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写、具身性与连接:表情包文化“破壁”逻辑

2020-12-13何志荣

关键词:表情符号破壁亚文化

何志荣

(1.南京邮电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2.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2020年2月17日,共青团中央旗下的虚拟主播(Vtuber)“江山娇与红旗漫”正式上线。对于这两位虚拟主播,新浪媒体点评道:这或许是首(两)位以官方组织形式上线的虚拟偶像,对于略显混乱的Vtuber饭圈文化,他们的上线或许将成为虚拟偶像届的一股清流[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江山娇与红旗漫”的上线,也被认为是官方媒体对于饭圈文化和二次元文化的一次主动靠近和示好。然而网友并不买账,腾讯网友说,政务媒体应承担应有的职责和“身份”,而不能,也不应该是玩梗卖萌[2]。百度贴吧网友认为,共青团作为一个官方组织,出虚拟爱豆是不合适的。最终,“江山娇与红旗漫”上线不到五小时便匆匆下线[3]。

近几年,政务账号的“画风”突变,语气卖萌玩梗,在对青年亚文化中二次元、粉圈、影视同人等元素的运用中变得越来越“年轻”。回顾亚文化发展历史,政务社交媒体在与亚文化“对接”过程中,不乏成功案例,表情包就是杰出代表。宁波团市委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表情包“团团”,松阳团县委发布的原创表情包,普陀团区委打造的有颜值 90后手绘“普小陀”,共青团中央官微发布的“党课”表情包……各种个性表情包惹得网友大呼“萌翻”。不仅共青团新媒体与表情包亲密无间,其他政务媒体也积极“拥抱”表情包。如国务院客户端在2016两会期间发布了一篇《总理去“团组”,留下“表情包” 》的文章,该文章图文并茂的解读使得市民对政务内容颇有好感;深圳南山区委宣传部推出了全国首套政务表情包“2.5次元萌系南山文明表情”,让“小南君”动画传递文明正能量……表情包在政务微博、微信中起到了催化人情的作用,收获了关注与认可。文章在对表情包的研究中管窥亚文化如何与主流文化融合,以此进一步反思文化融合,特别是政务媒体与亚文化的融合。

一、迅速风靡:表情包文化的发展历程

1982年,美国教授斯科特·法尔曼基于对电子布告栏的观察,发现纯文本传播缺乏情感和情绪,常常被误解,而表情符号可以帮助作者表达真正的意图和加深读者的理解。于是,法尔曼教授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表情符号“:-)”,这象征着表情符号的诞生。人类自古就有着实现“不在场的精神接触”的幻想,这一幻想的实现随着技术的发明越发迫切,也伴随着技术对人体的延伸越发复杂。

第一代表情符号诞生之后,表情包迅猛发展,引发了沟通新潮流。最初,法尔曼教授发明的表情符号被称为“emoticon”,这个单词由emotion(情绪)和icon(小图案)两个词组合而成,即指将情绪通过视觉符号表达出来。之后表情符号发展为emoji表情,最著名的emoji表情是哭笑脸,入选牛津词典2015年年度词汇。进入web3.0时代之后,网友自制表情包开始盛行,表情包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受到了青少年群体的认同,引发了网络社交狂欢。网友纷纷表示,“能用表情包解决的事,绝不打字”,“表情包成为我社交的救命草,是我的第二张脸,是我最后的倔强”。

表情包文化作为青少年网络交流中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在诞生之初便具有亚文化风格。从web1.0时代的符号表情到web3.0时代的自定义表情,表情包逐渐日常化,并被主流媒体接纳运用,实现了从亚文化形态向结构性文化形态的转变。哪一种文化形态的生产与媒介技术如此紧密关联?技术作为内在驱动力如何形塑网络文化生产逻辑?文化又如何形塑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本文将跳出文化研究的框架,从媒介技术哲学视角去研究表情包文化的生产,因为在麦克卢汉看来,信息传播中的媒介技术考察比观念内容考察更有益于帮助人们理解文明的走向和特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看到,曾以抵制和反抗姿态出现的表情包文化在与主导文化重组、交融后,在媒介技术的不断推动下迅猛发展,成为传播转向中的重要节点。当然,本文不仅仅是研究表情包,而且还透过表情包现象,探讨在人类传播史中曾经作为亚文化代表的表情包与主流文化的融合路径。

