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2021-01-13何志宏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工匠培育

何志宏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 岳阳414000)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要将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方法,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要方式,从国家层面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要求。在三教改革视域之下,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就需要分别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向进行改革,既要保证教师队伍具备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能力,又要保证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工匠精神培育需求,以此形成系统的“三教改革”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1]。

一、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概念

工匠精神是人类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然规律,积累实践经验与技能,推动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创造出丰富的社会财富的精神品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工匠精神的描述,可以概括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为: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在劳动中体验、升华人生意义,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还可以体现为:1.对职业劳动的风险精神;2.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3.不断进步的创新精神。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

在三教改革过程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内容不断优化与改革,此时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如下意义:

1.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养劳动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需以“培养大国工匠”为最终目标,明确学生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主力军的实际情况。因此,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能够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终极目标相契合,更好地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工匠精神,体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执着坚持、静心钻研等工匠品质,促使这些品质隐藏到学生的思想素养中,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终身养分”[2]。

2.有助于提高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由产品竞争转变为人才的竞争,高素养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岗位之后专注于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岗位技能探索中,不断发挥岗位人员的工作价值,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对于企业而言,员工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精神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分散到各个部门、岗位的工作质量,从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目前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缺乏具有示范性的工匠精神培育渗透模式

三教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主要目标,既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也需要优化设计三教改革实施体系。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所承担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压力较大,“两种工作同时开展、融合建设”的工作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师、领导人员是一种较大的考验。加之各地区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示范作用的标准化改革模式,高职院校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反思,出现了教学改革标准模糊不清、教学改革方法五花八门等问题,影响高职院校的三教改革推进进程,难以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工匠精神培养目标[3]。

(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突出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三教改革,也仅仅是从教师、教材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调整,教学过程缺乏新意,甚至会出现“套用其他学校成果”的情况,导致三教改革成果品质较低,无法形成符合院校教育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要的“高质量教学体系”、“高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缺乏自身办学特色,降低院校发展水平。

(三)没有重视全面培养人才的价值观

在三教改革的过程中,一些院校没有及时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元素”,而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单一教育要求,进行各方面的改革与调整。这是由于这些院校缺乏对教学改革的正确认知,没有认识到工匠精神培育对于落实三教改革的重要意义,没有领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从而出现学校开展“三教改革”流于表面,改革效率较低、改革成果不明显的情况。

(四)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制约因素多

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对院校发展造成的影响因素更多。一方面,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达成合作,以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构建育人模式,此时合作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人员素养会直接影响相关专业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各专业均是对接各个行业的课程,所需要的专业教育设备、基础设施要求较高,此时专业教育物质条件也能够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另外,语文等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属于“公共类”课程,其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三教改革过程中出现被忽视的情况,难以落实在课程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4]。

三、基于“三教”改革的工匠精神教育模式

(一)铸就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基于“三教”改革构建工匠精神培育模式,首先需要建设具备工匠精神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受到浸润,继而培养工匠精神。语文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对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而言具有优势,在构建语文课程的教师队伍过程中,院校需要积极引入具备专业技能与知识储备的文科人才,明确语文课程的教师标准,强调对聘用教师“求学精神”、“语文钻研精神”的要求,保证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基础”。而且在教师队伍中应选择具备良好师德、优秀师风且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工匠精神素养,促使教师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能够自然流露这些工匠精神素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此外,建议提出“三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就是在高职院校的双师队伍基础上,提出“语文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企业外聘指导人员”的教师队伍结构。在“三师”队伍构建之后,语文教师能够更多的了解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不同专业的岗位工匠素养要求,比如:语文教师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师沟通,了解到学生需要具备务实、求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语文教师与企业指导人员沟通,了解到企业对不同岗位人员的品质要求,从而使语文教师能够将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自身教学思想的转变依据,能够明确不同专业学生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细微差距,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目标,凸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教育优势[5]。

