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培育机制研究
——基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的调查分析
2021-01-13张天浩蒲秀年善忠怀
张天浩,蒲秀年,善忠怀
(1.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2.甘肃临夏广河县回民第一中学,甘肃 临夏731300)
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教育、科技和文化等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各类意识形态问题也呈现上升趋势[1]。为此,完善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机制,对于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传播和践行,坚持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铸牢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研究多以民族政策解读、文化涵濡、国家认同和国家治理等为思考维度,以发生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等为分析视野,以民族高等院校、跨境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歌节、民族精英等为研究对象,但以西北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且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本文基于甘肃临夏广河县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实践,总结、提炼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机制,分析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改进策略,以期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理论研究与各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提供参考。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甘肃临夏广河县位于甘肃中部偏西北地区,是伊斯兰文化、汉文化的交汇带。项目组以甘肃临夏广河县500位中小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以甘肃临夏广河县50位年满18周岁的青年为个别访谈对象,就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问卷编制
调研问卷是在本领域专家的指导下,在参阅和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以《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现状问卷调查》为题,共设30项调查问卷题目和16项访谈题目,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民族、性别、宗教信仰、政治面貌等基本信息,还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内容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式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者认同等,问卷采用的回答形式为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
(二)调研效度认定
本次调研选取了甘肃临夏广河县三所中学、一所小学的学生为问卷考察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7份,有效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9%;个别访谈考察对象为甘肃临夏广河县50位年满18周岁的青年,有效率为100%。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方法为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和计量分析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主要运用在对甘肃临夏广河县青少年基本情况及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的数据获取,即为研究收集充分的数据和材料。计量分析法则是以调查问卷和访谈法获取材料所显现的量化数据为分析对象,梳理出甘肃临夏广河县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及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和培育者等。
(四)调研结果描述性呈现
1.调查对象性别和政治面貌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男性为315人,占有效调查对象总数的57.8%;女性为230人,占有效调查对象总数的42.2%。其中,共青团员的占比最大,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的占比最少。
表1 调查对象性别和政治面貌分布表
2.调查对象民族、宗教信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维度分布
接受调查的青少年的民族包括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汉族,回族调查对象相对较多,这与甘肃临夏广河县民族分布情况相符。在有效调查对象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为52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7.06%,他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体认同率为100%。
由表2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青少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内容的认同度较高,但对教育方式和教育者的认同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对教育者完全认同的,仅占32.11%,这表明甘肃临夏广河县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于培育方式和培育者上。
表2 有效调查对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维度分布 单位/人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自我评价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自我评价方面,选择“完全具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受访者仅占20%,“基本具备”的占比为65.71%,“一般具备”和“不具备”的各占7.14%。在对“请你给自己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打一个分数”的回答中,选择“90~100分”的占比为15.71%,“80~90分”的占比为32.86%,“70~80分”的占比为25.71%,“60~70分”的占比为17.14%,“60分以下”的占比为8.57%。可见,甘肃临夏广河县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培育与践行还有一定的差距。
除此之外,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还发现,甘肃临夏广河县青少年宗教信仰比例较高,以伊斯兰教为主,这与甘肃临夏广河县的民族构成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知该地区有宗教信仰的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知识教育和实践形态都与家庭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关联性。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在进入小学前就已经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占比为98%,说明家庭环境和民族文化是影响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重要因素。如在回答“宗教信仰是否影响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这一问题时,有93.4%的青少年选择了“完全影响”,仅有0.98%的青少年选择了“完全不影响”,特别是16位大学生受访者中有9人选择了“完全影响”,这说明即使是走出临夏在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仍然与从小的家庭教育、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基于对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其结果的计量分析和民族地区青少年认同教育的规律,可知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和培育者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关键。
(一)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培育内容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认知维度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
根据十九大报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维度》为题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民族地区60.37%的青少年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不能准确记忆具体内容表述。在与50位个别访谈对象的交流中,发现他们所认知和理解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相似性。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是否应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其具体内容认知培育”的回答中,有97.8%的调查对象选择应进一步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内涵和具体内容的认知,说明应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内容的培育。
表3 调查对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况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内容的拓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贯通中国各民族文化、经济和政治等的统一体,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显现和表达[3]。通过对问卷和个人访谈数据的统计,得知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容是推进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其一,增加培育内容的深度。调查发现:民族地区80.2%的青少年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内容不深,培育者总是将具体内容一带而过,并未讲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变和深刻内涵。在50位年满18周岁的青年中,有91.3%的受访者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认知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并不清楚其深层次内涵。不仅如此,在与部分中学生的聊天中还发现,他们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因此,应当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以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认同和践行的积极性。其二,扩大培育内容的广度。调查发现:民族地区超过90%的青少年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内容不广,培育内容仅涉及报告、文件和政策,而未与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中国历史等相结合。不仅如此,中小学生中有75.6%的调查者完全同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不仅应有知识学习,还应有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等,他们中95.7%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可以多组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活动。
(二)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培育方式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灌输培育方式
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施教过程中教育者惯用且效果较好的培育方式[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会自发形成,灌输式培育方式是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教育和系统培育的重要方式。
