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服装的情感化设计

2021-01-13刘伦伦刘妍兵ARTURODellAcquaBellavitis

服装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穿着者情感化服装设计

唐 颖, 刘伦伦, 刘妍兵, ARTURO Dell' Acqua Bellavitis

(1.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2.米兰理工大学 设计学院,意大利 米兰 20158)

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与污染,气温不断上升,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此时追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纺织服装产业从原材料种植到成衣销售的整个产业链中,存在极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快时尚”的兴起,加速了服装流行和废弃的速度。研究表明,具有大规模经济和最小成本的“快时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强调新奇和创新的短暂时尚概念,本质上是与可持续性相违背的[1]。因此,推动可持续服装设计是设计界的新风向,越来越多的服装从业者已经开始向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迈进,从设计策略的角度探讨时装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包括对再利用和升级回收的考虑、自我生产或创造再生材料等[2]。除了材料、替代能源等常见可持续性问题,消费者和服装之间的情感价值在可持续设计中也很重要。

如今,可持续性服装设计除了满足消费者基本穿用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其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精神需求,更要注意消费者与服装的情感体验。文中基于人类基本需求发展理论[3],探寻实现可持续服装设计的方法,提升服装的情感价值,为可持续服装引入一种全新的设计方式,解决服装设计中引起的环境问题,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

1 情感化服装设计与人类基本需求发展理论

1.1 情感化服装设计

情感化设计是现代产品设计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唐纳德·A·诺曼(NORMAN D A)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首次提出情感化设计的概念[4]。情感化设计是一种将人类情感转化为产品设计的方法,使产品成为美学与使用体验的结合[5],即情感化设计的核心需求就是突出人类的情感因素,从而影响人们对产品的选择和判断。

现代人对服装的需求早已从过去满足基础保暖功能的物质需求,转向追求美观时尚、展示个性和寻求绿色环保等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而情感化设计能够吸引消费者产生情感因素,提升服装的情感价值,从而达到延长服装使用寿命的目的。情感化设计已成为可持续服装设计的重要手段,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可持续服装情感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消费者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情感需求,同时又要注意减少对环境和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1.2 人类基本需求发展理论

1986年,智利经济学家MAX-NEEF M提出的人类基本需求发展理论(H-SD理论)[3],被用作分析人类行为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框架,该理论能够深入了解阻碍实现人类基本需求的关键问题。H-SD理论认为人类的基本需求是普遍的,并且随着人类进化而缓慢变化。根据不同的生活场景可以对人类基本需求进行分类,发现这些需求随着时间和地域文化的不同会发生变化,在需求实现中没有固定的优先顺序,他们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如服装既可以满足人们保暖、防护等基本的生理需求,还能满足人们对身份和个性展示等相关情感需求。服装既是个人满足因素,同时又是社会满足因素,当时尚设计师为了人类基本需求而对服装进行改造和创新并赋予产品附加情感价值时,也让服装的可持续使用成为可能。

以人类需求发展理论视角,对服装消费者的情感进行研究,挖掘服装设计中综合情感因素和可持续设计之间的联系,提出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服装设计方法,将当前不可持续的时尚消费模式转变为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1.2.2可持续性服装情感化设计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服装消费市场,低廉的价格以及低质量的服装成为时尚潮流,使消费者产生冲动消费、过度消费等消费行为,导致资源浪费,且对环境造成一定伤害。要想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可以在服装设计中加入情感化设计,与消费者产生共鸣,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实现可持续消费[6]。

情感是人类生活的核心,会影响人们大多数的行为、动机和思维过程[7]。通过对服装的设计、消费及穿着过程中的情感分析,探究服装设计中可影响消费者情感的元素,寻找穿着者与服装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情绪,提升消费满意度,达到延长服装使用寿命的目的;其次,在服装设计中,可以使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情感化元素,引导消费者的行为意识,如环保元素的应用,可以加强消费者环保意识。

人是情感动物,其行为受到情感驱动,离开情感需求的动机是不存在的。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人们购买服装不再只是为了满足基本实用需求,而是要满足社交、权利、成就等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除此之外,生态需求也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人类的情感需求相较于生理需求而言,逐渐成为支配当前消费者服装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需在服装中融入情感化设计元素,引导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行为,提高服装穿着率。

1.2.3可持续服装设计中人类基本需求设计理念的体现 可持续服装设计中的人类基本需求分类见表1[3]。MAX-NEEF M[3]经过大量实践将人们的情感进行量化,帮助设计师查询和确定服装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同时结合时尚潮流信息,高效准确地理清现有可持续服装设计中所隐含的基本设计“逻辑”。

表1以人类基本需求为立足点,将其划分为生存、保护、情感、理解、参与、休闲、创造、身份和自由9种需求类别,并将不同需求类别罗列了4个满足因素,包括品质、事物、行动及环境。消费者对于服装的基本需求包括保暖、防护和遮体等,一件可持续服装的设计首先要通过色彩、材质、款式等吸引顾客,使其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功能性,并且体现某种特殊意义,如回忆、个性、品味或环保意识等,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情感需求。9种基本需求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影响,服装设计师必须同时考虑所有的情感,为消费者营造出令人愉悦且多样化的体验。

表1 可持续服装设计中的人类基本需求

2 可持续性服装情感化设计的实现方法

2.1 材料的情感表现

材料的情感化指通过特殊的材料加工工艺,以及不同的面料质感、颜色、肌理和图案影响消费者的情感体验[8]。如在家居环境中,服装面料应以轻松柔软的触感为主,这种体验象征着安全感;在正式工作场合,服装面料不仅要考虑功能性和耐用性,还要满足一定的社会接受度。