(二)建设工匠精神的高质量教材

基于“三教”改革构建工匠精神培育模式,还要从教材角度入手,选择高质量的工匠精神培育资源,为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提供支持。教材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是培育学生各种素养、能力与精神品质的基础资料。

以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为例,在三教改革视域之下,选择符合工匠精神培育的教材,不仅需要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标准,还需要考虑高职院校中专业课程与语文课程中之间的联系,若难以选择到合适的教材,则可以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开发语文课程教材。在教材开发环节,需要分析不同专业工匠精神之间的“共性”,比如: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追求卓越、认真务实等;之后,需要明确语文教材中各个部分的设置目标,比如:第一单元教材编撰目标为:1.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表达方法;2.以课文内容影响学生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3.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对课文人物感同身受,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等。

因此,要提出不同学年段语文课程的教学主题、工匠精神的培育主题,之后分解到每年段教材的各个单元中,围绕分解主题引入课文、时政新闻、口语交际环节、写作表达环节等,将工匠精神融入语文教材的各个部分中,形成能够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高质量语文教材。另外,在语文课程的教材建设中,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纸质教材传输到线上平台,通过图片、文字资料、影音资料、线上学习任务等形式呈现出来,形成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电子教材,有助于强化语文课程教学效果、工匠精神培养效果。

(三)拓展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载体

基于“三教”改革构建工匠精神培育模式,要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以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渗透工匠精神,让学生沉浸于工匠精神氛围中,感受工匠精神魅力,体会求真务实理念。在高职语文课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围绕课文内容提炼出其中的工匠精神元素,提出“关于课文的读后感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支持学生自己整合工匠精神资源,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自行领悟工匠精神。举例分析,根据改革之后的语文教材内容,在一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大量的中华美食的制作视频,给学生提出要求为:1.观看视频,根据以往我们学习的语言表达知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美食;2.你能够生动形象的描述出这些美食,让同学们一听你的描述就仿佛吃到了美食一样吗?3.请对比使用多个不同的词汇进行描述,感受不同的效果,说说,在语言表达中,我们是否需要精益求精呢?之后,教师给学生推送多篇关于“中华美食”的短文,让学生思考:阅读文章之后,你有哪些感受呢?我们需要学习这些作者的什么精神呢?如何学习呢?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汇总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让美术元素走进广告设计”的活动,主动与专业课程教师沟通,让学生在“广告设计”的实训课程中尝试着引入不同的美食元素,以中华美术元素丰富设计内涵,让学生感受镜“精心设计”之后的广告效果,从而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认知,让学生在今后的广告设计中主动追求卓越。

四、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效果

(一)教育教学改革后的工匠精神渗透

在基于“三教”改革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建设之后,工匠精神逐渐融入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融入语文课程中,同时也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在实际过程中,院校教师紧紧把握“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在课程设计中结合专业教育需求,引入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课文理解、活动设计、拓展活动等环节均设置了工匠精神的主题,坚持专业工匠精神与语文课程的有效融合。另外,语文教师主动联系专业课程教师,提出各种语文工匠精神培育成果进课堂的活动,比如:带着套袖参与实训,感受《套袖》课文中主人公的求实、创造精神。

(二)“第二堂课”造就了工匠精神培养沃土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活动,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内部已经形成了“第二课堂”;就是指由学校领导小组管理的、具有规范管理条例的学习平台。在“第二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组织各种专业社团、学习兴趣社团、文学研究学会、文学作品中的“工匠精神”探索小组,采用“语文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的双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指导。这一活动大大推进了课程教学改革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能够辅助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深入感悟,主动践行工匠精神。

综上所述,“三教改革”背景下,开展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能够进一步实现教学改革、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将工匠精神培育理念融入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中,形成系统体系。在今后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建议高职院校重点关注院校教师人员的专业素养、教育能力与工匠素养水平,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以身作则影响学生思想意识;还需要选择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教材、拓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工匠精神,逐渐形成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定向深耕的良好品质,成为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养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工匠培育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