二、桥接文字与二次元文化:表情包与网络“书写”

自古以来,文字作为媒介技术手段,在沟通交流中担负着重要作用。施拉姆曾经诗意地描写了文字的“诞生”,“沿着历史的小径,登上漫长的斜坡,在语言诞生的几十万年之后,竖立着另一个里程碑 :文字。人类在学会把声音和它们所指的对象分离开以后,又学会了把声音同发出声音的人也分离开来,从而使它们更易于携带”[4]8。文字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让交流肉身不在场成为可能。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野蛮人”会用身边的各种现成物品,如石头、植物或动物“建立起有结构的组合”,并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则赋予它们意义,成为一种形式化的“知识对象”。表情符号成为一种文字形式的书写受事,一种“知识对象”,基于网络跨越时空的特点,形成“他者缺席而又在场”的网络奇观[5]43。在这一点上,表情符号与文字是相通的。表情符号首先是一种“类文字”,同文字一样具有记录和保存信息的功能。从“书写”的角度来看,以笑脸符号为代表的表情符号并未体现出文化的区隔,从功能上来说,表情符号与文字无异,与文字一起记录网络发展史。

然而,文字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双方的阅读水平,且信息内容有限,缺乏情感、情绪互动,表情包则弥补了文字抽象、缺失情绪等缺点。表情包中的emoji表情可以适应任何语法结构,单个的emoji表情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也可以组合一连串的emoji表情传达信息。随着“喵魂”“小幺鸡”等中国网友原创表情包开始风靡,网友 “自主研发”的自定义表情包层出不穷。

物质何以成为媒介?德布雷认为,一座实验室或一台转轮印刷机只有在作为“散播的场地和关键因素”,作为“感觉的介质和社交性的模具”进入媒介学领域的时候才能成为媒介[6]。表情符号拥有文字属性,用来书写、记录和传情达意,它从一种技术工具转变成媒介,并逐步挤压网络空间中的传统文字。

印刷技术引导我们走向文字书写,与之相对应的,摄影技术呈现的是图像书写,影像技术呈现的是视像书写。表情符号属于“肉身缺席”的弱人媒关系,依旧未能改变人与媒介的陌生和疏离感。人类一直笔耕不辍地书写历史,但进入web2.0时代之后,少数人的书写才得以改变。web2.0时代,表情符号得益于“媒介书写技术的降维”,进化成表情包,成为人人都能使用和创作的热门产品,形成主体之间的界限“内爆”和主客体“二元交织”[7]。

三、具身性嵌入:表情包文化生产“内驱力”

前技术时代传播是一种面对面的传播,身体充分参与其中。语言文字的发明让身体得以“不在场”,文字突破身体的障碍,以超越时空为优势得以广泛传播,这也导致了在文字沟通中对身体视而不见。“文本中心主义”时期,传播常常被认为是文本性的、精神性的、非物质性的[8]。继承奥古斯丁交流梦想的天使学(anglology)秉承的是“肉身不重要”原则[9]90-160,甚至认为身体是沟通交流的障碍[10]。照片、广播、电视等无穷延伸人类器官,人类也在延伸中被截肢,带来肉身不在场的痛苦,就像“你永远不知道网络的另外一头是一条狗”。在我们的眼睛、耳朵、手和脚,甚至是中枢神经逐步被切除之后,被截肢的人仿佛经历了一次“大手术”。新媒介和技术的延伸和放大,就是对社会机体的集体大手术[11]67。