调查发现,89.42%的青少年认为通过思想政治课进行灌输式培育是获得感最强的培育方式,而选择家庭教育作为培育方式的受访者仅有1.45%,说明灌输式培育方式对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有着深刻影响。如“您是从哪些方式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题,回答“学校课堂”的占比最高,为84.29%,“朋友圈”的占比为8.57%,“电视”的占比为4.28%,“父母及家人”和“杂志书报”的占比均为1.43%。对于“你经常和谁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题”,回答“父母”的占比为2.86%,“老师”的占比为27.14%,“朋友圈”的占比为67.14%,“网友”的占比为1.42%。可见,甘肃临夏广河县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学校课堂及与同学、朋友间的交流。但是,也有78.82%的受访者认为灌输式培育方式以教育者传授、板书式传统培育模式为主,过于老套,课堂互动不足,对信息技术等的使用率较低。可见,灌输式培育方式中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兴教育方式之间的矛盾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渗透培育方式
民族地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还采用了渗透式培育方式。渗透式培育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重要方式,有效地推进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5],并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受访对象大多有宗教信仰,但随着经济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他们的宗教观变得更为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正与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科学教育逐步融合。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新时代民族地区青少年虽承认自己有宗教信仰,但是有98.4%的受访者认同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共同价值和共同物质等核心问题。在被问及对宗教活动、社会实践、红色纪念馆参观等活动的喜爱程度时,有78.6%的受访者选择更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个别访谈中还了解到,宗教信仰中善恶、感恩等伦理道德要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目标具有相同之处。虽然甘肃临夏广河县青少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不够深入,但是相关部门在甘肃临夏广河县党委的领导下,不仅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类文化活动,而且不断浚源和发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宗教文化相结合的方面,积极引导宗教文化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三)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培育者
教育者队伍结构和素养构成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教育的效果。新时代,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主力军是甘肃临夏广河县各级党委、团委和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在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者的队伍结构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甘肃临夏广河县教育精准扶贫效果日益明显,特别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补充,推动了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工作的开展。在具体的培育工作中,丰富多元的培育者队伍可以给培育对象留下深刻印象,并提高培育对象的认同度。可以说,夯实培育者队伍结构是连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路径。
调研发现,在回答“您认为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者队伍结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一问题时,选择“年龄分布不均”的占46.7%,选择“教师的职称”的占20.1%,选择“教师的学历”的占15.6%。可见,培育者队伍的年龄分布是影响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过程中,您会介意培育者民族吗”,有84.2%的受访者更希望培育者为本民族,10.6%的青少年选择不介意,受访的大学生均选择了不介意。此外,在与甘肃临夏广河县教师的交流中也了解到,当下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已取得一定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师以回族为主,但在践行方面也有一定的引导困难,主要原因是老中青三代培育者队伍的分布严重不均,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占比不足。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者的素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从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和人格六个方面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要求,即“强”“深”“新”“广”“严”“正”,对什么是好的思政课老师,如何成为好的思政课老师,以及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养建设指明了方向[6]。
在实地调研中,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者的素养得到了青少年的认可。他们认为培育者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培育者,还是带头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示范者,是他们学习和崇拜的对象。如“请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者素养进行评分”这一题,96.45%的受访者选择打90分以上。对于“您认为培育者素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有何关系”,67.42%的受访者表示培育者具备良好的素养有利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对于“您认为培育者素养对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是否会有影响”,76.45%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影响。
三、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优化机制
(一)理论机制:以历史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理论集成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基础。一是要增加和拓宽中华民族历史培育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培育者要立足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国情,向青少年讲清楚、说明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培育者要充分发掘中华民族历史,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地方志、革命英雄的人物传记、遗存文本等中华民族共同体资源,有意识地构建和强化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程,推动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发展,帮助青少年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和历史感知。二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渗透和教育。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人,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革命,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和理论,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观点。培育者要以生动活泼且受青少年喜爱的话语和方式,结合历史、国际等视野,推进青少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践行。三是要在理论集成的基础上提升理论内涵的包容能力,重点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科学知识体系,研发智能化的理论分析工具,集科学知识、民族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一体,不断提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综合研判和分析能力。
(二)文化机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动力,构建现代文化联动体系,健全文化激励考核机制
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灵魂和根基[7],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效果。一是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等具体实践中,渗透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蕴含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帮助民族地区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内化和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要形成文化联动机制,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需要,选取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作出伟大贡献的具体案例,借助思想政治课,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网络科技,让各民族优秀精英人物在不同时空、同一情景下再现,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营造良好氛围。三是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中建立文化发掘的考核激励机制,以提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青少年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所蕴含的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四是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培育的进程,建立以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资源丰富、科学技术先进的培育平台,并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制定量化考核体系。
(三)人才机制:强调人才引进与培养共享,建立现代化的培育目标和战略主题
人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保障和关键。一是要继续推进民族地区人才引进政策,夯实青年培育者队伍,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这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目标的关键。二是要提升培育者的整体素养,加大以新兴教育方式为专题的培育,尝试建立或优化适用于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新兴教育平台,以加强各培育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共享不同单位的资源。三是要注重人才培养,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实战化专业队伍,在各地区建设队伍培育基地,定期开展培育理论讲座和交流会,设立相关研究课题和实践训练项目等。四是要定期组织培育单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观摩和竞赛活动,全面检验培育者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培育工作水平。五是要加大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创“网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项目,打造专业化的培育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