内容的更新换代是甬剧传承的必要环节,应当取其精华,融合时代的正能量,在坚持原有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创生新的时代内涵。

(三)增强社会文化环境带动性

庄丹华指出“在一个思想高度统一的社会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和政府支持度,成为决定剧种命运的关键。当今时代下,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大众是传承的见证者、被动接受者,基本处于中立的特殊位置,一种文化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传承决定了被动接受者的摇摆方向。也就是说,如果甬剧传承的方式得当,那大众就会倾向促进继承的一方,为甬剧传承保驾护航;如果方式不合适,那大众就会倾向阻碍继承的一方,漠视其发展。要使大众在文化传承上发挥积极作用,除了甬剧自身做出改变,营造利于传承的社会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地方政府要在政策上支持、引导、促进地方戏剧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在社会上营造“体验文化,品味国粹”的良好氛围,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方面,政府要对从事甬剧行业的人给予适当补贴,刺激甬剧从业人员的增多,以免传承中断、后继无人;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协助开拓宣传渠道,如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扩大甬剧影响力。

四、结语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甬剧作为一度流行于浙江宁波的传统地方戏剧,其音乐曲调、服化艺术、表演风格、方言特色等均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传承价值,是后世开展调研的珍贵资源,不仅如此,其蕴含的价值取向、生活情调、地域性格等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瑰宝。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对传统文化的接续性传承和改良式发展提出新要求,形式的落后、内容的乏新、观众的流失等问题都致使地方戏剧陷入没落和边缘化的困境。本文从大众接受性的角度切入,通过调查发现,受众已经基本建立起一种文化意识,但这种意识主动性不强,受外力因素作用较大。因此,传统戏剧想要在当代重焕生机,必须要充分结合现代人们的娱乐文化需求,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出适应时代条件和大众审美的改良和创新。

猜你喜欢

宁波大众时代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