对于人类在沟通交流中身体缺席的焦虑,麦克卢汉认为,用拼音文字书写的词汇牺牲了意义和知觉[12]120-121。人类交流再次无比渴望“身体在场”[13]。身体绝不只是一个消极的被决定者,而是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一种会合,是活生生的意义的纽结。梅洛·庞蒂说,身体是我们看待世界的立足点,知觉与身体紧密关联[14]99-105。由此,补偿性媒介应运而生。电影语言是“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的语言”,人类将对方看不到的表情用表情包的形式发送,让对方看到我们的脸,从而准确、快速地感知我们的情绪,表情包通过具身性让沟通交流有了情感和情绪[11]69。在你非常狂躁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咆哮的表情,或者崩溃流泪的表情。哪怕是中老年表情包“举杯祝贺友谊天长地久”,也能呈现出身体的姿态。

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穿透”社会的方方面面,也“穿透”身体成为人体的一部分,人与媒介形成具身关系,技术激发的身体参与重获重要意义。伴随着去媒介化的传播趋势,面对面的、充满人情味的高信任度的传播开始回归,身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嵌入表情包,表情包中的身体超越影像时代的身体符号内涵,真正体现了人们的交往意愿。人们的本能欲望隐藏在互联网狂欢的广场中,戴上了狂欢节的面具,身体的“本我”就可以放肆地呈现。表情包以戏谑、自嘲、碎片、游戏等方式记录数亿网民的网络生活,帮助他们寻找归属感和文化认同,分享日常生活,在一定意义上抵抗和消解主导文化形态[15]。具身成为表情包发展的“内驱力”,web3.0时代的具身呈现,使身体成为沟通交流的桥梁,连接可见与不可见之物,将异质、陌生、不易理解的事物转化为可感知、可见、可理解的。

身体在表情包中的呈现是人类传播的需求和趋势,技术的发展为表情包的创新创造了条件。表情包具有身体表意功能及“最小解码”优势,使传播速度更快,文化裂变方式更加多元。部分表情包放弃抵抗,进入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样式,还有一部分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形成新部落和新族群。因此,表情包桥接历史悠久的文字功能,也通过技术具身“连接”二次元文化的基因,超越了传统“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技术工具”的角色,成为“社会形塑力量(social moulding force)”。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语言符号论”转向 “身体主体论”,这是人与技术的共同创造,媒介技术哲学理论中逐步出现了拉图尔(Latour)的“物的行动者”。

四、表情包“连接”:超越文本性与物质性

媒介技术哲学思考的是技术是如何被社会因素形塑的。SST(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技术的社会塑形论)认为,社会或文化活动中的核心要素采取了媒介的形式,媒介技术与人紧密关联,媒介或媒介技术不再是传播功能主义中被置于中立的工具 (tool) 角色[16],Communication本就意味着两个不同终端之间的成功连接。“好的媒介”在使用时会隐匿不见,如本雅明所说的“中介的非中介性”,这就是媒介化社会的态势。

拉图尔认为,“技术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和被规定着的,而是一种准客体(quasi-objects),也就是自身包含着行动可能性的社会行动者。“行动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是对媒介技术本质论的颠覆[17]。表情包作为物的行动者,不仅是工具的物,而且与媒介技术一起构成了媒介情境(context),“情境化要素”将技术的私人使用与个体的公共交往勾连。表情包是身体、物质与时空结合而成的具体情境,能够完成使用者的叙述和自我呈现,并在与社会的“连接”中建构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想象。在克莱默尔看来,媒介更是一种装置。媒介技术加速了主导文化之外的信息扩散,打破了主导文化对传播路径的垄断,另类的文化样式由媒介技术制造、传播,并被大众体验与实践。

web1.0时代的技术推动了字符表情和数字表情的诞生。web2.0时代出现的表情包打开了表情社交的新世界。在web3.0的社交狂潮中,表情包将作为情感符号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技术时代中被重用,这也将拓展传播学研究的尺度。随着技术与人体的嵌入式传播的发展,表情包将成为拉图尔的社会“连接物”。