《关于人权新概念的决议》(1977)对“生存权”作出了新的阐释,指出生活保障权必然是生存权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人不仅要有生存下去的权利,而且有获得必要的生存条件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2]。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成人能力的提升,就是要通过提供免费的、公共的教育服务,使弱势群体拥有摆脱当前生存困境的条件,自主自觉地参加教育项目,从而提高自我的生存能力,改善不利的生活状态。

此外,现代设计师还可以利用面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痕迹或变化,让消费者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如在服装设计中使用天然材质或植物染色来增加大自然的情调;面料在穿着过程中出现的形态或色泽的变化还可以反映穿着者的经历,使服装变得更加个性化。研究表明,消费者在高质量羊毛和皮革制品穿用的过程中,以一种令人愉悦的审美方式体验其留下来的磨损和印记,这些印记能够增加一些对主人而言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回忆[9],即使是过时的服装,也会给人一种个性化的感觉,有效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

2.2 适应性设计

设计师乔纳森·查普曼将时装产品存在、进化和改进解释为适应性设计,他认为:“可持续服装仅仅触发消费者购买欲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持续、重复的互动,延长服装使用寿命的根本方法是实现对服装的持续情感依恋。”[10]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偏好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因此,服装必须具有足够的适应性以适应消费者审美或身体的变化。如在服装的腰部使用松紧带或绳结来适应消费者腰围的变化,或使用褶皱面料、折叠结构等设计来适应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身高变化。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辅助材料、更改材料特性、重新组合设计等方法增强服装的适应性。

2.3 参与式设计

参与式设计是基于表1需求分类的服装创新设计方法,强调由设计师和使用者共同参与设计。参与式服装设计有效地在穿着者和服装之间建立起沟通与互动关系,使服装获得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加强了穿着者与服装的情感联系,同时也提升了服装的附加值[11]。参与式服装设计的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

就消费者而言,参与式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实现自我需求的过程。穿着者通过“由我创造”的设计方法,以服装为载体表达个人喜好和情感需求,以此体现自我形象和品位。参与式设计不仅能满足穿着者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需求,创造积极的消费体验,同时还可以使消费者对服装的设计理念或制作工艺有更深入了解,在服装破损或流行性减弱时,可亲自动手改造,从而延长服装的生命周期。

2.4 模块化设计

服装模块化设计以延长服装寿命和加深服装满意度为目的,允许服装快速拆卸或重新组装[13],给消费者更多穿用方式的选择。模块化设计分为单元式和构件式两种,其中单元式是将面料分解为大小形状相同或相异的布块,通过部件拼插或辅料连接等方式将布块组建成一件衣服。该设计理念通过开发具有柔性核心的可拆卸或可移动面料,使穿着者可以根据自身穿衣风格自由搭配,这种一衣多穿式的结构设计,不仅提高了服装使用率,同时也减少了资源浪费,符合生态环保理念。构件式则是将服装分成不同的零部件,穿着者根据喜好、场合和习惯进行再组合。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将服装分成若干部件,各个部件独立存在且分开裁制,人们可根据场景将各部件重组,改变服装的外在形态及功能,使服装焕然一新,这就是早期的构件式模块化服装设计。

除此之外,服装模块化设计还可以减少衣物的洗涤,将衣物容易弄脏的部分从衣服的主体上拆卸下来单独洗涤,减少洗衣次数。有数据显示,正常情况下大部分的衣物只有7.5%会被严重污染[13],模块化设计有利于改变人们低效的洗衣习惯。

2.5 定制设计

服装具有象征意义,消费者常常用服装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身份。在个人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消费者对服装有了更高的追求,定制设计服务通常都是“量身定制”,比大批量生产的服装更能满足穿着者的体型和个性需求。个性化定制服装加强了服装与穿着者之间的联系,提高了穿着者对服装产品的满意度和情感依恋,从而提高服装的使用率。

人类基本需求发展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9大类,一旦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将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产品开发和生产模式必须根据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进行改变。随着人们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服装定制已成为展示自身形象、区别他人的一种标志,成为时尚潮流的一部分。

服装定制与消费者体验模式如图3所示。图3将人类基本需求、汉考克的人机工程学需求层次理论[15]与制造业转型模式进行比较后,发现个性化服装定制定位明显。设计师通过了解消费者需求,采取差异化设计策略,设计出满足消费者期望的服装,不仅具有功能性,还能体现消费者的品位、偏好和个性,使定制服装设计具有独特价值和高端市场定位。此外,定制设计是在接到订单后才进行生产制作,这就意味着不需要准备大量的成品库存,实现按需生产,最大程度避免资源浪费。

3 结 语

时尚产业是污染较严重的产业之一,一些有环保意识的服装设计师开始改变设计和制作方向,渴望寻求更具有可持续性的设计方法来适应新的生态要求。文中基于人类基本需求发展理论的情感化设计方法,通过分析消费者对服装的情感需求,从材料的情感表现、适应性设计、参与式设计、模块化设计和定制设计等方面实现服装产品的可持续性设计,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同时达到延长服装生命周期的目的。

猜你喜欢

穿着者情感化服装设计
儿童玩具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乡村儿童玩教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艺术玩具设计方法研究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时髦的不容细错节过 小物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聪明”的裙子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