表情包文化在与主导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产生裂变,分化出更多元的表情包亚文化样式。一部分表情包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聊天必备工具。如明星爱豆们的表情包,借助明星的知名度而进入公众视野,被公众保存及广泛使用,这样的表情包亚文化逐步与主流意识形态渗透、交融,成为一种结构性文化样式。而另一部分表情包则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区隔文化、建构壁垒,创造新的亚文化样式。例如,“劣质图像”表情包,画质模糊不清,却在年轻人当中迅速流行。它通过低像素、黑白线条勾勒出模糊、暧昧的“劣质图像”来与主导文化中的精致高像素的表情包进行区隔,一方面是为了抵抗主流表情包,再次建造壁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迎合群体,获得群体认同。再如,年轻人对于中老年表情包的使用,凸显了他们戏谑的态度,并进一步固化了表情包文化与中老年亚文化的区隔。社会化媒介参与文化生产,不仅是传递意义,更是人类需求驱使、人性使然,也是媒介化“连接”的必然。

五、结语

若将语言视作一种表征的媒介,转向语言则成为一种交往的载体[18]41。在元技术的驱动下,传播出现向人际传播回归的倾向,再次体现出人际传播中的互动与多元交流特征,传播学研究尺度变大,带来传播的交流转向。当我们用更大的尺度去研究表情包文化,其直观、简洁、准入门槛低,甚至简陋等特点,反而使其成为媒介技术传播发展的进化节点代表,成为契合当下媒介技术和呼应人类需求的最好沟通形式,弥补了“文字”作为一个不在场的东西的“恶”。人类仍然在模拟、仿真甚至再造身体与世界的交互关系,表情包作为技术进化的产物,以“身体转向”的姿态促发了媒介世界从“模拟真实”向“世界真实”的转变。

回到“破壁”问题上,在《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中,特别有生命力的“方言”可以打破部落间的壁垒,成为网络流行语,甚至打破“次元之壁”,进入主流话语系统[19]1-3。在这里,二次元泛指受到ACG文化(1)ACG由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几个单词缩写而成,是日本御宅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文化产品统称。影响的各种网络文化[20],包含表情包和虚拟动漫主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转型,尽管“抵制或抵抗”已经不再是亚文化的核心特征,但是“抗争”形态依然存在。虚拟主播“江山娇与红旗漫”下线,其实是网友的一种抗争,数字技术赋权场域,形成了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场域博弈。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之间的“次元之壁”横亘了数十年之久,数字文化影响下阶层的区隔问题亦是新出现的问题,因此,“共生” 或许是目前最好的策略。破壁的背后其实是文化“一元性”的危机,文化的多元性才能带来社会的丰富性。

我们生产文化,同时也被文化生产。表情包文化只是交流转向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呈现方式。web3.0时代的表情包在情感沟通、具身性植入、表意直观性等方面表现完美,迅速风靡。传播从表情包开始,逐步过渡到“后人类(post-human)时代”,回到“类自然传播”技术阶段,带来传播交流颠覆性的革命。从表情包开始,我们在沟通中添加了一种以身体为主体的书写方式,被媒介“穿透”的肉身转变成了技术具身的赛博人[21]7。技术的发展将促使媒介的传播逐步融入自然客体与人造产品之中,甚至促使人体连接互联网,或人脑连接互联网。(2)2019年5月,美国加州分子制造研究所的研究项目“人脑/云界面系统”,可以将纳米机器植入人体,实现与网络的实时连接。加密信息在人脑和基于云的超级计算机网络之间无线传输,实时监控大脑状态并提取数据,并取得了一定规模的成功。跟虚拟主播相比,表情包虽然同样停留在身体的虚拟“在场”,但是从表情包开始,传播技术经由表意传播阶段逐步走向“媒介真实”阶段,交流符号越过原始技术带给人们延伸的痛苦,达到前技术时期的终极平衡。而在不同文化的交流方面,诚如格尔兹所说,文化分析问题既是一个确定独立的问题,也是一个确定相互关联的问题,既是一个确定鸿沟的问题,也是一个确定沟通的问题[5]3-40。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破壁亚文化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世界表情符号日
果蔬破壁机的功能并没那么玄乎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同仁堂牌 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
同仁堂牌 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
同仁堂牌 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